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电子档案概念辨析

    梁惠卿

    摘? 要:对原生电子档案概念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原生电子档案概念的缺陷,并对产生原生电子档案概念现象进行思考。认为当前急需的是档案理论界要加强对原生电子档案概念和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档案概念研究,为档案实践工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原生电子档案;档案信息化建设;辨析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檔案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容易混淆或者说是似是而非的概念,“原生电子档案”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直接影响着对电子档案的理解和界定,同时也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对原生电子档案概念进行辨析,厘清其来龙去脉和真实内涵,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1 原生电子档案概念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原生电子档案”的概念近些年来在档案实践界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对原生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正式且重要的档案工作。但是,对“原生电子档案”概念的研究,档案理论界的热度并不太高。笔者对中国知网的文献进行检索,以“原生电子档案”为检索词,在“全文”检索条件中检索,共检索到文献58篇,其中高校档案理论界有7篇,档案实践界有51篇。

    “原生电子档案”的概念最早在2004年由广西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何永宁在《浅论我国档案光盘数据库的商业化运行》[1]中提出,但是,他并没有给原生电子档案下定义。

    从2004年到2011年,在长达近7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人提及原生电子档案,直到2011年底《档案学研究》第6期才由江西省档案局毛海帆在《数字化过程中促进纸质档案数字副本凭证效力研究》[2]一文中重新提及,但是,他同样也没有给原生电子档案下定义。

    2013年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司长孙钢正式提出将以接收原生电子档案为重点,实施“增量电子化,存量数字化”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资源增长战略。[3]同样,孙钢也没有给原生电子档案下定义。但是,接收原生电子档案作为一项档案工作已经正式列入了计划。同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档办发〔2013〕2号)中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细则》规定,“在接收纸质档案的同时,开展了原生电子档案收集计2分”。这已经是正式的档案工作了。然而,在这个文件中同样也没有给原生电子档案下定义。

    到2014年接收原生电子档案的工作已经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如,2014年3月25日中国档案资讯网报道《安徽黄山市档案馆原生电子档案接收效果显著》。[4]再如,大江网新余频道2014年9月11日报道,江西《新余市数字档案馆原生电子档案接收整理完成》。[5]

    对原生电子档案的定义,目前只有1篇文献中提出,2014年第6期《档案天地》有一篇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如何理解<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的相关要点(一)》中解读《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时提出:“《测评细则》中还增加了接收原生电子档案的工作要求。这里我们明确一下,原生电子档案的定义(暂),是指文件定稿的电子版为原生档案。”[6]这只能算不是定义的定义或者临时定义,就连作者都注明“暂”。另外,还有2篇提出了不是定义的定义。赵淑梅认为:“原生的电子档案既包括办公自动化环境中行政和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件,也包括日益增长的网络上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各类数字信息。”[7]轩红认为:“原生电子档案主要是指在生活和工作中,直接产生的电子文件,又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形成原生电子档案。”[8]

    在有关原生电子档案的58篇文献中,基本上都不是研究原生电子档案的,从篇名看仅有1篇含有原生电子档案,它是程媛媛的《收集原生电子档案应“图文并存”》, [9]这实际是一篇有关实际操作收集原生电子档案的文献,并不是专门研究原生电子档案的文献。其他的文献都是在研究其他内容时涉及原生电子档案,只是提及一下原生电子档案,都没有对原生电子档案进行研究。上述有关原生电子档案的定义的文献是仅有的3篇对原生电子档案的定义或略加解释的文献。2 对原生电子档案概念的分析

    对于“原生”一词,在《辞海》(1999年版)和《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中都没有收录。《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仅收录了有关“原生”的三个词“原生动物”“原生林”“原生质”,对“原生动物”的解释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或其他生物体内,大都是单细胞动物,有的由多数个体组成群体生活。”对“原生林”的解释是:“原始林。”对“原生质”的解释是:“细胞中有生活力的组成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蛋白质、核酸、脂肪、糖类、无机盐、水等构成。”[10]从对这3个词的解释来看,“原生”一词的意思就是“原始”的意思。也许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就是“原始”的意思,不用再专门解释,所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不再专门列词条解释。在档案界认为:“原生性(又称原始性)乃档案本质属性。”[11]“无论单份档案、一些档案、整体档案,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即都是原本纪录型的原生信息性的文献,都是在世界文献信息载体中具有历史记录、原始记录特性的信息载体。”[12]从这一点上看,在档案界就档案来说,“原生”一词的意思就是“原始”,应该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没有什么区别,也不应该有什么区别。

    既然“原生”与“原始”是同一意思,那么,问题就来了。档案界都知道“原始记录性乃是档案的首要的根本属性”,[13]也就是说档案都是原始的。如,吴宝康教授主编的《档案学概论》将档案定义为:“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14]冯惠玲教授和张辑哲教授主编的《档案学概论(第二版)》将档案定义为:“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简单地说:“档案是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性信息。”[15]这都是针对以纸质载体为主的档案下的定义。那么电子档案是不是就不是原始的呢?或者说就不具备档案的原始性(原生性)的本质属性呢?就常理而论,“电子档案”无非就是电子载体的档案,它与纸质载体的档案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说有区别的话,也只是载体而已。而载体的不同是改变不了档案本质属性的。就如同甲骨档案、简牍档案与纸质档案在本质属性上、在原始性(原生性)上没有任何区别。同样,“电子档案”也是档案,它在本质属性上、在原始性(原生性)上与纸质档案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电子档案”同样具备档案的原始性(原生性)的本质属性,否则,就不能称为档案。

