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住学生,让学生乐于表达

    陈燕

    下面以教学《〈论语〉十二章》为例,谈谈如何“‘迷住学生,让学生乐于表达”。

    一、借助预习设计导课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孔子和《论语》。在导课环节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你眼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来?”有了预习准备,大部分学生都有话可说,也愿意说,这样就达到了“让学生乐于表达”的目的。

    二、方法驱动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迷”住还不行,还要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学会学习,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对这一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于是我教给他们“十字诀”,希望他们有兴趣去学习:“读懂”“熟读背诵”“积累词句”。

    读懂——能见“言”而知“意”。

    熟读背诵——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增强文言语感。

    积累词句——能解释翻译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和特殊句式。

    三、学生自读巩固生字

    我一改传统的“先听录音再跟读”的教法,先让学生自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圈出该注意字音的生字,找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让学生带领大家学习,既让他们产生一种责任感,又感觉很新鲜,劲头十足,兴趣浓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本文的生字,提升表达力。

    四、吟诵课文培养语感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初中语文)》(下文简称《案例解读》)中说:“朗读——将书面文字转变为声音的基础阅读方法,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创造性地表现作品,培养语感。”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吟诵。因为,韵味是从吟诵中体会的,兴趣是从吟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诵中形成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为了能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读出语感,我先播放录音,再范读,然后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着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并采用奖励的办法请学生进行评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也乐于表达。

    五、言文合一理解内容

    文字疏通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问学生解释,教学就会单调乏味。《案例解读》中说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合一”。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所以我一改传统的先“言”后“文”的教学方式,把“言”“文”结合起来。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本课的“言”“文”,理解每一章的意思、内容。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你最喜欢哪一章?为什么?等等。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内容,在学生的合作帮助下基本能完成,若还有疑问,教师可以释疑解惑。

    啟发诱导、品味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其中,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得到表扬、鼓励,以便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自尊心,就会绞尽脑汁思考发言。这样,就达到了“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