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忱中和晏阳初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4.08.011

    【摘 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着重于教师情操和教师气质、面貌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晏阳初在平民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热忱、中和等教师素质和教育家品质,旨在为教师人格发展实践带来理论上的某种启示。

    【关键词】晏阳初;热忱;中和;人格;发展;研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8-0039-03

    【收稿日期】2014-04-02

    【作者简介】赵玉生(1967-),男,山东茌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晏阳初(1890—1990年),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乡村建设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先生热忱、中和的教育家品质至今都被世人所称颂,应对当代教师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热忱

    热忱是一种情操,形容人有同情心,表现为一种奉献精神。晏阳初是一个传教士,但传的却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先生是一个“革命者”,“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欲“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迎新”;[1]先生又是一个受人欢迎的教师,他总能“诚恳热烈而简明地讲授给学生”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晏阳初以终生不渝的爱国主义热情、爱满天下的公民共和主义情怀,毕生服务于一般平民,关心劳苦大众,积极参与实践,奉献人类社会。

    1.仁爱、善良。是一种道德风尚,源自于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一种礼义智信、恕忠孝悌。晏阳初生于四川巴中县的一个书香家庭,在“塾师兼乡医”父亲的谆谆教诲下,深受儒家文化濡染,常怀一颗仁义之心;但晏氏又长于川北农村山区,耳濡目染之际谙习文盲农民疾苦,常有一颗爱怜之心。故在法国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先生对于没有文化的华工深表同情,他愿意帮助目不识丁的华工汇款写信,愿意帮助不懂法律的华工维权护利,愿意帮助域外异乡的华工洁身自爱。为此,他着手编写出《识字课本》,创办了《华工周报》,开办起识字班,坚守“人皆可以成尧舜”的教育者态度,诲人不倦,并想办法使华工学而不厌,还对华工进行爱国思想教育,仅一年时间他就赢得了在法二十万华工的爱戴和信任。这正是最伟大的民本主义精神——仁者爱人,也是千百年来儒家的礼教思想——仁爱善良。这样一位道德行为极为高尚的伟人,精神追求极为丰满的一位巨人,“至善、至乐、至德”的一位真君子,为人民服务,甘愿自我牺牲的一位教改战士,确为当代教师人格发展之光辉典范。

    2.宽厚、慈爱。是一种教式信仰,是宽厚而慈爱、公义而圣洁、为道而舍己。晏阳初是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儿,他以大爱之心一生经营着“民可使教之”的梦想,不去做大官、不去做老板、不去赚大钱,一心致力于“苦”力的脑“矿”开发。在慈爱而和善、潺潺而善诱姚牧师的蒙爱下,少年的晏阳初就感受到了师爱的伟大;在美丽而威仪、寂寞而悲苦母亲的鼓励下,青年的晏阳初倍生出“心无二用的永恒力量”;在友善而无私、宽宏而大义薄克曼教士的鼎助下,晏阳初远赴美国寻找“热能和光亮”。在耶鲁繁忙的学习之余,晏阳初始终积极参与基督教会的弘扬活动,感受和力行即将担负的社会责任。耶大毕业第二天,晏阳初就继承好友遗志远渡重洋赶赴法国战场,从此踏上了救国救民的求索之路,并尽瘁于民族的再造工程。先生一世都以兄弟般的友爱之心,藉以“神圣的爱与光”,辅以“演说雄辩”之术,身体力行,献身国家,并向世界人民播撒爱的火种。

    3.悲悯。悲悯是一种济世思想,它源自于民间的疾苦和智能,是怜悯而同情,常能“化苦为乐,化敌为友”。晏阳初为家中六子最小,在钟爱而不溺爱母亲的严格调教下,幼年的晏阳初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儒雅博学兼教堂中文教师父亲的教导下,童年的晏阳初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亦师亦友、人生罗盘詹姆斯的鼎力帮助下,青年的晏阳初坚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在美国学有所成归来之后,晏阳初以基督徒的信仰、改革家的情怀、践履者的风采,七十年如一日地“与贫穷、疾病、愚昧、苛政作战”,一心一意地要祛除民间的疾苦。先生点燃了幼年心田中那“一棵微妙的火种”,以一份怜爱之心、“使命感和救世观”,洞悉民众的要求,悲悯他们的苦难,并施以“嘉行仁举”。面对农民的“疾苦和落后”,他“所欲实行的是真正的大众教育”,是面对“三万万目不识丁的同胞的最基础教育”,是“启蒙失学广大乡民”的国民教育,是“融教育与生活为一体的教育”,是把新型的知识分子和极度“饥渴”的民众紧紧“粘连”在一起的教育。“启蒙乡村,培育新民”,“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两句传世名言是先生济世苦心的真实写照。

