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绘画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秦文斌

    摘 要:建筑绘画是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课程特点上具有明显的美术技能学科特征。但由于非艺术类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教学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课程教学的难度有所增加。在课程优化过程中提倡逻辑思维教学、个体差异化指导、突出社会应用价值等具体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建筑学; 建筑绘画; 教学优化

    建筑绘画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教学开展时间在素描课程与色彩课程之后,建筑专业设计课程之前,在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其内容包含钢笔、马克笔等多种工具的使用技法,以及基础的设计绘画思维和审美,是高年级专业设计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如何针对学科特点,在目前相对有限的学时条件下对建筑绘画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充分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建筑手绘表现的形成和发展

    建筑手绘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早期,是工匠作为记录建筑装饰和构造资料的一种手段。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带来的科学与艺术的革命直接推动了建筑绘画的发展。达·芬奇创造性地结合解剖学原理将建筑平面与剖面研究引入建筑设计手稿,拉斐尔在建筑平立剖面基础上又结合多重透视原理使建筑绘图的三维空间更加系统化。科学的发展丰富了建筑手绘的内容,提高了建筑手绘的应用性,传统建筑绘图法式初成雏形。17世纪,以艺术大师贝尔尼尼为代表的巴洛克建筑师们在绘画上增加了明暗和层次的刻画,提出透视“灭点”概念,使画面建筑视点印象更加强烈。建筑绘画的艺术性显著提高。至18世纪末期,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皮瑞耐西用绘画技巧表现建筑夸张的尺度和强烈的光影效果,以绘画美学的感染力,史无前例地引领当时整个欧洲的建筑潮流。这种浪漫自由的艺术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代的建筑手绘教育。至近代印象派光色理论的影响,建筑手绘在色彩上的表现力愈加丰富。钢笔、水彩、马克笔多种绘画工具和手绘表现技法的发展,又使建筑手绘表现的效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纵观建筑手绘的历史发展脉络,社会应用是其发展的原动力,科技进步是助力,美学积淀是支撑。了解建筑手绘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其多元的专业性质,是本门课程学习的起点。

    二、高校建筑学建筑绘画课程的意义

    建筑绘画课程作为高校衡量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多年以来在建筑学科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就建筑学专业特点而言,科学素养、艺术气质和人文底蕴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几个标准,这与大多数工程类专业特点有着明显差异。因此,高校建筑学手绘学习除了掌握基础工程绘图知识,应更加强调对学生设计思维和审美的培养应用,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更加全面的专业基础。

    三、高校建筑学专业手绘课程的现况及存在的弊端与短板

    早在近代中国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中,手绘训练就已作为建筑设计专业学习的主干课程。民国时期“学院派”建筑教育将古典法式与美术相结合,通过建筑制图和水彩渲染等形式,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进行设计绘图表达的训练。现存国家图书馆、梁思成编写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中严谨详实的建筑手繪稿,代表了民国时期建筑手绘的最高水平,也是“学院派”建筑手绘教育的典范。经过近百年的经验总结,现阶段高校建筑手绘课程设置在传承“学院派”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基础上,根据教学难度进一步细化了课程要求和阶段性培养目标,教学进度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线性素描手绘、色彩手绘以及外出实景写生训练。毋庸置疑,这种循序渐进、对点达标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续航,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模块化指导和教学评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外缘已有了相当的拓宽。新兴概念新型材料的出现,使高校建筑学专业在课程设置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多元。建筑手绘课程作为传统学科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如何处理好有限的课时量与“学院派”严谨渐进式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前学院大二开设建筑绘画课程总课时为48学时,内容包括建筑马克笔技法表现与建筑钢笔淡彩表现等多种绘画技巧。要实现从工具熟悉、理论理解到较为熟练地掌握表现技法的教学目标,如何合理安排学时内容、充分开展教学是关键。另一方面,设计应用型软件的出现和介入,使实现建筑设计效果的媒介更趋多样化,手绘表现技法课程如何能适应当前建筑行业的应用需求也将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四、课程具体优化内容

    针对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我们有必要对现阶段学院建筑绘画课程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优化,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程度地实现课程价值。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思维的逻辑性——归纳法与演绎法

