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适合的教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8-0023-04

    关于“适合的教育”有很多种解读,但其核心是指契合学生,让学生始终处在“最近发展区”,以学生为本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可以说“适合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另一种表达,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命题。

    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园区教育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宗旨,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加快建设强化应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托国家首批“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2013年起园区正式启动“智慧教育”建设过程,催生了“易加”枢纽平台,致力于用教育信息化撬动教育现代化,“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研究与实践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适合的教育”的意义认同

    1.国际国内公认的教育

    (1)国际视域的例证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个体,而不是拥有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试出来的解答问题能力的生命个体”“我们不能忽视,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是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發挥其智能潜力”。因此,“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之于教育领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选择,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肯定与推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发布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针对“适合教育”的相关实践。在美国,公民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兴趣的发掘、积极性的调动,让学习成为主动的选择;在德国,小学复式教学在个性化学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在英国,伊顿公学“走班制”教学实现了以学定教、分层指导、自主选择和自我规划;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教育计划》,以期在原有教育体系优点的基础上,通过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模式,提倡优质教学与学习、增加学习灵活性与选择性、建立高标准学生成就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协助学习五个要素的改革举措,达到灵活、适应和卓越的教学目标。

    (2)国家的重大命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努力“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指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已成为今后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看出,“适合的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我们发展教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优质公平的教育,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江苏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在“适合的教育”讨论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现在提“适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没有解决好的,或者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特长与兴趣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一再强调“倡导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可见,“适合的教育”必将大行其道。

    2.教育改革的痛点所在

    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府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存在供给矛盾。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指向教育资源均衡化。目前,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让每一所学校都优秀,让每一个孩子都活得精彩”的目标,已为教育界所重视并已经成为新时期实现教育公平的先行追求;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则指向教育过程中的适合性。目前而言,学习个体性与教育方式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宰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教育的痛点,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习按学生自己的方式进行”,一直是教育研究者积极思考的问题。我们尽管知道“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和最公平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但是如何落地目前仍然没有好的办法。

    二、大数据支撑的价值分析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指出:“如何发现,或者是准确发现差异,这是‘适合的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破解这一核心问题?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彰显,特别是智慧教育的深入推进,学习平台应用、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全面展开,基于多样化数据的学情诊断、精准的学习问题定位、及时关联资源的推进与学习路径的优化,使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按学生自己的节奏学习成为了可能,破解“适合的教育”这一核心问题才有了技术支撑。

    1.大数据精准画像

    利用学习、教学、管理、测评等多样化平台,实现个体层教育数据、课程层教育数据、学校层教育数据、区域层教育数据全汇集,通过建模与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对学生、教师、学校、区域等对象精准画像,从而定位问题、量化长短板、明确差异,为个性学习、智慧教、精准管、智能评提供大数据支撑,形成大数据的显性应用。

    2.资源关联性推送

    其实,有了大数据并不一定能实现“适合的教育”。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对“适合的教育”的实施给出了三点明确的意见:

    一是充分感知学生、刻画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充分感知学生,而学业数据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更要构建能力评价指标,树立能力素养价值观。其实,大数据的核心是解决过程评价问题,若只考探结果,也就没有必要运用大数据了;

    二是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光有大数据还不行,教育的实施还是内容为王、资源为王。特别是资源类型要丰富,能够提供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资源类型;

    三是资源的个性化推送。有了大数据的刻画,有了开放性的大资源,推送的适合性才更强。

    因此,基于采集与汇集、建模与分析,在形成“可视化表达与应用”的同时,对学习资源形成关联性推送,以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形成个体更优化的学习路径至关重要。正如舍恩伯格所说,“个性化学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是其动态性,学习内容可能随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加以改变与调整。”关联性推送是教育大数据隐性的、核心的应用。

    三、园区教育的具体实践

    园区教育把“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作为“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重点改革任务”,先后入选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研究项目、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性、战略性重大研究课题和教育部“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与试验项目”,逐步形成了“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五大推进路径。

