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合理构建

    陈蔚+干薇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4.08.032

    【摘 要】受到自身与普通中学在人才规格等方面的区别以及来自升学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中等职业学校在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上存在某些偏差,在文化基础课的设计和开发上仍留有文化基础课与学生实际脱节、文化基础课所受牵制较多、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模糊和文化基础课的“职教”色彩不浓等问题。因此,应正确认识文化基础课在终身学习、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与中职定位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合理构建文化基础课。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问题;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8-0105-03

    【收稿日期】2014-05-17

    【作者简介】陈蔚(1980-),男,江西南昌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华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与英语教学;干薇(1981-),女,江西九江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语言学。

    一、 文化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课与学生实际脱节

    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两类课程间的内容有的互相重复,有的衔接不够,没有为学生的后续发展作好有效的铺垫。同时,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兴趣不高,投入的精力也不多。这些干扰因素使得文化基础课的具体操作偏离于开设文化基础课的初衷,这种偏离又进一步造成了文化基础课与学生实际的不相吻合。

    2.文化基础课所受牵制较多

    在升学与会考的双重压力之下,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文化基础课较少根据专业需要来考虑,这种界限的不明确使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对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和安排上显得盲目;另一方面,有些学校不适当地加大课时,甚至某些课程超过了普通高中同类型课程的课时,这既造成了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教育成本的增加,也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正确定位。

    3.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模糊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认识存在偏差,这种认识上的差异造成某些中等职业学校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存在诸多不一致,导致许多学校与专业之间文化基础课的比例差距较大,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惑和阻力。这种各自为阵的态势一方面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和评价造成了障碍,另一方面也对文化基础课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了负面效应。

    4.文化基础课的“职教”色彩不浓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基本上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很难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这种单一的学科性课程造成了学科之间界限分明、内容自成体系、知识的渗透性不强,致使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不够,不会“活学活用”和“融会贯通”。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在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和安排上不够灵活,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

    1.文化基础课与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使“终身教育”的内涵由“要我终身受教育”转变为“我要终身学习。”[1] 未来社会的学习将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阶段,而将贯穿于人的一生。文化基础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类基础型课程,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基础,这种基础对于学生职业知识、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特殊的态度、行为和特征等方面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或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

    2.文化基础课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在各个教育层次中得到体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应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技术和应用人才。文化基础课程的自身任务(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决定了其在学生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中具有关键作用。

    3.文化基础课与教育现代化

    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培养现代化的技术和应用人才,就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合理的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以学生的现代化为培养目标,因此,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成为构建现代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4.文化基础课与中职定位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或正在失去其原有的一些特征或属性,其知识种类和知识量趋于增长,职业技术或职业技能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2] 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于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中等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化和专业基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一致,文化基础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需要逐步统一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另一方面,也要突出文化基础课对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影响力。

    三、合理构建文化基础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体现文化基础课的多种功能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具有不同的人才规格(社会对于作为其成员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品质的基本要求)。 [3]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仅要适应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还要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因而,文化基础课既要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也要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课服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

    其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目标应着力强调学生具有从事同种专业多个岗位的工作能力,培养方向也应由窄变宽。中等职业学校要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考虑不同的课程类别和人才类型,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要打破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的界限,使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能够相互沟通与转换,并使学生既能为升学做准备,又能为就业做准备。这些文化基础知识既要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要求,同时又要满足各个专业学习其它课程的需要,并协调好文化基础课的岗位针对性与职业适应性、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理论内容与实践技能之间的矛盾。[4]

    2.强调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双赢”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现象,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课程都将会有质的飞跃。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已呈现出从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向“消费者需求导向”转变。[5] 但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只一味强调文化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和文化基础知识的学科体系,而未能把文化基础知识分散在不同学习单元中,并与专业技能学习相互服务。这种单科分段式的学科课程未能与专业课有效衔接与相互渗透。这种安排文化基础知识的方式仅适合于职业岗位培训,随着产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这种课程形式的过于实用化将使其适应性与发展性受到影响。职业技能的获得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训练,也需要在基本学术科目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6] 学生技能的学习与职业定向的选择也需要有相当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铺垫,实现工具性与理性的有效契合。同样,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当中也在实践与检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

    3.注重文化基础课的整体性和地方性

    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应着力发挥整体效应,处理好其与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各学科之间能够有序衔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其它各类教育的有效衔接与沟通,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课程上,只有文化基础课具有“立交桥”的作用,才能实现实质上的衔接和沟通并发挥文化基础课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实际作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倾向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人才规格要求上的不同,这就凸显出课程本地化的重要性。同时,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地方性建设服务,为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因此,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应当反映出地方特色,其内容应及时、准确地契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态势,与当地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4.开发文化基础课中的隐性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须重视隐性课程的设计。要对隐性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运用隐性课程培养学生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文化基础课在强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应在态度、情感和意志等隐性内容上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操作要求。要能够使隐性课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隐性课程评价指标的制定,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突出特色。

    5.精心设计文化基础课中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对文化基础课的补充与协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由自然人的教育转化为社会人的教育。[7]

    同时,各课程之间的综合能够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学科教育的生活化内容并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综合课程的设计应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和理解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并且增强学生各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当然,综合课程的设计也须兼顾各个新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一些社会问题,使学生能从中获取综合知识并形成综合知识的能力。

    6.把握文化基础课的合理梯度与有效层次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的难易程度,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可分层设计为:基础课(初级)、弹性课(中级)和提高课(高级)。基础课程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于是基础课程,所以要求课程内容降低理论难度,但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弹性课程是在基础课程的程度上依据学生的专业类别适当扩充和加深的课程内容,应加大实践与参与力度。这些内容主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这其中应适当加强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课程主要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一般兴趣浓厚、“吃不饱”,需要提高专业学习等。这些课程一般都具有工具性,主要服务于专业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合理构建除了应考虑以上需注意的问题外,还应解决好其他相关问题。例如,中等职业学校如何作好与普通中学、高等职业学校的相互渗透与有效衔接;中等职业学校如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等。

    【参考文献】

    [1][4][5]石伟平.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南海.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

    [3]陶本一.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梁忠义,李守福.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Theoretical Thinking about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n Literacy Curriculum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HEN Wei1, GAN Wei2

    (1.Organization Depart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2.Chinese Language and Litterature Depart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Although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the important bases that cultivates intermediate, advanced technicians and skilled laborers, there're some questions about understanding, designing and exploiting of literacy curriculums, because of comparison with general middle schools on basic personal qualifications and their pressure of entering higher schools or employment. However, it is feasible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construct reasonable literacy curriculums when they realize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literacy curriculums in life-long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teracy curriculums; questions; construction

    (编辑/乔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