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历史地理学视角

    董立顺

    [摘? ?要]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现出大融合、大学科的特点,这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理念不谋而合。文章试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诠释历史地理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学科交叉;现实关怀;历史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 ? G633.5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34-0072-02

    以史为鉴、有用于世是现代学习者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新时代、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追求,更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本文试以历史地理学视角,从时空观念、学科交叉、现实关怀等方面诠释历史地理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一、时空观念——历史教学的体系建构

    蓝勇教授曾在阐述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思维和方法特点时提出过“尽全时空”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所以“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事件信息符号”,又要“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菊地利夫(日)在阐述历史地理学叙述理论时也曾提到“时空连续型”理论。这说明: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至关重要,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式。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时空观念”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时代赋予“时空观念”新的任务:掌握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方式,以此叙述过去;按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人物、现象、事件之间的关联;对史事做出不同时空下的合理性解释;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相映,将认知对象放置于特定的“时空国度”下去诠释。

    历史教学需要体系建构和时空观念。吴于廑教授曾说,历史有由低向高的纵向发展和各地区间由相互封闭到逐渐开放,由分散到整体的横向发展两个维度。它揭示了历史的两大特性——历时性和共时性。它们为人类发展和生活提供了纵向和横向的参照系。小到某一人物、事件的发展过程,大到某一现象長时段、大尺度的演变或变迁,都需要在特定或不同的时空下去窥视,方得其中些许真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纵向有商鞅、秦始皇、王安石等人物的存在,横向有他们所生活的特殊空间;纵向有秦至清历代疆域的时代演变、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历程、世界政治格局的先后演变,横向有同一朝代不同时期或不同时代疆域的空间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和对外开放格局的空间分布、世界市场包辖范围和世界政治格局的空间移动,甚至于东西方古代文明如雅典民主政治与中国封建政治、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等一系列历史现象的认识,均需要从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视角诠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具备全球(世界)视野。

    二、学科交叉——历史教学的过程需要

    据学者归纳,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理论及文献研究三大类。具体来说,历史自然地理涉及历史时期的地貌地理、水文地理、生物地理、气候地理、灾害地理等;历史人文地理涉及历史时期的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文教地理、宗教地理、风俗地理等。可以看出,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全面,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这种学科交叉思想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常说 “史地不分家”“文史不分家”,指的便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在教学中也指教学思想的交叉性。检索人教版教材,发现诸多内容的教学需要学科交叉。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课本给出的学习建议是:从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综合学习的角度,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通过观察地图,感悟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往大了说,这两则建议意在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大河文明和以古代雅典为代表的海洋文明之间形成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在政治、经济、地理、思想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往小了说,在讲解古代郡县制和雅典城邦制度时,便可结合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必修二中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必修三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等诸多内容的讲解均体现出历史教学中学科交叉性的诉求。

    三、现实关怀——历史教学的目标所在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曾讲:“这门(历史地理学)学问不仅可以准确翔实地说明许多和地理有关的历史事实,而且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同时,他认为做学问要明确树立“为世所用”的思想。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家国情怀作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终极目的,认为学习者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价值情怀,并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显然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给予新时代学习者的价值要求。作为学术大家的史念海先生在抗战时期,以有用于世的高度责任感为己专著写序道:“处于今世,深感外辱之凌逼,国力之衰弱,不惟汉唐盛业难期再现,即先民遗土亦岌岌莫保,衷心忡忡,无任忧惧!窃不自量,思欲检讨历代疆域之盈亏,使知先民扩土之不易,虽一寸山河,亦不当轻轻付诸敌人,爰有是书之作。”可见先生对国家受辱之忧心。推而广之,这种以治学致力于国家建设的精神正是历史地理学学者的现实学术追求。

    忆过往,在教授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亦不乏史先生这般以“为世所用”思想“心怀天下”之人。梭伦是雅典城邦的执政官,虽然其改革带有浓厚的“中庸”色彩,却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缓和了当时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基础;商鞅虽“天资刻薄”,却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由倡导变法,重农、重战,力求富国强兵;宋人王安石面对“内忧外患”,为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国家状况,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从富国、强兵、取士角度全面变法。

    教育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活动,其发展的途径是通过人性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历史的视角、发展的眼光给学生以关怀,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使其“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历史地理学“为世所用”的现实追求讲授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内容,能使学生在辩证学习的过程中,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认识古代改革者的“家国情怀”。教师再联系现代改革者如邓小平、习近平的改革之路,就能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体现新时代学生的人文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菊地利夫.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M].辛德勇,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郭富斌.历史教育需要世界视野[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 (9):23-26.

    [4]?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