    1.枢纽平台设计开发

    园区以“大数据视域下的智慧教育枢纽平台设计与开发”为重点,全面夯实了平台环境、实验环境、创新环境,为“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数据、资源、路径保障。

    (1)平台环境开发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建设思路,园区2013年启动智慧教育枢纽平台建设。先后完成两期平台建设,即一期“一库一门户六个系统”、二期“双线五块”,而三期“一站三块六系统”也即将启动开发。

    经过4年的努力,实现了教育数据的全过程采集和全用户应用,形成了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居民、管理者”具有园区特色的智慧教育枢纽平台体系,2016年注册“易加”商标,形成“易加”品牌。2017年先后荣获四大殊荣:成为苏州市 “线上教育中心”平台内核、跻身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实验室)示范区、成为首批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试点平台、入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2)实验环境构建

    实现92所学校的互联互通,建设22个未来教室、33个在线课堂,命名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实验室)示范区基地校5所、实验校18所,创建省级智慧校园24所,为大数据应用与数字化学习夯实了实验基础。

    (3)研究环境创新

    借力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实验室)专家团队,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园区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实验室和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实验室,构建了成果展示、成长体验、实践研究、培训发展、交流共享、运营保障的一体化创新研究场域。

    2.教学方式变革实践

    园区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靶向引领作用,催生区域教研文化变革,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催生区域教研文化变革

    基于学业质量监测反馈的大数据分析,精准诊断教学与教研层面的问题,及时调整区级研训方式和研训内容。强化区域、学校、教师对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应用,开展跟进式案例的研究,催生数据说话、案例跟进的区域教研文化。如由当地的语文教研员开展《基于统编教材单元任务群学习的阅读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對监测数据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确定全区语文教研将“指向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提升”作为跟进式改革研究重点,促使各校加强团队研修意识,提升研修水平,辐射研修成果。

    (2)改进学校教师教学行为

    引导学校对区域智慧教育枢纽平台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学生学业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个性定位。根据分析结果寻找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形成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精准的教学。如园区制订的《大数据支撑下区域教师教学行为指导建议》,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测试、课外活动、校本研修等诸多方面,分别提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学、主动学的教学行为指导意见。

    (3)创新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深入研讨“易加互动”平台在未来教室、普通教室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应用,指导区内教师熟练应用平台,优化“在线备课、课堂互动、课后辅导、作业布置、情况反馈”标准化教学流程,深化“课前、课中、课后”全学程有效指导研究,着力开展技术融合下的新型常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2018年,开展平台支撑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教学研讨2000多节次,探索了大数据支撑下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学科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全面推动了课堂革命。

    3.学习路径重构探索

    园区教育大数据的全面应用和精品资源的分层建设,优化了学习路径,促进了学习革命。

    (1)支撑个性学

    依托“易加互动”平台,建设资源库、课程库、试题库三大金库,助力学生自由学、个性学。学生可以便捷地找到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跟踪检测、及时反馈一条龙;也可以扫描二维码,实现关联推送学习。触发优化“导、学、研、测、评”全流程,有效衔接“课前、课中、课后”全学程,实现O2O全学程的跟进与陪伴,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目前,园区“易加互动”平台上共有微课26647节,另有精品课1611节,假期辅导课程515个,建设课程40690个,在线作业(测验)42528项。

    (2)引导精準学

    依托“易加分析”平台进行学业质量监测,实施“全对象、全学科、全维度”学习评价,利用雷达图、柱形图呈现学生学习的长短板,实现精准改薄学;建立多级别、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追溯源头,明晰学习通路。

    (3)推进泛在学

    学生可在“易加互动”平台自由选择特色资源学习,并通过“成长记实”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收获并分享成长的喜悦;在“易加终身”平台,学习面向全民的体系化资源和课程,构建学习圈子。“线上线下整合、校内校外融合”,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学习真正无处不在。目前,“易加”平台师生登录应用超700万人次,每天活跃用户2万余人。

