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化水平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杨超

    摘要: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来处理,结果会不同,这是因为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对信息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和加工,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可见注意偏向是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的,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根据注意资源理论和人格特质理论可知,个体的人格特质对其注意偏向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高低自我分化水平的特点,以及其对带有情绪色彩刺激的不同反应,特引入自我分化这一变量,希望探讨不同自我分化水平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个体情绪状态总是起伏不定,很难稳定,导致其认知加工也会出现偏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自我分化水平学生的注意偏向特点进行探讨,既丰富了自我分化的实证研究,又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不同自我分化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情绪面孔下的注意偏向有何差异。为学校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支持,引导学生在认知信息的选择上多关注积极方面,弱化消极方面,特别是要多给低自我分化水平个体正性刺激,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以情绪面孔为实验材料,将不同自我分化水平的个体当作被试,来考察自我分化水平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以探究高低自我分化水平个体的注意偏向是否有显著差异。

    实验假设:不同分化水平个体的注意偏向存在显著差异,高分化水平个体对情绪面孔不存在注意偏向,低分化水平者对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主要表现为回避愤怒面孔,优先注意快乐面孔。

    被试选择:随机选取四川某大学的学生共762人,填写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修订版,除去无效问卷14人,共收回748份。然后依据自我分化得分情况,取上下限各10%的被试作为高低自我分化水平组,筛选出的有效被试共有148人,除去流失的人数,最后得到有99人参与本实验。其中,高分化水平组被试53人,占被试总人数的53.5%,低自我分化水平组46人,占被试总人数的46.4%。本次被试的平均年龄是 21.5 岁,所有被试的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属于正常范围内),惯用右手,计算机操作流程熟练,此前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心理测验。

    实验材料:

    (1)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修订版

    此量表由吴煜辉根据Friedlander和Skowron的自我分化量表而修订,包含四个维度,主要有情感阻断、自我位置、情绪反应、与他人融合。该量表共有27个题项,采用六级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表示不同的程度。总分越低,自我分化水平越低,总分越高,自我分化水平越高。该问卷分半信度系数为0.86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96以上。

    (2)大学生面孔表情

    本实验采用的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库由中科院的罗跃嘉和王妍编制,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表情图片的情绪强烈程度反映出其可靠性较高,情绪认同率在70%以上,反映出其可行性较强(罗跃嘉,王妍2005)。因此,在这项研究中,从面孔库中精心挑选了50张愤怒面孔和50张快乐面孔,并在中性面孔库中找到相对应的面孔照片(相似的面孔)共100张,然后将它们配对为不同的面孔刺激,愤怒-中性50对,快乐-中性50对。

    实验过程:本次实验,主要以被试者在面对计算机屏幕上显现的刺激面孔后,根据探测点出现的左右位置做出的立即反应,以点击键盘按键来表现选择的位置,所有被试者均采取单独施测。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存在困惑的被试者,主试会给他们进行详细解答。

    在进入正式实验之前,启动程序会首先在屏幕上显现实验注意事项和指导语,被试需认真仔细阅读,被试者完成阅读后,可以按空格键进入练习阶段。练习阶段的目的是为了使被试者熟悉按键,此阶段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不记录在系统中,虽然练习阶段数据不需要记录,但也是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试根据程序随机出现的10个小试验进行练习,练习完成后,若被试者确定自己完全理解实验规则,则可以通过按空格键进入正式实验,正式实验阶段的操作方式与练习阶段完全相同,但要注意的是,实验一旦开始便会记录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作为数据分析的原始材料,中途不能停止。整个实验做完大概需要7分钟。

    实验结果:结果显示,自我分化水平对注意偏向有影响。

    (1)不同自我分化水平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差异显著。

    (2)高自我分化水平个体对情绪面孔不存在注意偏向;而低分化水平个体存在注意偏向,即对环境中的威胁性刺激(愤怒面孔)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与快乐面孔刺激相比,他们对威胁性刺激(愤怒面孔)的识别和加工更加敏感和警觉。

    有研究显示,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自我分化水平对注意偏向有影响,高低自我分化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即低自我分化水平对威胁性刺激(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高自我分化水平不存在此种差异,验证了实验假设,这说明高低自我分化水平在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对外部线索(如面部表情)的加工产生了影响。由此可以得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对于低分化水平的个体要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尤其是帮助他们形成对正性刺激的注意习惯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安芹,邱彩虹,&王伟.(2012).大学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的质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5), 133-136+146.

    [2]安晓鹏.(2010).大學生自我分化特点及其促进研究.西南大学.

    [3]杜巍,杨世昌.(2011).人格特质与注意偏向研究进展.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7(3)后插五-后插七

    [4]王赟,&杨世昌.(2013).情绪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精神医学杂志(03),78-81.

    [5]陈蓉,冯正直,刘阳娥,&戴琴.(2016).重复呈现悲伤情绪面孔对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重庆医学,045(033),4636-4638,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