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推开多元世界的大门

    阿淼羽

    看到案例中的丁丁,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小事。

    一次运动会中,老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礼物。我们按人数,分别为女孩挑选了“小清新”的发卡,为男孩准备了汽车、坦克、恐龙等立体拼图。发放礼品时,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突然,一个胖嘟嘟的男孩小声跟我说:“老师,我不想要拼图。”我下意识地问:“啊?不要拼图,你难道要小发卡吗?”小男孩听到我的反问,小脸瞬间红了,既没有拿拼图,也没有选发卡,讪讪地离开了。还没等叫住他,我就被一大群兴奋的孩子围住了,虽然为自己唐突的语言感到一丝不安,但很快也就被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喧闹声给湮没了……

    活动顺利结束后,我正在一旁休息,耳边传来的对话却让我再次陷入了沉思。一个小女孩说:“妈妈,快看,我交换了奖品,我可以拼拼图了。”妈妈:“你和谁换的,哪个男孩子想要发卡呀?”小女孩说:“他本来不想换,可是他想了想可以送给妹妹。我的拼图是一个坦克,我最喜欢坦克了。”

    听到孩子的话,我心里特別不是滋味,我多想跟刚才那个男孩说一声“对不起”,由于我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让他感到尴尬了,我又多想跟和妈妈谈话的小女孩说一句“谢谢你敢于表达自己的喜好,并大胆地去实现”。

    我的小故事和案例中老师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用自己对性别的理解去解读孩子。我们也许可以基于以下三个原则,来解决案例中老师的困惑。

    原则一:一切指导和介入都要基于对儿童的了解

    在进行环境创设、师幼互动之前,首先要做到对幼儿持续观察,不急于下结论,不然就会发生我之前遭遇的“尴尬”。孩子们个性鲜明,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可以尝试通过轶事纪录法、访谈法等,不仅仅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还要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可以和丁丁聊一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裙子呢”更加深入地了解丁丁喜欢裙子的原因。

    原则二:幼儿艺术领域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审美

    丁丁的故事发生在表演区,“表演区是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对生活及文艺作品理解的游戏场所,幼儿可通过扮演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角色抒发自己的情绪情感”,是培养幼儿“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美”的场域,其核心价值是审美。因此,老师可以在深度了解和剖析丁丁“裙子热”行为背后的原因后,引导幼儿将关注点放在对“美”的感受、欣赏、表达和创造上。

    例如,如果丁丁喜欢的是裙子的颜色、款式,可以引导丁丁关注服饰的配色、设计等;如果丁丁喜欢的是穿上裙子的仪式感,可以引导丁丁欣赏更多的艺术表演形式,并为他创造更多不同自我表现的机会;如果丁丁是因为角色需要选择裙子,则可以和他一起了解不同角色和服道化之间的关系……总之,教师要将引导的要点放在“为幼儿种下一颗美的种子”的理念之上。

    原则三:接纳包容,少一些先入为主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虽然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多少次教育行为,就像选择礼物一样先入为主地认为“女孩喜欢发卡,男孩喜欢坦克拼图”,用自己的思维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和想象。

    如果想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多元、多彩,首先就从自己做起吧,真正接纳包容,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评判;多一份包容,少一些指责,让孩子在我们恰当的注视中,尽情地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