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邢强

    摘要:依据现代学徒制、五年制“3+2分段”、校企协同培养等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常驻式、嵌入式、托管式、贯穿式、联动式等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高职院校新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开放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岗位体能,推进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的大胆尝试。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教学组织;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类型。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新职教体系的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创新,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由此产生了现代学徒制、五年制“3+2分段”、交企协同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1.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企业指派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这种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例如,广东省某高职院校的科鑫电子技术现代学徒制班,学制两年,该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籍学生,又是在职员工,教学进程按双方共同商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企业提供教室和大部分教学设备及实训岗位,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教学师资团队,其中基础课及专业理论课教学由学校负责,部分专业实训课及实践顶岗由企业负责。每周2天用于专业理论授课,3天用于有偿实践顶岗教学,有偿实践顶岗教学每天不超过8小时,在白天进行;暑假放假1个月,寒假放假2周(含法定假期)。这种培养模式除了具有降低青年失业率的功能外,它还能够培养掌握精湛技术并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集知识性、职业性、技术性于一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1.2五年制“3+2分段”

    五年制“3+2分段”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由高职院校招收五年制专业学生,该学生前3年就读在中职学校,后2年衔接到高职院校就读的一种办学模式。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要加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更为系统化的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应定位在高端,发挥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选取衔接专业,共同制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职学段(3年)和高职学段(2年)分段开展教学活动。中职学校按照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3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负责督导中职学校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2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和召开管理协调机构会议,研究解决教学、学生管理的相关问题。中高职教师定期举行公开课等教研活动,解决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如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采用,组织形式的运用等问题。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储备生源、降低学校招生压力、保障教学质量,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高双方办学效益。

    1.3校企协同培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职业院校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例如,广东省某高职院校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依托校企共建的“移动应用开发中心”和“软件技术与工程中心”两个校内教学企业,全方位进行合作,学校和企业协同拟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学校聘请企业“主管”以上的经营、生产、技术、科研、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定期上课。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先进技术与高校的相应课程建设融合,将企业生产需要的最新知识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协同培养。

    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主,而是侧重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外,着重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特定的职业定向性。教学组织形式已经由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工厂,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

    2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空间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使得以学校为主体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受到冲击。为此,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也要改革,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常驻式

    在“现代学徒制”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教学应从学校课堂迁移到企业,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也应符合准职业人的特点。在《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改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卫生环境和体育锻炼设施,推行工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和竞赛活动。”可见,通过立法,对企业体育工作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为学校体育在企业的正常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在此背景下,对在企业完成体育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承担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向企业派驻专任体育教师,或者聘请企业有体育执教资格的能工巧匠长期担任兼职教师,确保企业有常驻的体育师资。其次,学校和企业共同确保体育运动设施配置,保证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第三,根据实际情况,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非课堂化、多样化和短学程化等形式。非课堂化就是结合学生在企业半工半读的实际情况,以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俱乐部,使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进行锻炼、学习,而不必为了提高某一项体育能力而辛苦训练;多样化是指体育教学不定时、不定期、不定点,达到锻炼的效果即可,如將“互联网+”技术和健步走、健身跑等运动项目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手机微信等形式自动生成运动结果,将产生的数据及时反馈到指导教师那里,以此来监督学生的运动健身完成情况,这种经济、安全、方便、自由的形式,很适合“现代学徒制”等类型的培养模式;短学程化是指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来2学期的体育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改为长短不一的3个学期或4个学期。

    常驻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企业完成体育教学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实际,具有开放性、适应性、实用性等特点,有利于“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的体育教学的实施,缩短了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保持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满足职业体能的需要。

    2.2嵌入式

    在“校企协同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下,组织体育教学时可结合企业体育文化和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例如针对广东省某高职院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学生,根据其学习的不同阶段,结合实际可将体育教学分3个阶段组织,分别为掌握运动基础知识、兴趣选项、提高岗位体能3个阶段。

    基础阶段:主要由学校专任体育教师负责,以增强体质,学习体育运动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认识,调节身心健康,给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健康资本。

