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叙事下《奇迹男孩》中爱的主旨与意识形态诠解

    盛桂兰

    《奇迹男孩》是由斯蒂芬·卓博斯基执导的一部家庭情景剧,由美国狮门影业出品,该片改编自R.J.帕拉西奥的小说《奇迹》,由朱莉娅·罗伯茨、欧文·威尔逊、雅各布·特瑞布雷联合主演。[1]影片中小男孩奥吉因为基因问题生下来面部就有缺陷,虽然做了很多手术,却仅仅能够保证他的呼吸与视力,没办法修复一张正常的脸,但幸运的他成长在一个充满尊重与理解的家庭里,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奥吉的高情商。虽然一开始在学校历经坎坷与曲折,但奥吉最终正视自我,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身边人的看法,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奇迹男孩》延续了以往美国影视作品的特点,植入美国主流价值观念,本文将通过电影剧情展现来解读《奇迹男孩》传递给观众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

    一、《奇迹男孩》的价值观传达

    (一)家,永远是一个避风港

    奥吉出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这个充满温情的环境中有果断睿智的妈妈伊莎贝尔、有幽默浪漫的爸爸内特,还有善解人意的姐姐维亚。虽然他先天面部残缺,但父母家人没有放弃,而是尽全力给予他呵护与关爱。10岁以前,奥吉一直在家自学,然而睿智的母亲提出他终归需要融入集体、走向社会,尽管丈夫反对,儿子恐惧,她心中万般不舍,但仍决定让儿子去学校。

    在上学的第一天,妈妈伊莎贝尔满是担心与忧虑,鼓励奥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在学校,奥吉需要与校长、老师以及性格各异的孩子们一起相处,虽然已经做好了被歧视、被嘲笑的心理准备,但他与众不同的外表还是让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也给他的校园生活带来不少难题,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孩子不像大人,善于伪装,他们的情感表达更直接,也更伤人。

    上学第一天,奥吉所到之处,大家要么躲着他,要么戏弄他,甚至用恶毒的话侮辱他,体育课上被球砸,午餐时被孤立,没有人愿意靠近他。放学回家后的奥吉,伤痕累累,是妈妈伊莎贝尔紧紧抱着他,耐心的安慰他: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印记,相比其外表,只有我们的内心才会指引通往未来道路的方向。终于到了奥吉最期盼的万圣节,他开心地戴上面具,昂头阔步的走向学校,却听到自己唯一的朋友杰克言不由衷的尖刻话语:我要长成那样早就自杀了……奥吉脆弱的心理防线全面坍塌,他退回到孤独的角落,此时是姐姐的安慰与鼓励让他重新振作:勇气和成长是陪伴一生的选择,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成为想要变成的人。

    奥吉的校园生活充满曲折,幸运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接纳与信任,为他营造了一个完美的避风港,家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每次受伤,都有家人的安慰与鼓励,家人的爱让奥吉一次次鼓起勇气,再度启程,去面对那个不欢迎他的环境。以家庭为中心是美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良好的家庭环境会直接赋予孩子强有力的支持。很多美国影片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廠》都倡导这样的传统价值观。

    (二)爱,赐予力量,治愈创伤

    影片采用多视角叙事,一开始是奥吉的视角,接下来是姐姐维亚的视角,维亚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成长的过程中,亦有很多的烦恼,希望在无助的时候有人给予一个拥抱。在最好的朋友疏远自己时,维亚也感到彷徨无依,影片中她的爆发让弟弟懂得,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同等重要的,这世界并不是只围绕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她深爱着弟弟,所以能自己做的事情她从没有过多的要求。影片安排了一个阳光大男孩来分享维亚的心事,这是《奇迹男孩》浪漫主义的呈现,在爱中受的伤在爱中愈合。

