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讨应用型英语类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英语类专业的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四个方面展开,提出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类人才的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效,更主要是关注一些仍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 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秀芳(1980.0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武汉晴川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教育部2012年颁布了关于普通本科高校所设置的专业目录及介绍,将我国目前的英语类本科专业划分为英语、商务英语和翻译三大类。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全国共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英语类专业,无疑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但近年来英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堪忧,连续几年受到红牌警告,英语类专业的毕业生已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就业难的问题不容忽视。随着高校转型改革、“一带一路”的提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引发学者广泛关注,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高校来说问题更多一些。本文笔者以一所新建本科高校武汉晴川学院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是前提

    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专业定位必须要明确。 专业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某一专业所属的层次、服务对象和人才培养目标。武汉晴川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以及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积极响应国家转型发展的号召,经过多方开展调研和多轮专家论证,确认了英语类专业的定位,武汉晴川学院的英语类专业共有三个,具体的专业定位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述具体的专业定位来看,三个英语类专业的定位都综合考虑了学生水平、专业特色、武汉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武汉晴川学院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与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谷金融港、光谷自贸区等毗邻,据不完全统计,光谷目前已聚集800多家外资及三资企业,这对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庞大。如果能达到所预期的培养目标,必将会极大地推动光谷、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省的经济发展。

    二、课程体系建设是载体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准确的专业定位,更需要课程体系这一载体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武汉晴川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结合专业定位、同类院校走访考察及企业所需人才的状况调研,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主要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国经典小说赏析》等。专业教育模块,包括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基础必修课是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但这些技能课在传统的英语类专业教学中所占比例过大,不利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人文素质、思辨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将基础必修课进行适量压缩,大量增加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例如: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英语专业增开《英国短篇小说选读》《中国文化概览》等,翻译专业增开《法律英语翻译》《字幕翻译》等,商务英语专业增开《经济学》《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等。职业能力模塊,包括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和专业拓展选修课,这类课程在传统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是没有的,新增设这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开发》《实用文秘英语》《翻译项目管理》《跨境电商视觉美工》等,这类职业能力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而且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有三种形式: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与传统课程设置相比,实践教学模块的课程比例增大,形式也更多样化,通过“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例如:基础实践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和公益劳动,专业实践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以及各种实训课程,综合实践主要指的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模块的调整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了解和社会适应性。

    从上述的课程模块来看,三个英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兼顾了技能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既可以增强英语类专业的学科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符合专业定位的要求,为培养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搭建了桥梁。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做好了前期准备,但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传统英语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大多为纯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都缺乏诸如经济、科技、法律、外事等专业的知识。(文旭,2018)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一些新建本科高校中更为凸显,武汉晴川学院也不例外。首先,师资队伍年龄、职称不均衡,年轻教师和低职称教师比例过大,专业骨干教师人数不足;其次,师资队伍流动性大,不少年轻教师选择新建本科高校只是作为一个跳板,频繁的教师流动对教学的稳定性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再次,师资队伍整体专业、行业技能不高,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无法胜任那些职业能力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的课程。我院在近两年的转型过程中已意识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鼓励教师转型、进修培训、企业行业调研等,但师资队伍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分类培训、挂职锻炼、聘请行业精英兼职兼课等更多样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支撑

    实习实训基地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力支撑。因此,武汉晴川学院采取各种措施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例如,校内建设应用型外语教学实训平台,包括语音室、翻译实训室、商务英语实验室等,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和应用能力;校外与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包括传神翻译有限公司、弗睿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校内实训平台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随着转型的逐步深入,需要建设更多类型丰富的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与专业发展匹配度不高,或无法接纳大量学生进行实习等等。因此,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必须要落到实处,否则,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将难以实现。在未来建设的过程中,可通过与企业联合,多途径筹措经费、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也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影响,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阻碍,因此要培养出“技能型”“专业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难度较大。但在转型大潮中,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英语类专业构建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6.

    [2]王立非.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J].当代外语研究,2018,1.

    [3]温宾利.两轮驱动,三标并重,四位协同[J].中国外语,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