    兴趣选项阶段:根据岗位需求,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满足个体差异,适应个性发展需要,学生根据运动兴趣,组成兴趣班,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以培养运动兴趣,积累运动经验为目标,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实施,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所需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

    提高岗位体能阶段: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学生有准职业人的特征,因此学生应具备企业工作岗位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在工余时间独立开展体育锻炼的能力,在专任骨干教师和企业兼职教练共同组织实施下,通过企业体育文化、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体育教学,积极发展学生岗位体能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综合运动素养,为胜任职业岗位提供身体保障。

    这种嵌入式教学组织形式,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将企业文化、企业认知、企业资源、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吃苦耐劳、诚实专注的品格和甘于寂寞、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精神,使体育文化、企业文化與职业文化有机的融为一体,为企业提供服务意识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成长快的准职业人,为学生进入就业岗位提供必备的职前体能储备,实现体育文化、企业文化与职业文化的一体化嵌入式目标。

    2.3托管式

    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培养”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时,体育教学可托管给企业,如通过把《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纳入到企业年终考核,督促强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发展职业体能,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生作为准职业人,要把体育教学内容、学时,托管到“企业职工健身计划”中,通过企业的健身卡制度、工间操制度、每周日常锻炼事项、每月一讲(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制度、每季度的主题比赛(如迎新年羽毛球赛)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励学生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体育教学托管给企业,可以更好地紧扣岗位体能需求,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落实到职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并且能随着所需岗位体能的不同而不断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目的性,由此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职业体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企业的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体现和延伸了体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4贯穿式

    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时间必然随学生实习、实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实训的时间一般是交替进行的,连续的体育教学时间不能保证,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贯穿式组织形式,即打破高职院校体育课固定开设1年或2年的惯例,将体育课程通过“学时累计”的形式合理贯穿到3年的高职教育阶段,解决学生在校期间顶岗实习,实习实训等没有时间连续修完体育课的问题。如某高职院校的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在入校第1学期就要到合作单位进行实训,而体育课程也安排在第1学期,面对实习实训与体育课程冲突的问题,可考虑把体育课程往后顺延,只要毕业前修满体育学时即可。

    贯穿式将体育教学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与体育教学时间冲突的问题,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5联动式

    在五年制“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中,由牵头的高职院校统一制定5年的体育课程标准,制定具有中、高职衔接的体育教学大纲、培养计划,合理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积极统筹协调学校体育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高职学校牵头定期举办中、高职师资研讨会,举行体育公开观摩课,邀请联办中职学校教师研讨观摩,双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采用及教学组织形式上定期进行交流。如广东省某高职院校的体育运营管理专业就定期举办中、高职衔接师资研讨会,其中就体育教学协调发展、课程设置、师生互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实现中、高职体育教学一体化发展。

    中、高职联合互动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既节约了教学成本,又重视了层次的差别,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使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层层提高。在组织形式上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使体育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积极性更高,避免了学生因中、高职课程相近或重复而产生厌学心理,为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论

    现代职业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处于边探索边实践的过程,体育教育正处于改革阶段,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也处于探索过程中。“常驻式”“嵌入式”“托管式”“贯穿式”“联动式”等新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结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开放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岗位体能,是推进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的大胆尝试。但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提出如下建议:

    1)倡导政府主导。政府层面要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出台相关体育教学文件,明确其“身份”,确定其“地位”,鼓励学校、企业大胆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以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加大学校支持力度。学校要给予新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肯定和支持,为其提供较宽松的发展空间并赋予体育教育者开展工作的主动权。

    3)增强企业的主体意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应积极主动参与制定体育教学计划、考核方式,提供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确保体育教学在企业顺利开展。

    4)建立师资培训制度。组织实施新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要有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因此要建立适合校企合作的师资培训制度。

    5)建设校企体育文化交流长效机制。结合校企体育文化,举办适合现代企业精神的体育活动,用不同组织形式长期开展体育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