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疗效分析

    李淼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予以原发病治疗并结合布洛芬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两组临床疗效及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VAS评分想比较,两组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较低。结论 中医针灸治療头痛,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头痛程度,值得使用。

    【关键词】头痛;中医针灸;头痛程度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4..02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通常为头颅上半部局限性的疼痛统称,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出现在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血管神经源性头痛等。临床治疗有两部分,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治疗原则包括对症处理和原发病治疗。传统医学认为,头痛病因分为外-内伤。外感头痛主要由外感(风、寒、湿、热等)引起,以风邪为主。内伤与肝、脾、肾有关[1]。针灸是运用针刺手法来对患者特定部位进行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基于此,本次研究就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疗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5~71岁,平均(52.82±3.45)岁;病程1.5~8年,平均(5.27±2.48)年。观察组男17例,女8例;年龄24~71岁,平均(52.73±3.51)岁;病程1.5~7.5年,平均(5.24±2.51)年。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自愿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治疗:予以原发病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另外口服布洛芬(国药集团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2020007,规格:0.2 g)治疗,0.2g/次,3次/d,治疗1个月。

    1.2.2 观察组

    加用针灸治疗:前头痛取印堂、攒竹、合谷、内庭穴;侧头痛取太阳、角孙、悬颅、外关、足临泣穴;后头痛取天柱、风池、后溪、申脉穴;头顶痛取百会、上星、太冲、内关穴,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留针20 min/次,1次/d,7 d一个疗程,治疗1个月。

    1.3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治疗后头痛症状消失,且未复发;有效:患者治疗后头痛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患者头痛症状无变化或更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量表进行比较两组头痛程度,总计0~10分,得分越高头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

    与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64%相比较,观察组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14,P=0.000)。

    2.2 VAS评分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与对照组想比较,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头痛致病因素较多,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中医认为,头痛的病理改变是由于头顶、邪气滞留、清阳不通、气血阻滞、络脉阻塞等六邪外攻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观察组较高,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中医针灸治疗头痛,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头痛程度。传统医学认为,头痛属于内科杂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 病变为六邪外攻,顶邪留,阻阳,阻血流,阻络络道而头痛。由于情志损伤,肝衰竭,郁火,烦虚,头痛,且由于火生阴,肝失养,或肾水不足,水不含木,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虚头痛。由于肾受养气不足,肾精长时间,脑髓空虚而引起头痛;也可以阴阳、肾阳衰退、不清阳、头痛。且由于脾多为分娩后饥饿、饱足、疲劳或生病,脾胃虚弱,生化指标不足,或失血后,脑髓血管内营养不足,导致头痛;或饮食不适,嗜脂嗜甜,健康不佳,内生痰湿,上蒙虚,清阳阻滞头痛。至于跌伤,久病人网络,气滞血瘀,血瘀均易导致头痛[2]。针灸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古书记载,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传说伏羲发明了针灸,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属于“内病外治”的医术。与普通药物不同,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是通过人体自身功能的调节,从而保健和预防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皮、脉、肉、肌、骨极其复杂组成的整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畅是基础,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3]。针刺可调节气血,增强防御能力,疏通经络,预防疾病,强身健体。针灸在临床上是按中医诊疗明确病变,辨别性质,辨明表里、寒热、虚实类型,做出诊断,后予以配穴治疗,以调气血,通经脉,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阴阳归于平衡防治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与人体的抗病能力,即防御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针灸能恢复因各种原因引起免疫功能异常者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功能。国外学者也认为,针刺是一种血管校正因子,可以纠正血管危险因素积聚造成的失衡。与药物不同,它不仅处理个体,而且作用于整个身体的不平衡。多年来的抗休克研究也证明,针刺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传入刺激,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一些内分泌腺活动来产生预防作用。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头痛,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头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焦恩虎,陈 易,孟建霞,等.针灸医籍中头痛辨治[J].吉林中医药,2019,39(11):1509-1512.

    [2] 王麟鹏.头痛类疾病——具有国际影响的针灸优势病种[J].中国针灸,2018,38(05):504.

    [3] 焦恩虎,陈 易,孟建霞,等.探析针灸医籍中头痛论述[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03):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