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的广播创新发展

    张婧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技术与广播行业有着密切的互补性,本文认为广播应该主动出击,与人工智能的语音合成技术融合创新,以音频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供人性化服务,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自身的“融媒体”发展,还可以探索人工智能语音新兴产业,为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找到一条新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广播 媒体融合发展 语音合成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我国已经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指出,我国要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要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互动演进,以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以应用示范推动技术和系统优化。

    “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关联在一起。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形塑了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也在微观上重塑了传媒产业的业务链。”广播如果能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将能更好地推动自身的“融媒体”发展,开拓探索人工智能语音新兴产业,为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找到一条新路。

    —、^工智能技术与广播生产的互补性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技术

    上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概念被首次提出;1969年召開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已得到国际认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温斯顿(Winsto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智能搜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生活预测、人机交互等多个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前沿学科中被极度关注的领域,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可以被称之为“人工智能时代”。

    (二)人工智能中的智能语音技术可推动广播的发展

    在众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智能语音技术已经逐步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当前已经成功应用于教育、医疗、智能客服、智能家居、金融等各个领域。”在大型会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智能语音应用的身影,例如:会议嘉宾的讲演,通过智能语音技术即时转化为文字;通过检索文字,就可以定位到会者的讲话音频并进行回听。智能语音技术的应用,明显地提高了会议的效率及资料整理速度,也大大减少了文字速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广播是以声音为传播介质的媒体,是语音产品的专业制造商。基于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能语音可推动广播生产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融媒体发展。

    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生产制作方式及流程,对广播融媒体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掣肘,而运用智能语音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掣肘。第一,可以缓解人力紧缺的矛盾。传统媒体在进行融媒体发展过程中,会推出多种新媒体平台。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需要充足的人力才能支撑运转。但现状是,不少广播电台并不能完全根据需求配齐所有的人员,很多媒体人的工作量被不断加码。利用人工智能的语音技术,可以将一部分规律性强的工作用人工智能替代,例如:将简短的新闻播报工作交与人工智能,可以解放播音员部分时间,将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更有附加值的工作上。第二,可以解决生产流程不顺畅问题。要发展广播融媒体,就必须遵循新媒体的产品需求以及生产方式方法,实现广播节目短音频化、短音频的多平台分发、突发新闻的及时播报,等等。而要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必须在生产流程、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满足广播媒体的上述需求,使广播的产品生产更为顺畅。第三,可以促使广播产品的多元化。融媒体发展催生了传统媒体多元化生产经营的新模式。广播媒体除了音频产品外,还应该探索出新的、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经营模式,才能在新媒体冲击下站稳阵脚。人工智能就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广播如能与其携手合作,探索开发一些有市场需求的产品,也可以赢得一片新的利润空间。

    二、广播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多种创新可能性

    广播与人工智能结合,可以创新哪些产品?可以扩展哪些合作?可以优化哪些生产流程?最终让广播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在融媒体发展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一)广播与人工智能结合,音频是最大的切入点

    人工智能与广播融合跨界发展,智能音频将是最大、最有利的合作切入点。从市场来看,音频产品被预测为下一个内容消费的爆点。《华盛顿邮报》推出最新的网络服务功能,听众可通过亚马逊Polly(一种可将文本转换为逼真语音的服务)收听商业、科技、娱乐和生活方式4个板块的资讯。亚马逊官方称,这款智能语音产品提供47种真人发音,支持24种语言。根据艾媒咨询2017年发布的内容付费节目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为0.98亿人,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92亿人。④此外,相比视频和图文比较成熟的付费模式,当前能够实现音频付费的网络平台还屈指可数,音频付费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1.共同打造“AI(人工智能)+音频”的产品基地

    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声音都各具特色,相当于一个多元化声音的音源库。广播电台可以主动与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展开合作,对这些“好声音”进行开发利用。例如:在常见的消费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陪伴性机器人方面,可以开发提供多种语音风格的选择;在智能车控系统上,增添多种个性化声音,提升客户体验。最重要的是,这些“好声音”进行开发利用后,广播电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对这些主持人的声音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找出不同受众群对声音的精准需求。有了这些分析数据,就可以准确地为听众定制短音频产品,进行细分式的推送分发,对不同受众节目主持人安排也更加有针对性。

    此外,国内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可快速将持续语音流转换成文字,准确率高达98%(普通话方面)。随着广播电台融媒体的发展,日常海量的音频产品需要拆分包装后多渠道分发,利用人工智能的语音处理技术,通过搜索关键字,对音频产品进行拆条,可以提高音频产品分发的效率。例如:编辑人员需要从一个小时的广播节目音频中,将精彩的十五分钟音频剪辑出来,如果按照传统的操作方法,需要人工去听、去截选。有些新媒体分发,除了要音频以外,还需要节目内容的文字,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去听并整理成文字。这个过程少则需要一个小时,多则需要两个小时,不仅制作成本高,效率也非常低。然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编辑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搜索,自动锁定目标内容,实现快速拆条剪辑,把剪辑好的内容再通过语音转换文字的功能一键完成,这样,工作效率将大大提升,原本一到两个小时的制作时间可以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2.联手开发语言学习软件

