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资源统整

    张娟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为突出本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想品德教师可尝试将历史知识、时事热点、小品情境等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统整。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资源统整;文化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01-0059-0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性,为呈现这些特性需要教师在立足于思想品德教材原有知识的同时对课程资源进行统整。本文以苏人版九年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的教学为例,初步探索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资源统整实效性的途径。

    一、统整历史文化,增添课堂底蕴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取其他课程中的相关资源。苏人版九年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但是在为什么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上,教材仅给出了一句比较抽象的话:“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为了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笔者挑选了很多的事例,意图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体验与感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但发现均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于是笔者尝试从其他学科中寻找突破口,最终决定让学生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北平和平解放”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面对中华历史文物时,八国联军和傅作义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后给出了很多答案,这些答案虽角度不一,但学生能达成一个共识:因为傅作义是一名中国人,他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而每一位中国人都有责任去保护中华文化。讨论至此,教师顺势引导:正因为这种民族文化认同感才提高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这样就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一个重难点知识: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在这里,笔者将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和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进行了资源统整,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培养了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便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增添课堂底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统整时事热点,丰富课堂内容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教材的编写有如下建议:“教材编写应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教材成为联系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桥梁,为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实际事例,如历史典故、名人事迹、现实案例等可供教师作为教学素材运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在使用这些素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案例脱离学生的生活,有些案例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些案例落后于时代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重新搜集、統整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笔者仍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为例,本课要解决的另一个重难点是如何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这一问题,书本没有提供任何实际事例,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身边的资源进行统整。为突破这一重难点,笔者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方面,将传统的“二十四孝”和网络上流行的现代“二十四孝”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对于传统“二十四孝”中的优秀、合理成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于消极、落后成分如“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割股奉亲”等要剔除,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加以创新,赋予“二十四孝”一些新的内容,如“教父母学会上网”“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等。另一方面,选择了当时一个时事热点资源“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时的获奖感言”,她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选取现实生活中事例让学生明白,当前我们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要懂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学会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笔者发现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事热点的统整,不仅可以水到渠成地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也是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之一。

    三、统整小品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教材教学建议中提到:“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基于此建议,在处理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笔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而是以学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编排了一幕情景剧,由三位学生出演,内容大致如下:小郭的爷爷病重无人照顾,于是小郭的爷爷要求小郭的父亲辞去工作照顾他,认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的,可小郭的母亲并不同意,为此引发了一场家庭争议。学生演得非常逼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就在大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的时候,笔者将以下问题抛给学生:小郭的父亲到底应不应该辞去工作照顾爷爷?独生子女如何赡养父母既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碰到的问题,所以当这个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立刻自发地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应该辞去工作的学生的理由是: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对于这样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予以继承并发扬。认为不应该辞去工作的学生的理由是:辞去工作代价太大,当今社会赡养父母的方式多样,不一定事事都要亲力亲为,比如可以请护工照顾爷爷或将其送到敬老院,这样既不会丢掉工作也可以尽孝道。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认识到:我们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实现方式上我们可以加以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此时,笔者呈现“传统二十四孝”与“现代二十四孝”的内容对比,使教学更具有导向性。实践证明,通过小品情境表演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设计符合了思想品德课程基本理念中所强调的“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要求”。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资源统整的收获与感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统整既是一种课程策略,也是一种课程意识;既是对课程的解构,也是一种建构。新课改形势下,既需要我们教师有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与建构,也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整合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 (2):5-9.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