    4.教育评价改革创新

    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性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评价的四大转向,即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性评价转向全面性评价、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增值性评价、从静态性评价转向动态性评价、从水平性评价转向诊断性评价,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创新。

    (1)用大数据为区域画像,推动科学决策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方案》,利用易加网阅、易加分析系统,采取分段监测、缓步推进、聚焦问题、长线跟进的思路,每年6月和12月,选取两门学科进行学业质量和家庭、学校、学生、教师等相关影响因素的监测,至今已经实施了8轮。全学科监测有力地保障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相关因素的监测有力地保障了科学发展质量观。

    (2)用大数据为学校画像,创新发展评价

    园区确立了发展性评价理念,构建符合规律的双坐标评价体系。一是研制园区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图谱和测评指标,优化学科素养评价,推动“评价知识”向“评价认知”转化;二是架构《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综合发展评估行动方案》,全面推进“五星评价”。“五星评价”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教育内部、外部满意度五个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学校的教学管理长短板,过程性采集分析学校数据,全方位了解学校发展的潜力和不足,用数据驱动学校的发展。“五星评价”是园区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践,推动“学科评价”向“综合评价”发展,推进了绿色发展的教育生态构建。

    (3)用大数据为学生画像,倡导绿色评价

    用学科数据精准助力个体发展。借助园区易加分析、云痕等平台,建立学生学习数据档案,通过动态分析、数据追踪机制,准确定位每一位学生的动态,研制更适合、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小五星数据”精准助力未来发展。目前,结合三期平台建设,园区正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向,科学构建面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小五星评价”系统,用数据跟踪学生中小学综合素养成长图谱,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未来画像。

    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有效推动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跟进改革,完善了学校年度综合发展评估制度,关注学生发展的绿色评价,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学习型人才。

    5.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园区教育之所以能够快速从苏州教育洼地走向苏州教育高地,并一直处于高位、高质量的发展,关键是打造了一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创新向上的教师队伍。而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应用,对教师队伍培养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1)大数据促进区域师资供给更加科学均衡

    通过对区域内教师数量、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各类骨干教师占比情况、新入职教师情况、各校生师比、平均年龄、高职称比例、高学历比例、教师培训完成率、境外研修比例、骨干教师各学段覆盖比例等数据的采集与动态监控,为教师招聘、教师交流、教师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精准的大数据支撑,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构建“教育人才指数”测评系统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发“教育人才指数”测评系统,用来反映和综合评定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人才整体状况,对区域中小学教育人才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数据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考量。从2014年开始,连续开展“教育人才指数”测评分析,对各个学校人才发展情况进行量化,人才指数测评对于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依托教育人才指数测评和大数据监测,科学开展师资资源供给和调配,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最合适,只有更合适。唯有坚持人民中心、学习者中心的理念,面向未来,主动拥抱新技术、研究真问题、把握新规律,才能实践好“适合的教育”。园区教育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之路还很长。

    园区教育人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充分挖掘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学、教、管、测、评”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深化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大数据促进区域可持续教育的研究,让区域教育更加契合当下国际、国内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合学生自主发展、健康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追求,实现“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教育发展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J].教育文汇,2010(5):10-11.

    [2]杨现民,王榴卉,唐斯斯.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模式与政策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9):54-61+69.

    [3]肖年志.区域智慧教育枢纽平台建设实践与创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21):11-14.

    [4]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J].江苏教育,2017(50):7-8.

    [5]冯建军,刘霞.“适合的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7(11):141-149.

    [6]肖年志.打造区域品牌 驱动教育创新——苏州工业园区智慧教育建设与应用之路[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3):77-79.

    [7]刘桐,沈书生.从表征到决策:教育大数据的价值透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54-60.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