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焦德奎

    

    【摘要】目的 探析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脑梗死病人中抽选200位进行实验探究。对200位实验对象实施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汇总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分别计算两种方式的大病灶检出率、小病灶检出率,经比较,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更理想。观察两种检查方式所用时间,核磁共振诊断时长要短于CT检查。结论 在对脑梗死病人进行临床诊断时,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同时还能缩短检测时间,效果明显。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脑梗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4..02

    当前脑梗死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究其原因,脑梗死发病率的猛增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离不开联系,同时还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脑梗死发病人群不断扩增。脑梗死疾病是由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如果不能在有效的时间范畴内为病人进行及时医治,将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甚至还会落下终身残疾。这将对病人之后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为此及时的诊治是挽救病人生命的最佳选择。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首先需要明确病灶面积、具体位置以及病情程度。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特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主展开探究,寻求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位。经核查病人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男109位,女91位,年龄51~76岁,通过调查发现其条件符合实验需求,且经过与病人本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后,双方达成了共识,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加。

    1.2 方法

    颅内核磁共振检查:检查所用仪器为美国GE105T超异核磁共振仪,层厚0.5 cm,间距0.3 cm。通过查看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增加扫描强度。

    颅内CT扫描:检查仪器为64层螺旋CT机,电压控制在120千伏,电流维持在110毫安,层距为0.5 cm,重建技术包括容积再现等。检查结果出来后邀请两位专业医师对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科学严谨的实验结果必然少不了大量统计数据的支持,正是由于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难以通过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为此我们才需要将本实验所有数据均要移交给SPSS 18.0软件进行汇总整理,主要对两种方式的检查时间、检出率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如果P值超过0.05,则表明数据之间的比较具有意义。

    2 结 果

    本实验主要对两种诊断技术的大、小病灶检出率以及检查时间等指标进行评比,根据下表所列数据,我们发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各指标的对比中均占据优势。见表1。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患病者通常会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致死率较高,不利于病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明确诊断结果后就可以对病人展开治疗,有利于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对于大部分患有脑梗死疾病的病人而言,医生可以通过致病因素、病症表现以及体征数据等进行病情的初步判定,但是某些病人身上并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病情特征,因此在初步诊断过程中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这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效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诊断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只有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才能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救治计划。当前我们最常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CT检查这两种方式进行病情诊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实际医疗过程中,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利用这一技术,医生就能準确且直观地看到病人脑部的具体情况,这既有利于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实际病况,同时又为具体医治提出了可靠的依据。如此一来,不仅误诊、漏诊的可能性会大大下降,对治疗的顺利开展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核磁共振成像通过使细胞核中的氢元素与脑细胞共振得到图像,清楚地展现脑细胞的活动轨迹,在病人的病情尚未恶化前找出病灶位置,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病人的安全,降低因检查而为病人带来的伤害。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病灶检测方面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在确定有无病灶的同时还能锁定其位置信息;病人发病后两小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就能发现病人脑内有水肿。通过上述资料的描述,我们得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为急性发作期的病人提供治疗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减轻对病人的伤害。此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T2加权图像对水聚集较为敏感,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轻松得到病人的脑水肿、组织水分变化等情况。

    CT检查也是诊断脑梗死疾病的一种方式,它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都隶属于影像学检查方式,由于疾病发展初期,病人的情况并不严重,可能只有缺氧缺血等症状,反映在CT上并无明显变化,只可能是颜色稍微暗淡了些,在急性期也就是发病后24小时内,这种检查方式的效果也并不明显,病人只能看到模糊的低密度影,不易分辨。

    相关研究表明,两种方式虽然都能达到诊断脑梗死疾病的目的,但是二者相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病灶检出率、检查时间等方面更有优势,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还能得到清晰的病灶图像。

    为了佐证我们的观点,特做了上述实验探究,对部分脑梗死病人进行了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从多方面对两种检查方式进行了比较说明。在上述结果讨论中,我们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出了核磁共振成像检查、CT检查的大、小病灶检出率等情况,结果均显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效果更为理想。这与很多医学研究者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总的来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脑梗死疾病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不仅具有超高检出率、检测时间也有所压缩,是制定治疗计划的重要依据,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艳春.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