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教师管理策略

    高畅晨++穆嘉欣++武兴鹏++孙影娟

    摘要: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目前,我国的很多学者普遍关注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而对于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较少。随着各个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更加普遍。所以,文章旨在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入手并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成功转换,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9-0079-02

    一、引言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符合规范的行为,给同学,老师以及自己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的行为。致使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学活动的秩序遭到了破坏。如上课说话、和身边的其他同学交头接耳、逃课、在课上看课外书、上课睡觉、在书桌堂里玩手机、听着歌曲、做其他作业、思想开小差、害怕被提问、制造噪音、随意走动、迟到、早退、吃零食甚至和老师顶嘴等不良现象。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上课效率以及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可见,正确地认识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正确的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用最有效地管理策略改善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能简单地全部归因于学生。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它是学生、老师、及其教学环境等共同决定的。这几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协调统一的,任何一方面因素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一) 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

    很多同学上大学后,失去了直接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动机,没有学习精神支柱。同时现今就业困难,大学生普遍认为成绩对于找工作的意义不是很大,最重要的是看证书以及能力。因此很多人本着只要及格就好的信念,对学习丧失动力。在大学中,各种社团的加入,让学生在学习时不可抑制的分心,常常关注别的事情,对学习掉而轻心。同时入学后的大学实际情况与理想中的差距,以及离家距离遥远,失去朋友伙伴,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让人产生孤独无助,无心学习,没有了学习自主性。

    没有了高中老师的谆谆教导,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弱。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学这些对以后的就业没有好处,只是为了修学分而已,从心理上排斥这些课程,因此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在大学,主要是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很多学生不适应,因此浪费了时间去娱乐而不去自我学习,只是考试前临阵突击,因此降低了对自我的要求,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

    (二) 所学课程难度过高

    大学生所学的课程专业性比较强,专业课与非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配置加大了选修课、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相应的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能力教育方面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基本确定,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 情绪问题的困扰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情绪是个体生理或心理的需要在是否被满足时产生的相应的反应,是个体对自己认知的一种特别的反应。情绪支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当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某些心理需要由于自己本身,老师或是教学环境的因素而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甚至遭到威胁和破坏时,就会导致情绪波动,产生情绪问题。过多的表现出焦虑、紧张的情绪反应,这会使学生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思想开小差,害怕被提问等,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内隐性课堂问题行为。这种情绪体验间接地对学生本身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导致教学的目标难以得到最好的实现。

    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大学生活中的不适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等,这些外在因素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四)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大量研究表明,“大学师生关系呈淡漠化、边缘化趋势,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上师生各行其是,失去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1]“师生关系的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学生尤其喜欢热情友好的老师”。[2]

    传统的“师严道尊”思想观念对现代教育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肆意辱骂学生、体罚与变相体罚等一系列不道德行为。这些行为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甚至会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更重要的是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身心健康。

    (五) 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教师的自身素质相当重要,它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密切相关。如果一个老师自身的素质低下,不能接纳每一个不同性格的学生,不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够尊重和理解学生,就会使学生离老师越来越远。

    另外,倘若教师在从一个活动向下一个活动过渡的时候,缺乏使两个活动相互连接的能力,则可能会使大学生兴趣不高,从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当教师一直过多的谈论着一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从而产生问题行为。如果老师的课堂准备不够具体充分,达不到学生心里的要求时,会使同学更加不信任老师,同样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六)课堂环境

    课堂内部环境是指,教室内的卫生状况、光线、温度、氛围以及桌椅的摆放。课堂环境是否舒适,直接关系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如果教室配备的电灯数量少,造成课堂昏暗无光,会使学生产生想要睡觉的感觉。如果教室内的卫生情况较差,学生可能刚进入教室,就因为糟糕的卫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那个教室里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

    由于现在教育体制的改革,各个高校实行扩招,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一百多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百多人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情景。一个人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微不足道,一百多人就会造成很大的声响。哪怕是同时翻书,都会有很大的声音。如果再有人说话,就算是窃窃私语,整个教室都会形成影响学习的噪音。而一个老师面对着一百多学生又很难去管理,很容易出现秩序混乱,更何况有的学校同一个课程连上三节。在这样拥挤的教室里,长时间的学习同一个课程,学生们很有可能烦躁不安,无法专心,致使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基础。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最基础的素质是对学生的态度要温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和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他们是重要的,并没有优良中差之分。

    其次,教师要时刻做好学生的榜样,不可以迟到早退,或者上课接电话,在学生的心里建立教师的威望。

    最后,教师在对待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时,尽量不要表现的太过于生气或者是说出一些让学生无法接受,甚至感到自己受到威胁的话。面对课堂问题行为,生气确实是人之常情,但是过于生气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素质低下,自我控制能力差,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降低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学生则更多的表现为不愿意听讲,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因此,教师应该冷静的处理,或者用幽默的方式去对待这些学生。有的时候,幽默是处理所有事情最好的方式,它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学生容易接受。所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有效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基础。

    (二) 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课堂行为。一方面教师应该寻找机会与学生课下多做交流,在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的同时,积极地听取和采纳客观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客观的指出老师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在约束自己课堂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理性的看待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最终,双方可以通过分享与交流的形式,讨论出能够满足双方要求的方案,并且达成一致,形成隐性的约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与分享,学生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改善与进步,在这种尊重与理解的环境下,进一步约束自己的课堂问题行为,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三)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对课堂上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忽视。而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处理,有效制止课堂问题行为,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但是,教师在对待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时,要时刻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并让学生们了解到,老师针对的是他们的行为,除此之外,老师还是很喜欢他们的。教师应该把真爱与批评相结合,在严格课堂纪律的同时,形成一个教师和学生内心真正融洽的良好的课堂环境。

    另外,应该将教室的必要设备和适合教室的学生的人数做出合理的安排。同时,教室的卫生要时刻保持干净,让学生在一个明亮、宽敞、舒适的教室中学习,使学生一直处于心情愉快的状态。这种积极的愉快的状态使学生更愿意接受美好的东西,更容易接受教师讲课的内容。

    (四) 端正教学态度

    大学教师错误的教学思想直接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针对大学教师的“我完成我的任务,学生负责学生的学习”的这种错误思想,应该及时更正。如果学生和老师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没有沟通与交流,课堂问题行为必然会产生。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更多的投入对学生的热情,努力和学生建立交流,做到真正地完成自己教学的任务,对学生真正地负起责任。学生在被重视的基础上才会努力地和老师互动,在课堂上认真地学习,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教学的目标,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

    四、总结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在高校普遍存在,且表现形式多样程度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综合因素导致的。文章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入手,提出管理大学生课堂问题的相关策略。目的是针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有针对性的提出理论上的探讨和实务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2009,(4).

    [2]Vernon F.Jones & Louise S.Jones.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