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探讨

    王启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高校须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水平,将法治理念教育放在高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上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高校应当从法治意识、课堂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以期能够有效改善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关键词:依法治校;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74-02

    一、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实践。[1]

    高校在推进依法治国中担负着重大责任。高校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团结引导广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精神的演进、形成过程中,法治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2]要全面落实四中全会对教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满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人才的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守法教育,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帮助塑造他们的法治理念,促进大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高知人群,不仅仅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或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当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逐渐影响和引领社会的发展,这就反映了一个人在思想、文化、品质、意志、道德等多方面的认知程度,体现一个社会人应有的责任意识。法治理念的塑造和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前沿,提高政治敏感度,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当大学生在面临毕业就业时刻,进入真实的、竞争的、开放的、法制的社会,面对法治国家对于人才发展的需求,同时面对逐渐成型的法治社会,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生若不能够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在社会的竞争淘汰机制下不被抛下。

    二、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问题

    (一)法律基础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不受重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非法律专业学生加强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其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学会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思维来正确处理社会问题。但是,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遇到诸多问题。其一,法律基础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一部分,课程的学时不多,仅占到该课程总学时的一半左右。其二,法律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容易沦为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课程学习得不到重视、实践经费得不到落实、师资力量得不到合理配置,不管从课堂教学、作业考察、课程考核等各方面都流于形式化。

    (二)学生法律基本知识参差不齐

    笔者曾经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展开过法律知识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以法律基础知识为主,涉及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法律体系构成、守法小常识等多方面。回收回来的问卷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连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等基本问题还处于模糊的状态,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亟待加强。同时,问卷也反映出其他问题,就是在法治教育方面存在地区差异,教育水平(这里不仅指高校教育)也存在明显差别。

    (三)高校法律活动参与率不高、过于形式化

    目前很多高校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都会相应的开展法律方面的活动,包括开展法治文化讲座、法治理念宣传、法律常识普及问卷、法律知识竞答、法律志愿者服务、法律援助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也存在一定问题,从活动的参与率来说,这些活动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法治文化的掌握,帮助树立法治理念,但是绝大部分活动的参与率是不高的,大多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收获甚微,或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有所收获,活动本身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就高校来讲,法治理念培养的对象不应单单只是一部分学生,应当是当代全体大学生。活动应当如何开展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是应当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途径

    (一)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1.培养大学生对法治价值的认同

    自古至今,法律被西方学者和西方社会所信奉,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正是法律背后所蕴含着的公平、正义的理念。在西方,代表法律的是正义女神,身着白袍,象征刚正不阿,双眼蒙上,右手持剑,左手持天秤,以示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法律精神。而在中国古代,法律的“法”字,古写作“灋”(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从“廌”[zhì]),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去”字,是指神兽能够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除理曲的人。这正是法治价值和精神的体现。大学生法治理念形成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在精神上信仰法律,在行为上恪守法律。[3]尽量用传统法律精神来解读当代的法律,法律只有被认同了,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普遍的遵守。因此,通过多方面途径阐述法律背后的深意,使之成为沉淀在大学生心中的精神支撑,是需要高校法律工作需要做的事情。[4]

    2.培养大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的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意识是现代法律意识的核心。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中,主张“厌讼”,古人大多羞于上公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下,基本没有权利意识,更不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普遍的飞速的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权利意识也不断增强。有了权利意识,才会对他人的权利尊重,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他们的正当利益。强化大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通过权利意识的内化而上升为自律性,进而形成为法治精神的自觉信仰和坚定选择。

    3.培养大学生的程序正当观念

    高校遵循依法治校的理念,应当从自身做起,在教育和管理学生中做到程序正当,让学生对程序正当的观念培养起来,推动大学生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法治教育更具实践意义。例如,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的决定,就应当遵循程序正当的原则,这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就有所体现,这里规定了学生的权利救济机制,即申诉程序。当学生对学校作出的处分决定由异议时,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如对学校的复查决定仍然有异议,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申请。大学生具有通过正当程序救济的权利。程序的正义正是法律或者行政行为得以实施的前提,同时也增强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自决的遵守制度,用制度办事。

    (二)开辟法律课程教学新方法

    1.系统化进行法治教育,形成长效机制

    对比法治发达国家,大多数在法治教育方面着眼于长效机制,从中学开始就进行系统化教育,提高法治观念。我国的法治教育绝大多数从高等教育开始,且仅仅作为一个学期的一个课程学习部分,未建立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因而,笔者认为,单就高校来讲,应当将法治教育作为大学四年的必修课程予以加强,使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形成较好的教育氛围和教学环境,不仅开设相应的法治理念课程,同时不能忽视日常的潜移默化的法治观念培养过程,将法治教育具体化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2.理念教育始终贯穿于理论教育过程,成为教育主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与法学基本理论、法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相结合,贯穿于法学教育的之中,并成为法学教育的灵魂教育,切忌人为割裂两者的关系。在各个部门法学的教学中,都应该贯彻法治理念。[5]在讲授法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阐述法治理念的精髓和实质,带领大学生领悟法律制定背后的意义和宗旨。单纯的理论教学,易造成学生的厌倦、反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法治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司法案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社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学会运用法律研究和分析司法案件,倡导法治公正。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发生在高校内的案件逐渐增多,应当引起教育教学的重视。因此,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贴近时代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例穿插在教学环节中,以案说法,给学生们传播法学知识的同时敲响警钟,提高对社会实践的分析能力,提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塑造对生命应有的敬畏与尊重。

    (三)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要深入做好法治理念教育工作,作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其法治素质必须得到保证。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是否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法治教育是否科学正确,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法治教育的重点。高校应当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严格考核制度、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观念等多方面入手,改变不当的传统教育方法,提高法治教育成效。形成一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坚定信仰、扎实知识、较高实践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既能够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又能够做到对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顺双.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J].科教导 刊,2012,(7).

    [2]付子堂.“依法治校”是必由之路[N].法制日报, 2010,(7).

    [3]李全文.培育大学生法治理念[J].法制与经济,2008, (2).

    [4]陈雪云.从传统法律文化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法治 理念的培育[J].法制与经济,2010,(12).

    [5]杨金彪,杨俊杰.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模式与方法 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