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路艳娇++陈洁萍++高松

    【摘 要】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整体性课程改革路径。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专业特色教材。同时深化文化课、德育课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9-0088-03

    职业教育源于古代学徒制,学徒制以模仿和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与作坊、店铺紧密联系。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边做边学,边做边教”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围绕“做”和“做中教、做中学”来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是本轮中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这里的“做”是基于职业情境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和实践知识,主动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是职业(学习)情境的设计者。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立足于职业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过程即体现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符合中职生的职业成长规律,课程内容设计、学习环境创设具有工作情境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课程的实施体现“工作中学习,工学一体化”,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以企业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确定就业的职业岗位群及主要工作任务,对岗位工作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主要指专业服务面向的行业企业和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本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旅游景区(点)、旅游网站等各类旅游企业,从事客户接待、旅游计划与调度、旅游营销、导游服务、旅游景区(点)服务等岗位工作”。

    二是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定位,主要指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线需要的中等层次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三是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主要指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业务能力。

    四是基本素质要求,主要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操守和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团结合作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五是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毕业生需要取得的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种类。

    二、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结构

    1.课程体系设计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按照“重实践,强应用”原则,优化整合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综合实训环节,使课程内容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课程结构构架

    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五大类型,课程设置和序化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递进要求具有相应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公共艺术课及其他公共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适应,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所学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学习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专业方向课程是学生获取职业岗位能力所必需的专业主干课程,提倡理论实践一体化,以实践为核心,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兼顾学生继续学习所需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

    专业拓展课程由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自行设置,课时数不超过总课时数的10%。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习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职与高职课程结构与内容接续问题,推进中高职课程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1.深化文化课、德育课教学改革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为目标,对语、数、外等基础文化课程进行改革。文化课的功能按照工具性、人文性和专业支撑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算等基本能力加大训练力度;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思维、判断、推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熏陶;此外,还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文化支撑,打破文化课的学科体系,使专业模块课程与文化课进行整合,突出文化基础知识能力在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

    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注重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和德育养成教育,开发德育活动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将德育活动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全面纳入课程体系之中,突出职业人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体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2.开发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开发从岗位分析入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注重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与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对接。以任务为引领整合课程内容,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

    任务引领型课程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任务引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2)产品(服务)驱动

    任务引领型课程主张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产品,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获得某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3)目标具体

    任务引领型课程要求对课程目标做出清楚、明确的规定,以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也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

    (4)内容实用

    强调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要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直接相关。

    (5)教做学一体

    任务引领型课程主张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6)学生中心

    任务引领型课程要求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在工作任务中出现问题时,尽量自己处理解决问题。

    3.强化综合实训实习环节,加大综合实践课程比重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习形式。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本轮课改重点强化了综合实践环节,加大了综合实训课时比例,使综合实践课程总量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安排,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校和实习单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4.探索“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做一体”的具体实现方法,总结提炼适合不同课程实施需要的教法与学法。

    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知识与实习训练合二为一,组成新的项目模块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上,打破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相对独立的安排,打造“一体化项目课程”;在教师配备上,项目课程由兼具“双师”素质的教师担任,淡化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的身份概念;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由师生双方围绕项目模块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5.以应用为目的,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本轮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和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推动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立体化教材和相关配套电子资料,如教学指导书(学习指南)、实验实训指导书、习题集、练习册和案例分析等。开发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或模拟实训系统、教学软件和学习包等,解决现有教学资源短缺、在常规实训条件下设备拆装操作困难、实训流程复杂、成本过高、危险过大甚至无法完成等难题。

    6.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适应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法改革。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

    7.校企互动,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本轮课改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校企互动,双向交流”为手段,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要求学校定期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设计、技术培训;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做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参与教材编写和学生实习实训指导等工作,保证教师的素质能力结构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和教学要求相适应。

    8.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

    一体化教室是技能训练的第一平台,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改造,建成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环境,配备足够的实验实训设备,确保学生动手实践、做学合一。校内综合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能够提供相对完备的技术训练条件和仿真的职业环境,以综合训练项目为主,按照不同专业,编制有针对性的实习流程,安排相应的生产或管理岗位,让学生进入真实企业环境与职业氛围,模拟工作情境(学习工厂),实现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相一致。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孟源北.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郭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