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坤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特征及植物种类分析

段茹晖+李青丰+赵金花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对春坤山保护区植物构成特点、生态型和生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坤山共有植物111种,分属31科79属。禾本科,菊科,唇形科,豆科及蔷薇科植物占到了植物物种的一半以上。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植物生态型包含了6种湿生植物,46种中生植物,36种中旱生植物,22种旱生植物。根据调查结果,对春坤山保护区提出了进行功能区划分,加强旅游管理,完善生物多样性基况调查等建议。
关键词:春坤山;植被种类;生态型;生活型;保护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2-0087-04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2.016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就地保护,一种是迁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1]。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自然保护区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说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进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
春坤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境内,建于1999年12月,为县级保护区[5]。它也是内蒙古西部干旱地区一个颇具知名度的旅游点。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科学考察和专业调查,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方面的本底资料十分缺乏。本论文基于现场野外调查结果,对其植被特征及植物种类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保护春坤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指导。
1 调查方法
按当地环保部门所提供的保护区地理位置,在保护区内典型区域进行植被类型和物种调查。因没有获得保护区不同功能区方面的资料,以春坤山自然保护区山顶中心区域中的代表性植被白桦林为原点,在白桦林周边的阴坡、阳坡、山顶及沟底选取8个典型样点,在每个典型样点周围50—100m进行植物调查。记录不同生境下的植被特征和植物种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护区自然概况
春坤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九峰山北麓固阳县境内,距固阳县城56km,南起春坤山南缘山脚,北到前打花村,东至腮汗窑子,西至杨家店。总面积约9500hm2。主峰红芪梁位于东端,地理坐标为40°58′34″N,110°37′08″E,海拔高度为2353m,是包头市辖区的最高点。
春坤山山势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保护区内多为石山区,坡高平缓,沟壑纵横。保护区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西部地区山中独特的气候环境,区域内气温较低,年均气温2.0—2.6℃。无霜期短,年仅85-95d。降雨较多,年降雨量为300—600mm,生长季干燥度k=0.9—1.1,属于半湿润区。
春坤山是黄河左岸一级支流昆都仑的发源地,其降水比较充沛,自然气候独特,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山上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是内蒙古西部区罕见高原草甸草场。
2.2 植被物种构成
2.2.1 植被构成特点
本次调查在保护区内共发现111种植物,分属31科,79属。禾本科,菊科,唇形科,豆科及蔷薇科植物占到了植物物种的一半以上。
根据科所含种数,把该保护区的科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含10-15种的科,6-9种的科和1-5种的科(表1)。
保护区中菊科、禾本科、豆科以及蔷薇科的种数为10-15种,它们的属数与种数分别占40.5%和43.2%,几乎占到了全部植物的一半,由此可见这些科在该保护区内属于大科,在整个保护区内起着主导型的作用。唇形科和石竹科的种数是6-9种,属数和种数所占比例是15.2%和14.4%,它们大多是草甸草场的伴生种。其余的24科的属和种共占保护区植物的44.3%和42.4%,虽说所占比例不多,但却是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2.2.2 植物生活型的构成特点
植物的生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气候和生境的多样性。保护区大多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到了植物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余为一年或二年生短命草本及半灌木状草本、小半灌木、灌木、落叶乔木或灌木、草质藤本等,这些生活型的植物所占比例不到植物总数的一半(图1)。相对于多年生草本来说,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的生长期短,无法生成完善的自我保护系统。所以该区域还是主要依靠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该区降水充沛,土壤肥沃,多年生植物可以持续很好的生长,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2.3 植物生态型的构成特点
植物的生态型可以反映出植物所生长的区域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该区域植物生长的生境包含了由湿生生境向旱生生境的一系列过渡。因此植物生活型谱比较广泛,包括了6种湿生植物,47种中生植物,36种中旱生植物,22种旱生植物(图2)。保护区虽然处于西北干旱区,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降水较为充沛,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该区还生长着一些湿生植物。
2.2.4 濒危植物
在调查中,发现了柄扁桃和贺兰山南芥等濒危植物。贺兰山南芥分布范围狭小,个体数量较少,只在红芪峰的山顶上发现了零散分布的种群。柄扁桃是蒙古高原上的特种植物,发现于白桦林的阳坡和山谷沟底处。
3 讨论和建议
3.1 春坤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特征
植物的生态型和生活型都是植物对其生境的适应。本次调查发现,春坤山植物的生态型体现了该区生境由湿生到旱生的过渡类型,形成了在生态型方面表现不同的四种类型的植物。湿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山上停车场周边及观光车道西侧,这是由于山上停车场是水泥硬化地面,水分渗透能力较弱,一定积水情况下排向周边,使停车场周边的土壤足够湿润;观光车道西侧是落叶松群落,光照较弱,蒸腾作用减少,空气湿度大,水分保持能力较强。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旱生植物在各个典型点都有分布,旱生植物和中旱生植物与中生植物的分布数量差异较小,这是由于保护区年降水量较少,但由于阳光、土壤、地形等原因部分区域的水分保持相对较好,如白桦林的中生植物相对较多是因为光照弱,水分蒸发慢,且有大量石堆,水分渗透速度减慢,土壤濕度适宜中生植物的生长。在保护区内,大多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反映了保护区地处欧亚草原带,植被构成中有明显草原物种成分的特点。
3.2 保护区的保护
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环境,从而保护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小很重要,范围太大不便于管理,因为保护区的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越大需要的资金越多,并且可能影响周围居民的利益,但面积太小犹如孤岛或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片段,不利于保护目标生物[8]。同时,由于不同生物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地点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对保护区内不同的生物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生物,加强保护其他生物。所以,在对保护区进行规划时,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保护区进行合理规划,确保以最小的成本尽到最大的保护。
3.3 功能区划分
在本次调查中,没有得到有关春坤山保护区功能分区的信息。在实地调查中也未见到界标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这对保护区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利影响。19世纪30年代,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有关学者提出在保护区内设立缓冲区的建议,这意味着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研究就此开始 。20世纪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从单一物种或资源开始转向物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同时,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矛盾的加剧促使人们开始了对保护区功能分区新的研究。
建议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划分方法,在春坤山保护区可采取国际“人与生物圈”的划分方法,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圈模式,对各区的主要任务与保护方式做出了相关规定[13],并设立界标,标注是否可以进入,从而限制游客的活动范围,起到保护保护区的作用。现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多采用此方法。
3.4 进一步加强本底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现了111种植物。因不同植物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期所致,加之调查的范围有限,一次调查很难将全部植物调查完。对动物更需要长期的定点以及跟踪调查,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资料。为更好的摸清春坤山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本地资料,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植被调查和动物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保护区各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对此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思慧,刘季科.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4):47-54.
[2]李静,马建军,杨春,荀彦平.平内蒙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6(20):7-9
[3]贺昭和,秦卫华,王智,等.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 生態环境,2007,16(1):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