    第三个视角是米兰达,她是维亚最好的朋友,米兰达羡慕维亚富裕的家庭条件、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并且真心实意的喜欢着奥吉,把他当亲弟弟看待,还给他买了最喜欢的头盔。家庭的破碎让米兰达渴望关注与爱,于是在夏令营的时候,她冒充维亚的身份,说自己出生在富裕之家,有一个外貌奇特的弟弟,有宽容恩爱的父母,这让她收获了关注,成为整个夏令营最受欢迎的女孩,但夏令营结束后,出于愧疚,她主动回避维亚。而在影片的最后时刻,米兰达知道维亚的父母来到现场后,主动把舞台剧主角让给了维亚,因为她们是好朋友,米兰达知道维亚的心事,而这也是米拉达的自我成长。

    影片最后一个视角是杰克,一开始,他听从母亲的劝导带领奥吉参观学校,听从图舍曼校长的安排主动与奥吉做好朋友,在一次次的被动安排中,他被奥吉的智慧与幽默征服,“关于奥吉,有四点我会很清楚,第一,你会习惯他的长相;第二,他真的很聪明;第三,他其实挺好玩的;第四:在了解他之后,我其实很想和他做朋友,不过,我承认,之前是妈妈让我对他好一些。但现在,是我自己想和他玩了。”这是杰克的内心独白,而通过这段话,观众发现杰克也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后来因为怕被群体孤立,怯弱出言伤害了奥吉,他无比懊悔,莎莫说“一个人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杰克最终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挽回了奥吉的友谊。

    母亲伊莎贝尔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职在家给予奥吉最好的照顾和教育;姐姐维亚始终如一的爱护着弟弟,即使他占据了爸爸妈妈大部分的爱;父亲内特仿佛着墨很少,但他给予儿子男人式的鼓励,及时给被忽视的女儿关怀,陪儿子和他的朋友玩电子游戏,和妻子一起去医院救治小狗……所有的这些都是爱。爱赐予力量,爱治愈创伤。

    (三)成长,需要尊重、需要理解

    尊重、理解与宽容也是影片倡导的价值观。不管在哪儿,影片处处洋溢着善意和尊重的氛围。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最终都回到爱与善意,虽然奥吉遭遇了不幸,但一家人从未放弃,他们相互尊重、扶持。在学校,图舍曼校长对校园霸凌绝不姑息,即使有权势的家长施压,依旧保持为人师者的基本准则;布朗老师在第一课上就教导孩子们在正确与善良之间,首先选择的是善良;奥吉的家人为他营造了一个充满善意和尊重、宽容与理解的环境。当然,影片中也有以朱利安为代表的,不懂得尊重他人,孤立、嘲笑奥吉的人,而当观众见到朱利安的父母之后,对他的行为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影片中处处渗透着尊重、宽容与理解的光芒,在维亚被忽视的时候,她心里小声说上一句:“能不能有人也问问我?”“我只希望妈妈也能好好看看我,哪怕只有一次。”而幸亏有奶奶,她说维亚是奶奶最爱的心肝宝贝,已经有很多天使去照顾奥吉了,所以维亚是奶奶的全世界。奶奶无疑是睿智的,她知道维亚的秘密,并且推心置腹的同她交流,让她感受到理解与尊重,这无疑是影片令人动容之处。

    综上,影片传达的主旨是:只有正确的行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不然,金钱只能照出你的粗鲁自私。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杰克的妈妈在说服杰克去带领新同学参观时跟他说的话:是那个男孩,你想想你弟弟那么懂事都被他吓哭了,你觉得他在学校会是怎么样?关于杰克妈妈的描述只有这一个镜头,但就是这一个镜头,一个充满智慧、包容的人物形象树立了起来,而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影片中杰克可以获得奖学金——因为他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选择善良,世界一定也会对你温柔以待。

    二、 意识形态解读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源于人的主观性,是统治阶级自我辩护的一种虚构。影视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是指影视与阶级、社会地位、性别身份等条件关系密切,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2]影片《奇迹男孩》着力突出爱的力量,看似情节简单,實际上这种叙事需要深刻的人文主义背景,观众从中亦可窥见美国社会特有的意识形态。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内特一家人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然而这一切都是以其富裕的家庭条件为支撑的;影片为了突出至善至美,对物质条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影片中几处细节透露出奥吉出生在一个富裕之家,他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该学校读书,而杰克需要依靠奖学金;奥吉有很多的玩具,对于杰克来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影片以维亚的好友米兰达的角度讲述时,性格直爽的米兰达直截了当地说自己也曾嫉妒维亚,她因为冒充维亚,第一次有这么多人的关注。由此可见,奥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衣食无忧。