    当前国内智能语音技术的领导者——科大讯飞已经携手中国日报网开发了“听说无忧”英语学习软件,融合了智能语音评测技术与双语资源,为大学生及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提供互动性强、权威而又新鲜的英语学习服务。

    受其启发,广播在汉语学习软件方面亦有所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汉语学习成为不少外國人的迫切需求。以肯尼亚为例,今年9月,肯尼亚广东总商会副会长冼伟坚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肯尼亚有国企、央企这些大的企业超过100家,他们的工程建设需要很多汉语人才。由此可见,汉语学习的市场非常大。如果广播电台与人工智能技术携手开发一些不同语种的汉语学习软件,就可以拓宽广播发展的边界。

    (二)智能终端的打造:创新性地提供人性化服务

    在移动互联时代,不少传统广播电台都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App)。如何提升受众使用广播终端的体验感?如何更好地利用广播终端服务好听众?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1.打造频率智能化形象代言人,创新智能语音即时互动功能,提升受众的节目参与体验

    苹果(iPhone)用户与Siri(智能语音控制功能)对话、微软用户问小冰(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用户与人工智能虚拟人物的交互乐此不疲。广播电台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打造一个广播频率的虚拟主持人,让节目更加具有贴近性、亲和力。例如:针对虚拟主持人,在一些互动性强的节目中开设5~10分钟的小环节,由主持人与智能虚拟主持人共同主持。或者,听众在收听广播过程中,对主持人发起的话题产生兴趣,就可以拿起手机点击客户端,进入互动界面。该互动界面会马上弹出虚拟主持人的形象,听众通过语音功能将想表达的内容发送到节目的后台,经过后台编辑把关筛选后,将听众的语音直播出去。对听众来说,可以像日常发送微信语音一样参与节目互动,大大提高互动体验的便捷性和及时性,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多种场景植入,创新广播传播内容

    以每年各省市乃至全国“两会”的采访报道为例,广播电台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两会”报道上做出创新。例如:为频率智能化形象代言人专门打造一个跑“两会”的专栏,重在利用机器人的大数据分析功能,为受众奉上“数读两会”“两会热点关注”等大数据新闻,丰富两会报道的内容及形式,有利于提升广播电台的社会关注度。

    (三)智能软硬件应用:探索建立AI智能语音合成实验室,提供广播电台全流程改造解决方案

    《规划》指出,要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将越来越多的简单性、重复性、危险『生任务交由人工智能完成,使劳动者个体的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形成更多高质量和高舒适度的就业岗位。

    2016年《科学》杂志预测,到2045年,全球将有50%的工作岗位由人工智能机器来替代,而在中国这个数据将高达77%。未来30年内,在中国每4个工作中会有3个由人工智能来替代。借助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对广播电台采编流程进行全流程改造,解放人力,让采编播人员从事更有创造力、更高附加值的工作,打造出样板模式。

    广播电台的传统采编流程基本为:记者或主持人外出采访一编辑或主持人整理录音一音频上传至播出系统播出。而在向融媒体转型过程中,记者或主持人的外采内容首先须在微博、微信或手机客户端中推送,节目播出后在两微一端进行总结式推送。整个融媒体生产流程涉及了双向转换过程,采访录音转换成文字,文字再转换成播出音频。

    目前,全国各广播电台都有“简明新闻”环节,由播音员播报新闻。相较于其他音频内容,“简明新闻”较少感情色彩,完全可以运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替代人工播报,让播音员从事更需要感情投入、更具技术含量的音频内容生产工作。

    人工智能的语音合成产品可以即时为用户提供语音转写、录音整理服务,但目前只作为辅助工具在某些采编播环节中使用。如果人工智能与广播电台的播出系统合作,加入语音合成模块,编辑就可将一些突发性的新闻和“简明新闻”,直接编发成文字传送到直播室,由语音合成系统模块直接转化为语音播出。

    三、结语

    在转型中求新求变,是适应广播发展的内在需求。以技术为基石的广播,应该紧跟技术革命的浪潮,为适应新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身的软硬件。当前,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是对各企业和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国内优势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等联合组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此时代和政策背景下,广播没有理由不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广播的智能化尝试,不仅可以解决制约融媒体发展中的部分瓶颈问题,还可以探索开发新型产业,对于整个转型中的广播行业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