    建筑学专业作为典型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理科思维。教师在授课中,应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方式顺势诱导,深入浅出的解释专业知识,才能更有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由学源切入,借鉴理学的逻辑思维方式,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梳理完善教学内容,是对手绘课程教学结构完整性的调整,运用逻辑性语境增幅学习质量,是实现本门课程优化教学的起点。现今高校建筑学专业手绘课程普遍设置为线性素描手绘、色彩手绘以及外出实景写生训练三大阶段,在各阶段又分别开展临摹和写生教学,按部就班地提升学生的手绘能力。“归纳法”和“演绎法”立足于阶段性教学模式,在临摹和写生教学中进行翻转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绘画思维。首先,教师需要针对阶段性教学要求提取教学重点并加以归纳。如在素描手绘临摹教学阶段,突出“透视法”教学,将大量的临摹素材归纳为“成角透视”和“焦点透视”两类别,集中教授透视特点、画面结构、疏密特征,学生在反复的临摹记忆中对建筑透视表现形成一定程式化的理解,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在色彩手绘表现教学中,“形体表现”则可作为侧重点,教师可将建筑主要形体结构归纳为“方”“圆”两类,化繁为简的作专题性练习,掌握简单形体表现规律,形成公式化概念备用表现。通过诸如此类的归纳教学,可以更直接有效的帮助学生迅速、清晰的梳理和掌握具体知识,初步实现绘画表现基础扫盲。掌握方法是前提,解决问题是目的。在归纳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写生课程中实现更为主动性的演绎和应用。首先,引导学生将实景透视类型和建筑基本形体与程式化知识做意象重叠。通过与已归纳的基础知识比对,对实景图像的手绘面貌形成初步构思和印象。其次,鼓励学生对画面做主观性的处理,引导对光源处理、透视强化以及色彩冷暖布局进行合理的推演表现。教师通过示范手段向学生展示特定景观手绘表现基本思路,启发学生找到合理的解题方法。可以以某位学生的作业为实例,指导大家推演并梳理画面疏密层次关系。或以特定的实景,推演并展示多种画面效果,帮助学生完成演绎启发。鼓励学生在符合空间规律的前提下,主观的尝试用色用笔,避免千人一面的机械教学。

    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介入手绘课堂,是阶段性教学的两大助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手绘技法学习由被动描摹到主动表现的有效方法。

    2.优化课程指导的针对性——绘画类型差异与个体审美差异

    建筑学手绘课程指导的针对性优化包括两方面。宏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解读,提取教学重点进行攻关。微观上,教师对学生个体素质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最大程度发挥个体学习优势。

    建筑学手绘课程内容一般是由古建筑手绘逐渐过渡到现代建筑手绘,这样的阶段安排是由绘画学习的普遍规律决定的。细致刻画到整体处理是绘画学习的一般过程。古建筑的独特构造和装饰为“画进去”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内容,现代建筑的体块穿插、大纵深的结构特点为“画出来”提供了整体的空间概念。教师以“细节”和“空间”做为教学目标,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进行引导,可以更切实稳步的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在古建筑绘画中,强调以观察兴趣为导向、造型细节为主体做建筑局部针对练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在现代建筑绘画中,则强调以空间体块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整体空间草图的构思。通过提取关键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各个击破,迅速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尊重差异、因势利导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绘的表现方法是多样的,艺术价值并无优劣之分,为学生选择适应适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长效学习和迅速提高。“形”与“色”是手绘审美的两个要素,通过学生作业和经验交流可以了解学生个体审美倾向和绘画基础,为学生启发、建议和选择学习策略。对于形体审美较为敏感的学生,可以建议利用类似“素色显彩”的手段完成绘画表现,即强调整体画面丰富和强烈的素描关系,局部视觉中心适当配合色彩点缀。对于色彩审美较为敏感的学生,可以建议加强画面冷暖色、环境色等概念,着重色彩完成绘画表现。引导学生发挥个体优势、扬长避短,有助于促进学生手绘语言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学生对个体专业学习方向和策略进行正确思考。

    3.优化课程应用的时代性——价值优势与应用方向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在电脑设计引领潮流的大环境下,正确认识传统手绘的自身价值并提高其社会应用价值也是课程优化的方向之一。相较于电脑制图,手绘的优势在于操作便捷、能够短时间内快速表现,更加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绘画意图也更加明确。因此,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手绘表现是设计师设计思维的集中体现。而电脑制图的优势在于图像真实准确、丰富细腻,方案还原度更加直观、完整。简言之,前者偏重于设计,后者偏重于制作。在方案具体实现过程中,二者各司其职,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完成设计工作。因此,从建筑手绘的应用目的出发,对建筑绘画课程教学可以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表现意图的直观”和“表现氛围的主观”。手绘表现意图明确、感受突出的优势是方案后期制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步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需要艺术与技术、人性与科技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强调学生的主观表现意识、强调学生艺术感知和设计思维的各异性来补足电脑设计相对概念化、模块化的短板,进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素养和独立设计应用能力。

    建筑绘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理念和技术革新使得建筑绘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立足当代、放眼将来,建筑学专业建筑绘画课程的教学优化是突破传统机械式教学桎梏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介入更高效的教学思维、更丰富的教學手段、更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更全面的考核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塑造新时代应用型学科教学特色。同时通过对学生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多元培养,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建筑理想,为高校建筑学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征宇.建筑绘画和建筑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3.06,第77页

    [2]张丽娟.手绘建筑画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J]美术观察,2016.04,第102-103页

    [3]薛以平.关于建筑院校美术教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03,第49-51页

    [4]石光.建筑手绘的重要意义和提高方法[J]中国建筑报,2013.08,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