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冯伟泉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这一观念,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四个层级递进的过程。

    古诗词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可以从词的变化、句式的变化、语气的变化中把握语言节奏;可以开拓思维,用联想和想象、比较归纳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和品味语言,帮助学生获得情感體验。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很多教师对古诗教学目标把握不好,有时候目标设定过于简单,有时候目标设定又过于复杂甚至出现偏差,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2.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为了赶课堂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只注重诗句翻译、分析手法情感,教学方法单一。

    3.忽视传统文化价值引导。由于古诗词作者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加上古诗词内容简短而意蕴深奥,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而教师也忽视了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

    三、改进策略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通过不断积累、借鉴他人逐步掌握文字的运用规律,并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运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形成古诗词的知识体系,在各个环节注重知识衔接,如在学到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菊”这个意象,对比陶渊明笔下的菊与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菊有何不同。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使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等获得发展。古诗中意象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来引领学生发挥想象。

    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较为注重感性思维,剖析文本、鉴赏情感,而辩证思维往往被忽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决不能忽视辩证思维。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设计一个环节,就是探讨这首诗的多重主题,即春江月夜景观、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夫妻分离的感怀。但是否真的存在这么多主题是需要经过层层推理辩证才能得出的。

    发散思维的培养。知识不能只局限于一点,鼓励学生利用已有图式去大胆想象,扩展思路。比如,教学《定风波》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曾经在大雨中行走的感觉,接着引导学生体会苏轼面对这种情况时那种洒脱乐观的情感,再通过简单的追问开拓思维方式,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情”与“境”中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来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审美想象,领悟人生哲理,审美情趣也逐渐高雅起来。

    鉴赏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画面美、音韵美、意蕴美。如《山居秋暝》中从“明月松间照”可以看到一幅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攀上天空,月色透过松树的翠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的画面。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每一首古诗词创作的背后往往包含强烈的背景色彩,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等都可以影响着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把作者的生平阅历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年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作者通过文字意象想要传达的思想和精神。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种意境开阔,自由不拘的乐观旷达;李商隐《锦瑟》中面对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无限惆怅等都需要去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