档案的前身是人类有意识形成的

    严永官

    摘 要:要把档案形成中的人为意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就必须弄清档案到底有没有前身?档案的前身是什么?档案前身的形成与人的意识有什么关联等等基本问题。从档案的客观实际和目前档案工作的实践、档案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来看,档案确实有前身,档案的前身是“历史记录”,档案的前身是人类有意识形成的。

    关键词:档案;前身;有意识;形成

    解除理论上的禁锢并不是为了争个你输我赢,而是为了将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为了把档案形成中的人为意识问题的研究继续向前推进,我们有必要首先对档案的前身问题做一番研究。这是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档案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不清楚,研究活动就可能会误入歧途,走偏方向,得不到正确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档案到底有没有前身?继而是档案的前身到底是什么?再就是档案前身的形成与人的意识有什么关联?本文就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谈一些粗浅之见。

    1 档案有没有前身

    1.1 目前对档案有没有前身的两种观点

    1.1.1 认为档案有前身的观点。这是我国档案界中比较传统的观点,比较典型,也相对比较权威,从时间上看也有一以贯之之势。最为经典的就是:“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和精华。”“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1]“文件与档案本来属于同一事物,是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2]“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这已是共识。”“档案有其前身——文件。”[3]“档案不是一种自然生成物,也不是人们重新制造的新型物品,而是由已有原始记录通过一定的程序转化而来的。”[4]

    同时,传统的观点还认为文件转化为档案来保管,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使用完毕或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归入档案;二是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三是按照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1.1.2 认为档案没有前身的观点。档案没有前身的观点是近期才出现的一种新观点,代表人物是刘东斌先生。他在《档案直接形成论》一书中多处否定“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提法,认为:“为什么档案界不断地给档案重新定义?为什么有140余种档案定义?为什么要放弃‘文件作为档案的属概念?为什么要采用‘原始记录‘文献‘信息‘材料‘集合等作为档案的属概念?答案就是‘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观点不能正确客观地反映‘档案这种现象。”[5]继而指出:“很显然是档案形成在前,档案根本就不存在有前身的问题,也根本不存在文件这个前身。”[6]

    1.2 档案确实有前身

    1.2.1 前身的含义。“‘前身就是某一事物以前的身份。指事物演变中原来的组织形态或名称等。”[7]人类社会(由于档案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以此处的论述以人类社会为基本背景)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前身,如钢铁之于机械,树木之于木质家具等,前者就是后者的前身。可以说除了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因涉及到“世界的起源”和自然进化论,所以仍然往往处于争论不休之中外,在人类社会的整个物质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前身,这就像世间不可能有一个人生来本无父母一样的毋庸置疑,因为这是客观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有前身。

    1.2.2 档案确实有前身。档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产物,从其发端之时的物质形态至真正成为档案之前,这整个阶段的物质就是档案的前身。除却“档案直接形成论”的持论者外,不管认为档案是“自然形成”的还是“有意识形成”的观点,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承认档案是有前身的。如,归档文书材料中的文件的草稿、修改稿、定稿以及归档保存的文件正本等;归档照片中需要留存的那个部分等。即在归档材料中凡是对日后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部分都是档案的前身,并经过档案人员在档案意识指导下实施的必要实践活动,最终成为档案,被人们长期保存,其中有一部分还将进入法律、法规调整的范畴。

    2 档案的前身是什么

    如果认定档案确实有其前身,那么檔案的前身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关于档案的前身问题,我国档案界已经有过长期的讨论,目前还正在热烈的讨论之中。

    研究这个问题免不了要涉及到档案定义中的属概念,因为在目前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是把档案的前身放在档案定义的属概念之中来探讨的。如:“定义档案概念,特别是属概念的不同,对档案本质属性的表述也就自然不同。由于档案概念表述的多样性,档案本质属性的讨论几十年延续不断。事实上,档案本质属性与档案属概念具有紧密的对应关系,厘清这种对应关系对认识档案本质属性和档案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8]

    2.1 目前对档案前身的论述。从以往给予档案的定义中看出,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较早提出且较长时间使用的是“文件”或“文件材料”,也有称“文字形声材料”“文字材料”的。如档案的前身是各种文件材料,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了处理事务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用立卷归档等一定的方式,有意识地把它们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考,就变成(或叫转化成)了档案”。[9]又如“档案是本机关在工作和生产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并且经过立卷归档、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书材料(包括件、影片、照片、录音带,等等)”。[10]

    继而有认为是“记录”,也有称“原始记录”“历史记录”的。如:“档案是人们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备查考的原始历史记录。”[11]“一般地,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12]“档案是人们有意识保存起来的原始性符号记录,或者说是人们有意识保存起来的人类活动的原始性符号记录。”[13]

    随后又有认为是“信息”的。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界又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档案的本质就是信息,有的还以“信息”作为档案的属概念。如:“从信息的角度看待档案,档案的本质就是信息。档案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单位历史活动的最权威的反映,它记录着一个国家或单位的各种活动的信息。”[14]“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15]

