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耳鸣为首发症状的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1例报告

    王云娜 任国华

    

    【摘要】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 对收集的1例患者头颈部血管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行头颈部血管CTA明确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局部鼓式内走行(考虑发育异常)。结论 颈动脉通过扩大的鼓室管直接进入中耳鼓室延续到岩骨水平段。因颈动脉鼓室段没有骨覆盖,紧靠血管的鼓膜和听骨链直接传到血管搏动声响至耳蜗形成耳鸣。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搏动性耳鸣;先天发育异常;诊断率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4..01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负担也随之增加,耳鸣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耳鸣指的是在没有外界噪声的状况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的一种并没有什么意义的声音,感觉到耳中存在潮声或者是蝉声的鸣响。耳鸣既可以是一种疾病,同时还可以是多种疾病进行共同展现的形式[1]。有关数据表示,在普通人群中,耳鸣的患病率在短短的十五年里由15%上升到了25.3%,而且还存在着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2]。当前,在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依旧没有从根源上寻找出对耳鸣伴耳聋进行治疗的有效方式。

    1 临床资料

    患者张某某,女性,33岁,主因左侧耳鸣,自身不稳感间断发作7年住院。患者于2011年4月生产后出现左侧耳鸣,呈间断性,低调声似蝉鸣叫,持续5~6天,未予重视,自行好转。此后曾间断发作。2017年8月份患者因劳累活动后出现自身不稳,持续数秒,当时无耳鸣,与转头及体位改变无关,无恶心、呕吐,未进行治疗自行缓解。之后耳鸣加重,性质呈高调隆隆声,且间断发作,不影响睡眠及工作。2018年2月份患者活动时再次出现自身不稳感,持续数秒钟,发作时耳鸣无变化。随后患者左侧耳鸣持续性加重,呈高调,似隆隆声,且自觉听力受损,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2018年3月初就诊于外院耳鼻喉科,测听力(具体报告见附录),当时考虑神经性耳鸣,给予口服银杏叶提取物、维生素等药物对症治疗,未见缓解。遂于2018年3月中旬就诊于我院。入院症见:左侧耳鸣,呈高调隆隆声,自述向左侧转头达90°时耳鸣消失,头痛反复发作,每月1次或数月1次,发作时恶心、畏光、畏声,口服止痛药及卧床休息后缓解,每次持续约2小时,无呕吐,与月经周期无关,饮食正常,入睡困难,多梦,二便正常。既往史:慢性头痛病史13年。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月经史:初潮14岁,3-5/28-30天,月经正常。婚育史:26岁结婚,育一女,配偶及子女健康。家族史:父亲、其兄有慢性头痛病史,未系统诊治。母亲患有高血压。入院查体:T:37℃,P:80次/分,R:20次/分,BP:115/70 mmHg。颈软,心、肺(-),腹软,肝、脾肋下未及。高级皮层功能正常,双耳粗侧听力正常,骨导>气导,Weber试验居中,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入院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颈部血管超声: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入院后给予营养神经、针灸药物等对症治疗,耳鸣由持续性變为间断性发作,3月21日患者自述昨晚突然发现按压左侧颈动脉搏动处,耳鸣消失,查房后考虑耳鸣为血管搏动声。故给予行头颈部血管CTA:左侧鼓室内颈内动脉CTA表现(考虑发育异常)(见附录)。

    2 讨 论

    该患者病程较久,临床表现以高调、低调声音并存,无明显搏动性,病情时轻时重,与典型的搏动性耳鸣表现不同,往往易被忽视血管的问题。患者不经意的发现“耳鸣与姿势相关、按压左侧颈动脉搏动处耳鸣消失”这些信息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要考虑到血管的问题。那么在临床上往往以搏动性耳鸣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大多数为血管源性的,即与心脏或者脉搏的跳动一致,但由于杂音起源于血管类型的不同,又分为动脉性、静脉性或介于两者之间。而该例患者行头颈部血管CTA明确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局部鼓式内走行。迷行岩段颈内动脉(aICA)是指颈动脉岩骨垂直段消失,颈动脉通过扩大的鼓室管直接进入中耳鼓室延续到岩骨水平段。因颈动脉鼓室段没有骨覆盖,紧靠血管的鼓膜和听骨链直接传到血管搏动声响至耳蜗形成耳鸣。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丁秋云,栾 宁,赵 娜.助听器对耳聋患者的耳鸣治疗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1):12,59.

    [2] 朱 琳.助听器对耳聋患者的耳鸣治疗效果观察[D].吉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