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牡丹纹的装饰特征

    刘芳 高方志刚

    摘 要:牡丹纹在陶瓷装饰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陶瓷装饰中重要的题材之一。唐代长沙窑开创了釉下彩装饰的先河,并将绘画和书法艺术融合在陶瓷装饰中,为后世的瓷器彩绘装饰开辟的新的天地。其装饰纹样以花卉为主,形态简单,色彩多变,其中牡丹纹饰在此时也形成了独特的装饰特征。

    关键词: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牡丹纹;装饰特征

    1 引言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是唐代诗人李正凡赞美牡丹的诗句。当时的皇帝唐文宗听了之后很是赏识,从此牡丹便获得了“国色天香”的美称,留誉千年史册。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在陶瓷装饰中也得到大量的表现,各种陶瓷装饰技法竞相争研,各显风姿,备受世人的喜爱。

    2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的概述

    釉下彩是是指以矿物质铁、铜、锡、锰等元素为着色剂,绘制在坯体上后,施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的陶瓷彩绘品种,是唐代长沙窑最为盛行的陶瓷装饰技法,由于绘画材料所含矿物质成份不一样,纹样发色也不一样,根据不同的发色我们将釉下彩分为褐绿彩、褐彩、绿彩、褐蓝彩等。唐代长沙窑早期多以褐彩为主,中期多以褐绿彩为主,间或也有褐蓝彩、褐红彩两种,后期基本上是单一的绿彩。唐代时期,长沙窑的制胎原料含铁较多,烧成后呈红褐色或灰白色,制瓷匠人们便在泥胎上涂一层化妆土,再在上面绘制纹样,用釉覆盖,这样釉下彩绘纹样清晰,而且釉面色泽莹润。这种装饰技法开创了釉下彩的先河,并在当时极为风行。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铜官窑出土的文物中,釉下彩绘的器物占33.9%,这些彩绘纹样多装饰于壶的流下,盂、罐的腹部,碗、盘的内底重心,以及枕面和器物盖子上,而且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为主(见图1)。

    3 牡丹纹在陶瓷装饰史上的产生和发展

    牡丹纹是我国陶瓷装饰上最典型的装饰纹样之一,以牡丹花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在我国许多艺术品的装饰史上都是经久不衰的。自唐代以来,牡丹颇受世人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它以富丽饱满的形态和艳丽夺目的色泽,在我国人民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工艺品的装饰题材中,陶瓷也不例外。

    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地的陶瓷上,大量采用牡丹纹,成为瓷器上的流行装饰。 装饰技法以刻划花、白底黑花为主(见图2)。装饰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定窑器物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在耀州窑青釉碗内也可见到内壁刻划一枝牡丹,花朵盛开,枝叶繁茂,布满全器,构图饱满。景德镇陶瓷装饰中的牡丹纹,也是从宋代开始,主要是刻画花的表现技法。

    元、明、清三代牡丹纹久盛不衰,多用作主纹,装饰在瓶、碗、盘、罐等器皿的主要部位。元青花牡丹纹花肥叶大,纤细的枝干围绕花朵呈变化多端的排列。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上的牡丹纹更丰富多彩,有折枝牡丹、缠枝牡丹等。明宣德青花盘上的折枝牡丹纹、青花玉壶春瓶的缠枝牡丹纹,图案精致,装饰效果强烈。明嘉靖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在器腹部桃形开光中贴金描画孔雀牡丹纹,尤显富贵华丽。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受中国画的影响,形象写实逼真,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牡丹纹发展至今仍然是众多陶瓷艺术创作者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在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形式各异,百花齐放。

    4 唐长沙窑釉下彩牡丹纹的装饰特征

    牡丹纹在制瓷艺人们的努力下,在各个朝代得到长足的发展,并长久不衰,也在各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唐长沙窑釉下彩牡丹纹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和独特的工艺技法表现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装饰特征。

    4.1 形态舒展简略且对称

    唐长沙窑釉下彩绘的图案题材丰富,见有人物、花鸟、花草和各种动物。在这些图案中,花卉的画法多采用墨骨画法,形态朴拙生动,如凌风摇曳之势,与当时工整细腻的院体画大相径庭。此时期的牡丹纹在艺人们质朴的心性和纯熟的绘画技艺下,其枝繁叶茂的真实形态被抽象化、概括化,呈现出一种舒展通透、简略灵动的形态特征。如图3所示的唐长沙窑釉下绿彩牡丹纹碗,独支花朵位于碗心,占据大部分面积,形象突出。花瓣外形饱满,但层次单薄,每瓣之间间隙很大,整体平铺直叙,略有简笔画之意象。如图4所示的唐长沙窑褐绿彩牡丹纹玉壶春瓶,纹饰装饰在瓶腹部,主题鲜明。花朵有六个花瓣和三点花蕊,花杆处花瓣小,花头处花瓣大,六个花瓣呈对称式生长,花瓣之间间隔很大,整体造型疏朗空旷。但寥寥几笔不仅将花瓣的经脉表现了出来,而且将牡丹花表现得清新脱俗,摇曳生姿。

    4.2 寓意富贵吉祥

    牡丹雍容华贵、浓艳娇姿,被国人尊称为“花中之王”,誉为“国色天香”。牡丹因其特殊的自然生理特征,被世人作为富贵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在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中,数不尽多少文人墨客用牡丹来抒情言志。在民间艺术中,牡丹纹装饰更为绚丽多彩,不仅形式多样,涉及的材质、风格及装饰物品更是难以尽数,而且其寓意内涵也更为鲜明、直接,富贵吉祥是其主要寓意。由牡丹与寿石、桃花、长春花、白头鸟、花瓶、孔雀等组成的图案又有长命富贵、十全富贵、富贵长春、富贵平安等意。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牡丹与凤凰组成的凤戏牡丹图案,除了富贵之意,还被用于婚嫁和象征爱情,成为表现民间婚恋的重要题材。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代民俗艺中,牡丹作为寓意吉祥美好的天然花卉和装饰图案,不但成为人们表现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形式,而且渐渐成为了一种富有特定意义的艺术符号。唐长沙窑是南方最大的民窑系,无论是制瓷艺人,还是消费大众,他们骨子里都深深的印刻着民间生存求吉的传统思想,对这一富有特定意义艺术符号的牡丹纹的理解和表现都离开不开是对富贵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4.3 运笔刚柔并济、奔放洒脱