    4.热诚。热诚是一种处世态度,是热心而恳挚。它源自人的内心,是一颗能照亮他人心田的火种,能播撒下爱的基因。热诚表现为相处的双方能坦诚相见,“有善相劝,有过相规”,不生隔阂。在学术研究中表现为学者能扎根基层,热诚奉公,专注于社会慈善事业。在晏阳初看来,知识分子给予别人的应该是积极的爱——“以爱化苦为乐”,而不是消极的仁——仅有恻隐之心。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仅是一种“止于政治”的策略,统治阶级并没有“以真诚的平等意识致力于”“苦力”潜力的开发;西方传统的基督情结仅是一种止于经济的援助,上层社会并没有“以基督悲悯之心看待‘苦力之苦痛”。先生坚持认为,只有“超越悲悯的扶助”,“在治本固末上着力”,才能救劳苦大众于苦难之中。在乡村,先生看到了农民破产的情形是“那样的悲惨”,“那样的可怕”,认为有社会良知的人们应当赶快去拯救。为此,他首创了义务扫盲运动,靠“沿门托钵”方式组织起了“众教会”;他创建了“平教会”,并通过募捐经费开办识字学校,促进城市平民识字活动;他开展了著名的定县实验,团结了一大批精英分子,并“携妻将雏”深入中国乡村,启动了救治平民四大顽症的教育工程。晏阳初是真心诚意做平教工作和扫盲运动的哲学家和人道主义者,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耗在了第三世界人民的教育解放事业中了。

    二、中和

    中和是一种德修,指喜怒哀乐不发,或发而有节度,常显于气质、外貌之间,表现为一种“和协”。晏阳初既有研究者的态度,又有学者的风度;既有践履者的样度,又有硕儒的信度。先生能在美国的大城市间游走募捐,慷慨激昂,与普通市民们真心互动,同主流社会精英成为挚友,说明他沉着优雅、富有魅力,衣着得体、有亲和力;先生能游说美国总统,与财阀政客等成为好友,足以证明先生人格魄力之所在;先生一生雍容恭顺、自然大方,通情达理、稳重理性,内敛谦和、和平温良,雅正方严、处惊不乱,真才实干、踏实可靠。此直观的素质和内在气质确为当今师道之典范。

    1.自然。自然是一种气质,是一种温柔的音容和笑貌,是一种独立而不改的性情。晏阳初秉承了父亲“谈吐斯文,待人和气”的气貌特征,“温善可亲”,“春风风人”。故在尊师面前,晏阳初从不拘谨拘束,因他有“心灵内在的欢乐”;在好友面前,晏阳初从不呆板迟滞,因他有“相互理解的愉快”;在华工面前,晏阳初从不呼三喝四,他总是语气温和,入情入理;在捐助者面前,晏阳初从不勉为其难,只是向他们申明大义;在师生们面前,晏阳初从不套话连篇,只是实话实说。这是一种信任中的亲近、和谐中的优美、朴实中的华丽,无为中的有为。从唱诗班的初生之犊到保宁学堂的“返老还童”,从香港的青春洋溢到耶鲁的朝气蓬勃,从定县的身体健壮到重庆的精神饱满。“不论是在中国,或是在海外”,先生秉持“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本着‘为基督征服世界的战斗精神”,身教感人,谆谆善诱。先生不道貌岸然,不故作庄严,不为金钱报酬,不图荣华富贵,不要名誉地位。他温良地改造着乡村、建设着乡村、美化着乡村,沿着伟大理想的足迹一路奔向光明。

    2.朴素。朴素是一种品格,是一种质朴而恬简的品德,是一种简朴而不奢侈的虚静,是一种纯朴而不虚饰的淡然。晏阳初“外形象母”,“白净清秀”,一生勤苦。故在华工的眼里,晏阳初是那么的诚朴,一直和工人共同起居,没有脱离开底层百姓的生活;在儿女的眼里,晏阳初是那么的简朴,每天青衣布衫,和老乡们一样粗茶淡饭;在市民眼里,晏阳初是那么的淳朴,变卖了小汽车不坐,“依旧骑脚踏车来往各处”;在农民眼里,晏阳初是那么的诚朴,住农民漏雨的房子,和农民兄弟一起吃苦;在乡民眼里,晏阳初是那样的厚道,经常和大家闲谈还猛吸旱烟管并夸赞其味道。为了方便开展运动,晏阳初携家带口,“来到道路泥泞,灰土弥漫的定县农村安家落户”。[2]先生子女说,父亲清规而戒律;仆从高妈说,先生俭朴而节省;秘书彬生说,晏阳初平易而近人;记者甘博说,晏阳初朴实而豁达;福特总统说,晏阳初宽厚而贤达;先生自己说,吃苦先吃土……。晏阳初过的是一种平凡的生活,但要的却是一个民族的梦想。他一生经历了“多少难以名状的艰难与坎坷”,却始终“心无他念”地做启蒙劳苦大众的基层工作。

