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导思”

    杨兴军

    【摘? 要】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过程中有问题、有疑惑,这是师生共有的创造性活动。而“设疑导思”这一教学环节是一种使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从而活跃思维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用心思索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设疑导思? ?多元高效? ?语文素养

    回想几年来所听的一些示范课和自己上课的体会,我对课堂中“设疑导思”这一环节的关键性深有感触。我感受到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师多元高效引导到关键处,学生的学习必然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设疑导思”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或直接出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目标或探索方向。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让学生带着探求知识的情感进入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一、预设引导学生可能之“思”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篇好的教案,这个好教案是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尽管课堂施教时可能会与预设的教案有偏差,但总的教学思路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预设好不同水平的孩子的接受力,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实情,教师的引导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的备课,针对班级不同接受水平的孩子,我要思考全面,力争在预设时间内让每位孩子都准确理解文言文内容。我预设先让优生将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再逐句提问,尽量让后进生发言,增强孩子的理解力。

    二、切实引导学生文本之“思”

    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要切实有效。切实抓住课堂中有力于进行教学的信息作为引导的契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导有方,引导得法。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理解,不要是什么就告诉他什么,要真正作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语文思想方法和语文能力。如概括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归纳法、猜想法等等,从而利用这些方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哪一种思想,都要注意“鱼”与“渔”的关系,即要少教而多导。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文对“善”字的不同意思的理解,就可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自主体会。学生自主分析疑难时,教师也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分析数学问题,教师在合适的时机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用来控制语文教学的难度和进度,提高解疑的效率。

    三、深入引导学生拓展之“思”

    一个问题解决之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拓展思维的好习惯,既要在广度上求拓展,也要在深度上做挖掘。例如,学习《伯牙绝弦》时,可以将这个问题拓展: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___,钟子期曰:“ 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__________,鐘子期曰:“ 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就会得出很多语境。特别是经过长期训练之后,学生的思维必将攀上一新台阶。能够对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求变化,必将提高学习效率,认识更加全面深刻,课堂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花较少的时间,把一个问题演变成一类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必将扩大课堂容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和领悟,从解决课本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语文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力。

    四、灵活引导学生创新之“思”

    课堂教学有了拓展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将此问题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创新性地加以思考。当然,这多是针对班级优生的能力提升。可以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打破常规思路,形成新见解,新方法。也可引导学生迁移创新,把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其他学科问题迁移到语文当中来用语文思维加以解决,或者在其他领域内找语文知识。此外,还可引导学生逆向创新、质疑创新等等。

    总之,疑与思,师与生,都是亲密无间的关系,有疑则有思,有思则有疑,疑有所思,思有所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设疑导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的一种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一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过程,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教师高效引导的作用就是使学生形成优质的语文思维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际解决能力。通过解疑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形成深入地,结构化地理解,养成个人的、可以迁移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真是“导在关键处,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