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

    林敏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审计信息化建设变得刻不容缓,这对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调研了浙江省内二十余所高职院校,了解其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情况,从观念转变、技术保障、系统应用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审计理念、开发应用软件、提高审计质量、培养综合型审计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39;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0-0095-02

    随着“十三五”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数据成为重要的基础资源,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审计工作的信息化也正在建设中。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和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技术方面给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调研了浙江省内二十余所高职院校,了解其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分析了高职院校内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了一套有效措施,将在全省高职院校推广应用。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业务量和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审计视角转向全过程动态审计,审计范围从财务经济方面向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等方面延伸,审计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也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优化审计方法,拓宽审计范围,增加审计样本。因此,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

    (一)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处理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数据平台等技术手段来完成,节省了纸质材料整理、移动、查找和翻阅的时间;根据设定的指令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和比较,节省了数据处理的时间,并减少了手动处理信息的错误。与此同时,信息管理系统检查和数据平台监测等技术手段多样化带来的审计方法多样化也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优化审计方法

    高職院校越来越多的业务实现了无纸化,数据平台、信息系统和电子凭证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除了通过账簿、凭证和资料寻找审计线索外,审计信息化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完成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数据平台对接,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传输、共享信息,检查业务流程,多向核实数据,检测异常信息,设置业务控制点,监控可疑环节,及时进行预警并根据软件提示有侧重性地开展审计工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拓宽审计范围

    传统的审计主要着眼于事后审计,而审计信息化为审计向事前、事中延伸,实现全过程动态审计提供了可行性,同时也有利于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审计监督的职能。事前,审计人员可以收集大量数据,通过同类项目的对比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设置风险点,加强监控;事中,可以随时监测项目发展动态,审查程序规范性,根据系统风险点的预警信息发现漏洞和潜在的问题。

    (四)提高审计质量

    传统审计方法因为时间、人员有限,只能抽取有限的样本进行检查,存在较大的检查风险。审计信息化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全部数据进行基础性的检查,完成较简单的分析统计工作,排除部分风险,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还可以及时、方便地掌握动态数据,有利于审计人员把握审计重点,发现问题本质,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提高审计质量。

    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转变不彻底

    虽然我国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信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也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但是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部分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机制方面还不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仍停留在借助信息手段进行浅层次的数据处理上。多数高职院校将大量的资源和经费优先用于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无暇关注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认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并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用,不愿意花费资金和人力去进行尝试。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及其内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的构建并不十分重视,没有从传统的审计模式彻底转变为现代的信息化审计模式,没有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变革的急迫性,一再地放缓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步伐。

    (二)技术保障不充足,系统运用不充分

    审计的信息化建设要以软件系统和运行环境为依托,但是满足这两个条件对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来说存在难度。

    审计工作的数据处理软件、备份系统、应用软件等越来越多地被投入使用,审计机构和审计单位专门使用的审计软件和系统也是层出不穷,但是缺少一个标准统一的审计信息化系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内审工作中只是把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最基础的数据查询、简单处理和存储,是因为审计软件功能模块少,找不到合适的审计软件或系统来协助完成审计工作。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软件制造商已经开发了一些内部审计软件,但用户群一般都是企业,并不适合高职院校使用。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缺少统一标准的软件系统,无法与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相匹配,没有建立数据信息库,或者数据库的信息量不完整、更新不及时,无法利用其对审计数据进行比较、鉴别、核对、统计等信息处理工作,审计信息化的运行环境不能得到保障。另外,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软件的市场开发程度低,根本无法满足处理庞大的审计数据和日益增加的审计业务的需要,软件在实际运用中的维护、改进和升级方面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尝试。

    (三)审计人员素质不过关

    高职院校经验和阅历丰富的审计人员大多习惯了传统审计模式,不能快速适应信息化的操作模式,而有信息化基础和计算机水平较好的人员又对审计工作的认知不深厚,缺乏经验,不能较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合,无法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对审计信息系统也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无法对审计信息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目前,专门针对审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方面的培训较少,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很难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审计观念,完善制度体系

    首先,要改变审计人员的传统观念,使其能够理解并适应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从审计业务的角度对信息化进程加以改进和完善。

    其次,国家、省市审计部门应该有一个长远的信息化规划,在不断的创新和摸索中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的准则和制度体系,为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和深化普及提供保障。比如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业务规范、技术操作规范等,将审计信息化落到实处,使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时有据可循、有法可依。有关部门及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建立实用方便的数据库和审计平台,通过培训、讲座、研讨会议等方式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信息化的迫切性,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步伐。

    (二)开发适用的软件系统,提供技术保障

    当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软件市场开发度较低,笔者建议,可以由几所高职院校牵头,在对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与软件制造商一起合作开发一款针对高职院校用户群的审计信息化软件,并采用目前已有的数据信息进行运行调试,构建一个相对标准统一的审计信息系统,并能为后期的维护、更新等提供保障。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其他部门的业务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数据信息量日益增大。在开发内部审计软件的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数据平台,如:法规制度数据库、审计项目流程数据库、审计证据数据库、审计文书模板库、审计案例等,由其他部门提供数据接口,减少不同模块之间的连接障碍,获取透明动态的数据流,实现内部审计对数据信息的高效收集,为高职院校审计软件的运行环境提供基础保障。

    (三)加强對软件系统的运用,提高审计质量

    1.开发适用的高职院校审计应用软件、创建良好的运行环境,最终是为了运用到高职院校的审计工作中。为此,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快捷地从数据库中调取所需要的数据,利用审计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比较、鉴别、核对、统计等信息处理工作。

    2.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将事后审计向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转换。通过运用审计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设置风险环节,达到事前控制、实时监控,在整个过程中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大小,对出现的风险点及时预警,逐步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过渡。对于重点项目和可疑环节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关注点,加强风险排查与预警。同时,还可以建立审计监督评价系统,将风险预警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督促其立即进行整改,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

    3.通过系统的权限设置,赋予不同的审计人员不同的分工和操作权限,审计工作结束后,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每一个审计人员负责的工作进行考核,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风险,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养综合型审计人才

    审计信息技术终究还是需要人来操作。审计人员仅能熟练地处理数据,使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方法是不够的,审计工作的质量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这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不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拓展审计工作的维度,而不仅仅局限于财会、审计专业的人才。

    相关部门和高职院校应结合市场研发情况,重视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加强审计人员的非现场审计能力,摆脱固有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鼓励审计人员进一步创新审计模式和思维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载体,将信息化建设的贡献度计入考核中,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构建新的审计生态环境,打造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都满足需求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X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佳春,刘玉泉,孙友霞,王淼钧,李光胜.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J].财会通讯,2014,(16).

    [2] 祝青,吴伟章,唐振达.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5,(09).

    [3] 张佳春,熊励,刘玉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优化——以上海大学审计信息化平台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5,(11).

    [4] 肖卓.高职院校审计工作信息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0).

    [5] 李萌.智能化审计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4).

    [6] 董再英.高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发展策略[J].商业会计,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