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外宣翻译的“变通”策略探讨

    粟千

    摘要: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形势更使沿线国家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发展为外宣翻译提供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基于上述背景下,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和经典案例,围绕外宣翻译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着重分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外宣翻译的“变通”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外宣;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9-0027-02

    1“一带一路”对外宣翻译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战略形势下,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能否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宣翻译的技术水平。正确利用外宣翻译这一语言交流工具,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进一步增进国际合作,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刻不容缓的任务。

    当前,“一带一路”的壮丽蓝图正被如火如荼地谱写着,北海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其疍家文化的深意不言而喻。将北海疍家文化推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既是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民族众多,如何充分利用语言,使其有效成为文化载体与凝聚各个国家的纽带,是每个外宣翻译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一带一路”背景下外宣翻译的“变通”策略

    能否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是检验外宣翻译的直接标准。文学翻译要求“信、达、雅”,这样的要求在外宣翻译中也同样适用。“信”要求在译文中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达”要求译文不要受制于原文形式,还要做到语言表达得体,用词规范,尽力去做到辞藻优美,达到“雅”的标准。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求译者对受众国的语言习惯有充分认识,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上,保证译文贴近我国发展实际的同时进行跨文化意识的转化,进行适当的删减并调整行文思路,用目的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满足受众的心理以及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下文以北海疍家文化为例,分析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对此进行外宣翻译。

    2.1明确语言差异,适当进行删减

    语言差异应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始终被重视,过分忠于原文而导致的教条僵化,缺乏灵活地处理是外宣翻译的大忌。众所周知,中国汉字讲究的是“雅”,汉文化中有内涵的文章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句式等对句子进行修饰,其中的含义则需要细细去品味,表达效果上更是追求意境与朦胧之美。相比之下,英文等外国语言更多取向于“白”,所见即所得,也更加注重对事实的客观分析,语言朴素大方[1]。

    面对这样的语言差异,译者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就需要有所取舍,适当地对不必要的修饰进行删减,并将蕴藏于意境美之中的内核提取出来,以简洁直观的形式呈现在目的语受众面前,避免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不符合外文的行文习惯。例如关于北海疍家文化记载中提到的北海咸田村民广为传唱的咸田民歌:“咸田疍家水流柴,赤脚唔准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烂艇,茫茫大海葬尸骸。”的译文为:“The danjia family is not recognized by the salty residents, and the official government does not list the migratory fishermen on the record. Therefore,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be buried on the land, so they have to be buried in the sandy area formed by the sandy beach.”對比可知,减译在上文翻译中表现为浓缩和合并[2],原文中出现的是民歌,在翻译时斟酌如何将诗歌翻译得惟妙惟肖是没有必要的,忽视了语言差异与接受能力的不同,强行翻译只会让外国读者云里雾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用浓缩的方式,用简练的语言将民歌的内容概括出来,使原文的诗情画意变成了译文的直接明了,既确保了对原文主题思想的表达,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2增强跨文化意识,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不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其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有了上文所提到的适当进行删减的铺垫,但仅凭此翻译出的文章读起来将会非常的晦涩。所谓增译补充,力图表达出原语作者感到理所当然,外国读者却因缺乏了解而感到诧异的意境。基于此,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历史事件、带有汉文化特色的词汇、术语等进行翻译时,要求采用直译加注翻译的方式,填补受众者在认知上的空缺,以此宣扬中华文化。例如在描述北海疍家人弃船上岸情境时,指的是疍家渔民放弃传统思想观念中在水上作业的“铁饭碗”,若将“铁饭碗”生硬地翻译成“Iron rice bowl”会让外国读者看不明白,一头雾水,造成信息传递的障碍,但若进行直译加注,翻译成“Iron rice bowl(everyone gets the normal salary and benefits, regardless of job performance),如此翻译不仅顺利传递了信息,又达到了原文的真实语用效果,填补了读者的认知空缺。

    2.3理解原文内涵,巧妙利用归化法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形态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而这些恰恰就是制约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因素。因此,在外宣翻译时还可以把与内容相符的国外典故、人物生平等进行结合,采用归化法进行翻译。归化言下之意就是指译者站在读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引用读者熟悉的事物来辅助阅读理解。例如,根据北海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特性,非常类似国外天生流浪的民族——吉普赛族群。所以对北海疍家人生活习性进行解读时,可以将其跌宕游离的生活形态比作中国的“水上吉普赛”族群,这样归化法的应用能让外文读者通过类比推理,更好地感受到疍家人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与水为伴的生活特点,由此对疍家文化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4重视分析目的语受众,多样化翻译方法并用

    外宣翻译区别于传统翻译的地方在于前者更加注重对目的语受众的分析,强调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缺乏对目的语受众的分析,仅采用单一的翻译方式,尽管中国人读起来看似无误,但却会造成目的语受众的误解。因此若能在进行外宣翻译时以地域差异为立足点,重视对目的语受众的分析,合理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描述方式进行外宣翻译,既能在提高语言交流趣味性的同时,也能为双方开展深入交流添砖加瓦。例如,将疍家直接音译为“danjia”而不做任何解释,没有兼顾到目的语读者的心理,导致其可能没法领会到其中的内涵,但是若能增加相关描述,将北海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3],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这样的背景呈现出来,则可以达到更好效果,如:Dan is an egg in English, The Danjia of Beihai is in a vicious situation of survival and unique means of livelihood, with no guarantee of life and is as fragile as eggshells.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尽管可能使用的是同种语言,但却有多样的表达形式。因此,如果只依据主流形式进行翻译,忽略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产生歧义,轻则被媒体错误解读造成错误的舆论,重则危害国家的利益与荣誉,阻碍政治沟通与民心相通。因此,以分析目的语受众为基础的多样化翻译方式对于外宣翻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结语

    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在为外宣翻译提供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国的交流更加频繁,外宣翻译对于文化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译者应提高自身专业性,深刻认识到文化差异对外宣翻译的影响,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有效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道亮丽的彩虹。

    参考文献

    [1]吕和发,邹彦群.“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J].上海翻译,2014(4):24-27.

    [2]赵世举.语言服务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保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05(3).

    [3]金品卓,韩英焕.外宣翻譯与归化、异化策略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6(3):119-120.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