    3.雅正。雅正是一种性格,是一种典雅而方正的品格,是一种道统而一尊的气概,是一种博学而多识的风度。晏阳初品行谨严,虽性情活波,但从小就努力做“小大人”,“六条小辫子”,“一身土布衣衫,洗得干干净净”,即使天忽然下雨,也“要斯斯文文地走回来”。先生学术雅正,曾因“不满华美学校校风,自行退学”;也曾因不愿改变中国国籍,自行退出港大奖学金的领取;而在香港教堂的门口,即使听享不到那“温厚从容”的圣乐,吟啸不到那“清丽的诗句”,晏阳初也不会去受门卫的蔑视。及至平教实验,晏阳初面对土豪、劣绅及当局的阻挠、鼓噪和百般刁难,他都不会恶言相向,而是撰文指陈或申明咨商;在重庆面对美军士兵的骄横和暴行,晏阳初决定电告美国总统予以控诉。晏阳初是一个没有“政治倾向”的学者,是没有“企图心”的社会活动家;他站稳了民间立场,不去做外事工作,不去做行政院长,不去做政治领袖;他“用学术立场研究实施改造社会的方法”,“与军阀政权和国民政府若即若离”;先生只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假意应酬过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而在台湾他也只呆过一个礼拜,却再也没回去过。晏阳初以一颗赤城方正之心,“不看某人的脸色,不投某人的嗜好”,“为改造中国农村社会”而雅正献身。

    4.踏实。踏实是一种风格,是一种躬行实践的精神。晏阳初一生牢记幼时父亲“耳提面训的古圣哲理”,在“知识分子和老百姓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并要解除民众的疾苦。他深入民间,“与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诚信学习”;[3]他“不办大学教育,不上政治舞台,而决心干下层苦力教育工作”;[4]他“坐而谈,起而行,言必信,行必果”;[5]他“不说闲话,言必有物,用字精当,从容不迫,有条有理”。[6]他“本人从不多讲,但人们却总在谈论他的工作”;[7]他到农村去,其“工作不是烘托,粉饰,供人欣赏,参观”,而是要做示范模型;他一直都“在高声谴责至今仍脱离平民而高高在上的新老知识分子”。晏阳初这样说道,要了解农村,认识中国的情形,非要“亲自到社会里去体验”,“对农民的实际情况作广泛而细致的调查”;只有到乡间去求知道,“跨过篱笆墙”,“钻进茅草房”,“躬身田舍,吃土尝粪”,“与平民共同生活”,才能认识农民。晏阳初认为,只有靠“自己一拳一腿,一点一滴”,“以表证来学习,从实干来学习”,才开辟出属于自己一片天地;相反,如果我们只坐在太师椅上,不深入民间,不回到农民生活里,不“真个与农民接近”,怎能发现农民身上的真实问题,又怎么去化农民?于是,他穿行在内陆19省份、游走在中美大陆之间,定县实验区里搞调研,亚拉非洲国家施平教;他“换上一副农夫眼镜”,“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钻进人民实际生活里去研究”,努力“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为了考察农村现状,晏阳初每天都粗布大褂,挨家挨户地登门造访;为了搞好教改实验,晏阳初经常是在漏雨的房子里布置工作,并分门别类地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为了搞好“国民精神”的研究,他领导“完成了40套《历史图说》”及多种公民教材,指导“进行了农村自治与公民活动”。[8]他告别了神坛、走下了殿堂,回到了农村、来到了民间;他以干的精神,实践的哲学,从“底层人”那里接触苦难,感知平民的命运。他“泥中濯足,尘里振衣,对苦力情不自禁地同情”;他跨过篱笆墙,吃苦吃土,泥巴地里搞田间实验。这是一种情怀——忧国忧民的沉思,这是一种热忱——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一种修为——脚踏实地的干劲。先生一生未著书立说,但他却以改革家的精神从事社会改良,倡导教育救国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是坐而论道的专家、教授或学者,他是穷苦农民们的朋友、亲人和知己——他是现世儒学的真君子。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安邦固本,必须抓好农村教育工程——学习《晏阳初文集》的思考[J].川东学刊,1998,(1).

    [2][3][5][6][7]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8]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On the Enthusiasm and Neutralization about YAN Yangchu

    ZHAO Yusheng

    (Education Department,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qualities of YANs enthusiasm and neutraliz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necessary mental and literacy being as a teacher, and to bring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YAN Yangchu; enthusiasm; neutralization; qualities;development; analysis

    (编辑/樊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