    影片中,头盔的意象也很重要,奥吉逃避世界的工具就是头盔,他用头盔把自己隐藏起来,而父亲为了让他勇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把头盔藏了起来。虽然电影使用了多重视角,但其核心是呼吁人们勇敢面对真实的自我。对于奥吉来说,是直面自身缺陷,勇敢地迈出走向社会的一步;对于维亚来说,家人过于保护弟弟,忽略了自己,明明很渴望父母的关爱,却在母亲真正关心她时本能的推开,她需要面对真实的自我,承认自己的诉求;维亚的朋友米兰达成长于一个离异家庭,她渴望父母亲人的爱,羡慕维亚,在夏令营时撒了关于美好家庭的谎,作为主线的辅助与补充,这一角色存在的意义也是引导观众理解影片主旨:直面真实的自我。

    《奇迹男孩》包含着一些政治性色彩,这是近来美国影片的一种倾向,在观念日益固化、价值观趋于稳定的今天,残疾人、有色人种、校园霸凌都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影片为了突出善良、包容的主题,安排了另外两个完全正面的人物沙莫与贾斯汀,而他俩都是黑人,沙莫作为一个黑人女孩,她独立有主见,在众人都孤立奥吉时,她不顾质疑大胆地走上前去与奥吉交朋友,影片借她之口说出了“在正确与善良之间,请选择善良”、“人的行为是更重要的”。贾斯汀也是一位黑人,他乐观阳光而幽默,像一阵风温暖了维亚的内心,给这个渴望爱与关注的姑娘带去了希望。影片的反面角色都是上流社会的白种人,当校长与欺负奥吉的学生家长面谈时,对方竟然根本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错,一直为孩子辩解,甚至以身份地位相压,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也难怪孩子的行为充满了暴力,影片选择的反面人物估计是受好莱坞政治性环境的影响。

    《奇迹男孩》通过多角度叙事模式描绘了一幅心理群像,它以独特的取材及巧妙的情节构思传达出尊重、理解与宽容的价值观,在正确与善良之间请选择善良,因为每个人都在与生活苦战,生活中会有很多的曲折,人与人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才能感同身受,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

    结语

    以电影来传递某种意识形态是当前一种普遍现象[3],《奇迹男孩》也不例外。影片传递了多角度的价值观,无论人生的路往哪儿走,哪一条都绕不过自己,敏感脆弱的孩子不仅需要面对同龄人,还要接受成年人的审视与质疑。影片中,由来已久的种族、肤色歧视并没有出现,美好的品质是属于所有人的,没有肤色、种族的区分。

    人性里有虚伪,嫉妒。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会偶尔在内心有自私的想法,这是人之本性。比如米兰达为了获得关注,冒充好友的身份,杰克为了不被孤立而说言不由衷的话伤害奥吉,朱利安则更是一直对奥吉持有偏见。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就像一粒种子,在不经意间就会生根发芽。

    影片的最后,奥吉用他的人格魅力融入了群体,获得大家的认可,并荣获亨利沃德比彻奖,当奥吉上台接受奖章时,他说:“我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得奖,我只是和其他人一样度过了五年级而已,或许,真相是,我并没有那么普通,如果我们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就会发现,没有人是普通的。每个人都值得其他人站起来为他鼓一次掌。”

    参考文献:

    [1]搜狐网.《奇迹男孩》:愿你能温柔的对待世界,也能被世界温柔以待[EB/OL].(2018-01-23)[2018-02-02]http://www.sohu.com/a/218439432_754367.

    [2]利昂·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M].张慧芝,张露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25.

    [3]郝静.成功的意识形态腹语术《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解读[J].电影评介,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