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马宠

    

    

    

    小学课堂上,让很多班主任老师头疼的是缺少规矩的孩子,他们不仅自己上课不遵守纪律,还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的小孩子因为老师批评几句,竟然敢动手打老师。班主任老师困惑:“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品德不好?”

    有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和我聊天时提及她和几位母亲带着各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同出去游玩,其中一位母亲的儿子当着她的面讲她女儿非常难听的话,本以为那位母亲会教育自己的儿子,没想到那位母亲对此竟置若罔闻。接着,这个男孩子还在行驶的大巴车上跑闹走动,搞得全车人不得安宁。后来她实在忍不住了,心里想,既然男孩的母亲不教育,就由她来教育吧……

    在生活中和学校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父母,他们认为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不用管教,小时候不懂事,等长大了就好了。而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受到恰当的约束和训练,一旦养成习惯就会相当难以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在我聊过的一些家庭中,认为最快乐、最有活力的家庭能够接受孩子的意见,但当孩子超过某种限度时,又会阻止他们。”可以发现,之所以现在有的孩子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缺乏尊敬和规范,是家长忽视了教给孩子规矩和礼仪,使他们的行为超过了天真可爱的度,而这些消极行为一旦成为恶习,孩子就很难成为一个举止得体的人。随着年级的增高,这些曾经被父母忽视教育规矩的孩子会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稍微有一点不随心的地方,不分场合就要爆发,同学也不得不开始远离他们,害怕与他们在一起玩。在班级里,这些孩子越来越不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也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观察学习的榜样。研究表明,只有5%的人生学习来自“教诲”,所能记住的95%均来自自己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约瑟夫·奇尔顿·皮尔斯说:“言传大于身教,我们必须去做想让孩子们成为的那个人。”很多孩子不规范的行为和语言来源于其父母平日的言传身教。父母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发现孩子在礼仪和规矩细节上有不妥之处时首先检视自己,并且不断对孩子进行引导和约束,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斯科特·派克多年的经验,在平衡式家庭中,孩子往往在还很年幼时就能分清得体与过分的区别,也能明白正直坚定与唐突无礼的不同。在充满生机的家庭中,父母会和孩子调笑,孩子也会回敬父母,每个成员都明白底线在哪里,既能谨慎地保持善意的幽默,也不会陷入轻佻的蔑视。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小学低年段到高年段,孩子的行为习惯在不断完善和稳定。父母在孩子学龄期时就要用一些方法和策略不断强化其积极行为,对消极的、需要抑制的行為表示反对,渐渐地,孩子就会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内心越来越阳光,从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深圳,518028)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