    关于档案的前身,除了上述三种区別较为明显的观点之外,还有多种论述。但由于这些论述在内容上的大同小异,以及有些内容本应属于种差而并不应该作为属概念,所以不予摘引。

    2.2 档案的前身是“历史记录”。尽管对于档案的前身(属概念)有如此众多的表述,且较早、较传统的是“文件材料”,但“要想从总的意义上对档案定义作出更确切、更科学的表述,其关键是必须摆脱档案只能是文件材料这样一个传统观念的束缚”。[16]就目前而论,相对比较权威,也是笔者赞同的是“历史记录”说。《档案法》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学词典》对档案诠释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7]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对档案诠释为:“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这就可以看出,目前不管从法律还是学术的角度来看,档案的前身都是“历史记录”。

    3 档案的前身是人类有意识形成的

    3.1 人类社会中客观物质转化的条件。在人类社会中大凡某一物质从其前身转化为新的物质,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改变了前身的原始面貌。如将熟料、石膏、矿渣、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工业废渣等,经过破碎及预均化、生料制备均化、预热分解、水泥熟料的烧成、水泥粉磨、包装等过程就生产出了水泥。这一整个过程不仅完全改变了那些前身的原始面貌和物质形态,还改变了物质的本质属性。

    另一种是部分形态和功用的改变,而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并不改变。如木质家具,它与其前身树木相比,物质形态上已经面目全非,但尽管已经完全找不到树木的踪影,而其本质属性则仍然是木,并未改变。

    再一种是只在前身上加以适当的标记,使之与前身有所区别。档案就是这样的关系,它只是在其前身上添加了人为的印记。档案的前身有各种各样,但其相同点就是,不管是“文件”“照片”“文献”“信息”“材料”或是“记录”等等,在其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都会留下一些人为的印记,如加盖的归档章、编制的页码等等。比较典型的如照片档案,它的前身——照片只是原始人物和场景聚焦而成的影像,而将其转化为档案时,人们会为其加入说明文字、编制检索号等。这一系列加以适当标记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能够具有还原历史面貌的功能。

    由上可以看出,不管是完全改变还是部分加注,客观物质的转化都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实践行为实现的,即客观物质的转化离不开人类有意识的实践。刘东斌先生提出:“档案起源的动因只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忆的需要,人们发明‘结绳‘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其记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记忆,起到记事备忘的作用。它只有档案的记忆作用,而没有文件的管理办事功用。”[18]其实在这段论述中“档案起源的动因”中的“动因”是什么,不就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的行为吗?所以这一切也都是人们有意识形成的。

    3.2 档案的前身是人类有意识形成的。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档案的前身转化为档案是需要人类有意识的实践行为来促成的。那么档案的前身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其形成过程中是否也存在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呢?为了确立起档案的前身是人类有意识形成的观点,我们不妨先以目前相对共识为最早的甲骨档案为例来做一番探讨。

    甲骨是自然界中某种生物的残骸,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数量无以计数,但其中只有很小的一个部分会成为档案的前身。那是因为它原本只是一种载体,而并不具有“历史记录”的属性。我们所说的历史记录是一种包括记录方式、记录信息及其载体的三合一的物质,只有当甲骨反映到人的意识且被利用,并在占卜时灼烧龟壳,根据灼烧后的龟壳裂纹卜算事态命运,再利用其作为记忆祭祀、占卜的信息,于是才使得这部分甲骨成为集记录方式、记录信息及其载体为一身的三合一的物质,从而使其成为档案的前身。而这一切的活动,必定是当时人们在有意识作用下做出的客观实践。由此看来,我们能说这部分包括记录方式、记录信息及其载体的三合一的物质不是有意识形成的吗?其实,正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结果,才使其成了档案的前身,才有可能被日后的人们在档案意识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档案。

    再比如当今形成的大量的文书档案,我们只要分析其前身文件(包括草稿、定稿、领导签批等)产生的动因,就能充分说明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在自己意识指导下所做出的客观实践中形成的。所以不管此时被直接认为是档案也好(刘东斌认为此时就是档案),或是认为是档案的前身也罢,它显然都是人们有意识形成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4.

    [2]吴宝康.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问题引起的若干思考[J].档案学通讯,1993(1):10-11.

    [3]黄霄羽.关于档案的本质属性和档案定义的再思考[J].山东档案,1994(1):22-24.

    [4]任汉中.档案学理论专题研究[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63.

    [5]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29.

    [6]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281.

    [7]百度百科.[EB/OL].[2018-7-18].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9%8D%E8%BA%AB/532806.

    [8]陈忠海.档案本质属性与档案属概念的对应关系——对档案本质属性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9(2):3-6.

    [9]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62.

    [10]《档案工作》杂志社.档案工作者应当正确地掌握档案自然形成规律[J].档案工作,1960(11):1.

    [11]王德俊.浅谈档案定义问题[J].档案工作,1981(6):37.

    [12]360百科.[EB/OL].[2018-8-8].

    https://baike.so.com/doc/5352391-5587849.html.

    [13]丁海斌,李娟.从信息划分与定义规则出发再谈档案定义[J].档案,2011(6):6-9.

    [14]周晓英.档案信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8.

    [15]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16]王德俊.浅谈档案定义问题[J].档案工作,1981(6):38.

    [17]《档案学词典》编委会.档案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

    [18]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146.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 来稿日期:2018-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