    唐长沙窑融合了南北瓷艺,创新出别具一格的彩瓷,是第一座彩瓷之窑。不仅如此,长沙窑还是第一座将书画艺术和制瓷工艺相结合的瓷窑。釉下彩绘灵活运用中国画艺术的绘画技巧,将书画艺术物化,呈现出别样的文化风貌,是长沙窑釉下彩绘最大的特色之一。唐长沙窑釉下彩牡丹纹的运笔风格也遵循中国画中“以线立形质”的原则,立意于笔线,高度概括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形态,最终做到“以笔意取胜”。牡丹纹在此时的运笔风格呈现刚柔并济、奔放洒脱的特征。如图5所示的褐绿彩牡丹纹瓶,六个花瓣,两两对称,均用绿彩表现,而花蕊、花托、花杆及花叶则用褐红彩表现,色彩对比协调。在运笔上,叶瓣柔和,枝干和花蕊刚劲有力,笔锋所到之处都是干练洒脱,将浑然天成的写意装饰表现得空灵生动。

    4.4 色泽浑厚沉稳

    唐代长沙窑的青瓷釉下彩绘主要着色剂是铁和铜,早期色彩比较单调,只有釉下褐彩,或者釉下绿彩,其后出现褐、绿两彩,或褐、绿、红多种色彩并现的情况。有时绿彩还会因为铁元素还原程度的不同出现浅绿色和深绿色,同时瓷绘艺人将两种颜色相叠加,这样,多种色彩的相互交替或重复运用,使彩色产生多变的效果,并利用釉料在高温中与瓷胎相互渗透,使色彩形成深浅浓淡的层次,更加丰富多变。瓷绘艺人们在绘制牡丹纹时,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花朵是褐彩、叶子和花蕊是绿彩;有时花朵是绿彩、花叶是褐彩或者红彩;有时花和叶均是深褐色,或均是绿色。由于唐长沙窑的泥胎因含铁质较高,虽然制瓷艺人们会在其上面覆盖一层化妆土,也不能完全成呈现出纯度较高的色彩,而且所使用的青釉也含铁较高,发色呈黄褐色,绘制在胎质上的矿物质在青釉下显得色泽沉稳,浑厚凝重(见图6)。

    5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牡丹纹装饰特征形成的原因

    首先,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形于长安。此时期人民生活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给艺术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表现在装饰的造型自然、轻盈、完美,线条柔和优美。此时期,人们对吉祥如意题材越来越倾心,因此在许多艺术品种,表现吉祥如意的题材众多,色彩华丽,气势雄厚典雅。牡丹一直具有百花之王的称号,又象征着富贵繁荣,唐代的武则天就特别喜欢牡丹,于是大量流行龙凤牡丹、凤穿牡丹的图案。展现在陶瓷上的牡丹纹样,也姿态各异,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

    其次,唐代是一个开放和吸收的时代,从长沙窑艺术中,我们可以略见,长沙窑的各种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随意、洒脱、放松的意味。长沙窑的发展是在唐代,它的鼎盛是在唐中晚期,当时社会开放而文明,中西文化互渗互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才出现了有别于其它窑区的装饰,形成洒脱、自由独具特色的装饰特征。同时,唐代酒香盛饮,老幼嗜茶,在文人的推动下,酒茶之风升华到文化的层面,开始与诗书画艺术结合。唐代长沙窑茶具、酒具上大量出现书画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将中国画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融合到陶瓷装饰中的特殊风貌。唐代长沙窑的瓷绘艺人们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大胆学习和吸收,是长沙窑釉下彩牡丹纹艺术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唐长沙窑釉下彩主要是在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彩纹饰。在对其绘画材料的研究中得出,以铜为着色剂绘制的纹样发色有绿、蓝绿、红-绿等,铜里面还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锡。以铁为着色剂绘制的纹样发色呈黑色、褐色。但是,如果烧成气氛不同,发色也会有变化,如在还原气氛下,彩料中含铜元素高则会发绿色,含量低则会发红色;在氧化气氛下则极易生成绿色或蓝绿色,铁在还原气氛下呈青色,但在氧化气氛下呈黄色,含量高于3%则易成褐色或酱色,再高些就会成黑色。但此时期铜和铁里面均含有不同成分的锰、钴、锡等,因此在发色时色调不稳定且色彩纯度不高,虽然丰富的色彩给瓷绘艺人很大的表达空间,但色泽上整体呈现浑厚沉稳的现象。

    6 结语

    唐代时期长沙窑首创了釉下彩,彩瓷颜色有褐、红、绿、蓝等,彩瓷的普及改变了越窑青瓷、邢窑白瓷这种"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构架了青、白、彩瓷鼎力的格局,在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釉下彩瓷中的各种纹饰都呈现出来这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们当今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都应秉承着"立足于民族、立足于传统"原则,在先辈们敢于创新、勤奋质朴的精神鼓舞下,开创新时代陶瓷艺术的新风貌。

    参考文献

    [1] 沈斌.中国花鸟装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田雪梅.浅析中国传统纹样[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2.

    [4] 熊廖.中国历代瓷器装饰大典[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