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马骄等

    [摘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全球化时代价值冲突的需要,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之中应当坚持全球化意识和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武装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个人修养和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坚持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重视网络宣传教育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途径,积极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球化

    大学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走出校门之后将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对社会道德的建设和践行起到带头作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成为青年学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全球化时代价值冲突的需要。现在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卷入了全球化这一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个民族文化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尖锐,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但面临着新旧价值观的挑战,而且也面临着西方价值观的挑战。美国学者德鲁克指出“明天受过教育的人将不得不准备生活在统一的世界里,这将是西化的世界。他们必须会在观念、视野、信息各个方面成为世界公民,但他们也必须发扬自己本身原有的传统,反过来去影响和繁荣自己当地的文化。”[1]因此应对全球化时代价值观冲突的矛盾,培育和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稳定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主体,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如何则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历史反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引领和促进社会进步。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用其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成为青年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要有精神价值上的追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应该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健康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政治信念坚定,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但是,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仍部分地存在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弱化、价值取向模糊、过于追求物质享乐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核心价值观为每个人点亮心灵之灯,激发每个人内心向善的力量,鼓励每个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所以,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要求,也是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主体的大学生必备的政治思想素养。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个人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即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8个字简洁、通俗,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个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其提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引领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转化为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爱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圆满举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及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是所有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具体表现。 爱国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深厚的情感认同基础、广泛的群众认同基础和深刻的政治认同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把当代大学生凝聚和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

    (二)敬业。敬业精神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社会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当今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社会难题,学生找到的未必是最理想的职业,所以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调整和处理好自己的理想期望与现实工作及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权衡,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的对待工作,找准自己的定位,切实立足本职,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一个人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变化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某一个时期可能对某一个工作岗位感到比较满意,但随时事的变迁,其满意度就将会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现实与期望随时随地都会处在不平衡状态。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奉献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优良传统,作为大学生,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需要必要的敬业奉献精神。否则就不可能被社会所容纳,更不可能会有自己选择职业岗位的机会。爱岗敬业的实质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所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挑战自我,奉献社会,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要做到的基本要求。

    (三)诚信。诚信品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美德。大学生诚信美德的培养甚至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并不仅是在大学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进入大学前的每一个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主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培养,还离不开大学生个人的道德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道德自律,否则诚信品性的培育还是会缺乏保障。诚信情感更多来自于对诚信现象的体验,要使这一体验更好地内化为大学生的美好品质,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对社会出现的不诚信现象,能够及时反躬自问,而看到社会诚信现象,能够以之为范。只有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加强了,诚信品性的培育才会切实有效,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良好修养。

    (四)友善。与人友善、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民族的力量,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善待他人、与人友善既然作为民族精神传承下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作为个人,要做到与人友善,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家庭中,要孝敬长辈,尊老爱幼,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小家。与人友善要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现在做起,向榜样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与人友善的人。与人友善,还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友善不像敬业那样指向特定的人群,而是最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若能做到这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

    总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每个人从我做起,自觉践行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善知恶、知行合一”化为点点滴滴爱岗奉献的实际行动,把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中。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内容,讲究方法。从内容上说,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坚持培养全球意识和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原则。从方法上说应该坚持理论武装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个人修养和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坚持培养全球意识和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开放的心态,客观介绍西方各种异质文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取舍,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

    (二)坚持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个民族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全球人类命运具有高度关怀的人,也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具的人。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大学生,只有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精神,人类社会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只有人文精神,没有科学精神,人类社会就不能快速向前发展。全球化时代已经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态势展现在人们面前,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社会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原则,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要求。

    (三)坚持理论武装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首先高等院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高校学生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接受、认同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坚持个人修养和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大学生不断学习、长期修养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自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理想和信念,以支配自己的行动。除此之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发挥榜样示范的典型作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五)坚持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认为教育过程应以解决受教育者的情感问题为目标,教育者在整个过程中起促进和辅助作用,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良好的氛围中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随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者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动。”[3]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有些高校过于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忽视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殊不知良好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能够让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和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引领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论坛、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园文化载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着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奖诚信罚失信,弘正气惩歪风,充分发挥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价值,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公正和包容,使青年学生接受大学校园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二)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要利用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节日等多种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开展红色革命教育活动、专业实习、支农支教、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多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感受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内化为理想和信念,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实践。

    (三)注重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以及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新途径。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便捷、高效等特点,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优势,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运用好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表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否则就会政息国亡。苏联之所以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价值观上实行多元化,造成人们思想混乱,长期信奉的价值观念体系轰然倒塌,苏共迅速失去政权,国家最终解体,其教训极为深刻。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做法。如新加坡注重利用儒家传统思想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启发我们应充分重视身边的文化资源,把德育工作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效结合起来。再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开设了大量的道德推理课程,涉及资本主义精神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其教育内容虽不可取,但是其重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141.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9.

    [3]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