    既然“电子档案”是档案,且凡是档案就具备原始性(原生性)的本质属性,那么,它就应该是原始的(原生的)。既然“电子档案”是原始的(原生的),那么,在“电子档案”概念前再加“原生”的限定,就有多余之嫌,而且在逻辑和实际操作上也行不通。如果,在“电子档案”前加“原生”的限定,也就是“原生电子档案”,那么,由于“档案是……原始记录”,“原生电子档案”就成了“原生(原始)的……原始记录”,“原始的……原始”是什么,它与“原始”有什么区别?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同样,在实际中如何区别(鉴别)什么是“原始的……原始”呢?这在实际操作上也难以进行操作。

    当然,对于“电子档案”,由于其性质与其他载体的档案(如简牍档案、纸质档案)相比有其特殊的地方,特别是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信息与特定记录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使人们对“电子档案”的原始性产生怀疑。因而,就使得在档案理论界对“电子档案”的概念颇有争议,大多数档案学者或不提或者模糊或者否定“电子档案”的概念。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档案”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蔡学美在《档案工作中使用“电子档案”概念的基础和作用》一文中就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电子形式的记录具备了法规、学术、实践所要求的档案要素,可以称其为电子档案”。[16]事实上正如上述所说,电子档案也是档案的一种类型,电子档案与其他类型的档案在本质属性上没有任何区别,区别的只是载体不同,档案的载体从甲骨、金石、简牍到纸张,再到现在的电子,变化的只是载体,其实质并没有改变。正如王萍在其《理解电子档案》一文中所说:“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们对文件或档案的称谓的改变完全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人类对文件和档案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讲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无论前面冠以的是‘机读的‘电子的‘虚拟的甚至其他的一些描述性词汇,文件和档案的传统功能并未发生改变。改变的是文件和档案的生成方法、传递技术、保存及利用的手段等这些具体操作。”[17]

    从上述阐述中可以看出,“原生电子档案”的概念是一个多余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伪概念,这一概念的存在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在操作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档案工作的深入,同样也会造成混乱,还会产生更多的误读误解。因此,建议放弃“原生电子档案”的概念,直接用“电子档案”的概念。3 对产生“原生电子档案”概念现象的思考

    既然产生了“原生电子档案”的概念,就有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其一,最早提出“原生电子档案”概念的不是档案理论界的学者,也不是档案局馆的领导或工作者,而是一个在校的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作者对档案现象的敏感?还是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谙熟?但是,从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该作者,只检索到这一篇文献,也就是该作者至今就发表了这一篇文献。这一现象就很值得我们研究深思。

    其二,从2004年提出“原生电子档案”概念到2011年,在长达近7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人提及原生电子档案,对这一现象同样也值得研究深思。是提出“原生电子档案”概念太超前?抑或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呢?

    其三,对于“原生电子档案”概念的研究,档案理论界除了有几篇在研究其他内容时只是提及一下原生电子档案外,基本上处于集体失声的状态。对于这样一个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热门前沿话题,而且是档案实践界大规模开展的急需档案理论指导的档案实践工作,档案理论界的集體失声不应该是一个正常现象。也许这真是一个伪命题?即便是一个伪命题,作为档案理论界也应该发声给予批驳以正本清源。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这一现象也值得研究深思。

    其四,对于“原生电子档案”这样一个档案理论界很冷的概念,为什么近些年在档案实践界突然火爆起来,也许有多种原因,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中之一就是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成为关键,大批接收电子档案迫在眉睫。而大批接收电子档案是一项新工作,需要档案理论给以强有力的指导。但是,档案理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给力,不仅没有为接收电子档案这项新工作提供理论指导,而是怀疑“电子档案”的原始性,“人们对于‘原件的概念十分熟悉,电子档案却脱离了‘原件的意义,其信息内容常常游离于不同的信息形式之间,这样的飘忽不定违背了人们的思维定势,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18]而且对“电子档案”概念采取不提或者模糊或者否定的态度,甚至有去“档案”化的趋势。例如:在冯惠玲主编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从未出现过“电子档案”一词,无论是涉及文件管理还是档案管理都只用“电子文件”一词。正是由于档案理论界的不给力,档案实践界不得不另辟蹊径,但同时也受到档案理论界的影响,于是就选择了“原生电子档案”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坚持“电子档案”是档案的认定“档案”原则,而加上“原生”,又可以堵住对电子档案原始性的怀疑。虽然是无奈之举,但也在情理之中。这只是笔者猜想的原因,也许真相不是如此,也许另有其他原因。这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深思。4 结语

    对于“原生电子档案”概念,虽然笔者并不赞同这一概念,但是它的存在自有存在的道理。它至少说明当今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档案”概念,还说明档案理论界可以“缺位”,但是,档案实践工作不能“缺位”,档案实践工作的发展是不会停步的。同时,说明缺乏正确档案理论指导的实践容易出现差错,也说明档案实践多么需要正确的档案理论指导。当前急需的是档案理论界要加强对“原生电子档案”概念和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档案”概念研究,为档案实践工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参考文献:

    [1]何永宁.浅论我国档案光盘数据库的商业化运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333-335.

    [2]毛海帆.数字化过程中促进纸质档案数字副本凭证效力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06):58-63.

    [3]周峰林.大数据时代的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专访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司长孙钢[J].浙江档案,2013(08):11-12.

    [4]http://www.zgdazxw.com.cn:8080/NewsView.asp?ID=28628.

    [5]http://jxxy.jxnews.com.cn/system/2014/09/10/013314950.shtml.

    [6]如何理解《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的相关要点(一)[J].档案天地,2014(06):64.

    [7]赵淑梅.数字时代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发展走向[J].档案学通讯,2016(03):72-76.

    [8]轩红.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研究[J].档案管理,2015(06):85-86.

    [9]程媛媛.收集原生电子档案应“图文并存”[J].档案管理,2015(04):42-43.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75.

    [11]张照余.档案原生性评析[J].档案与建设,1995(07):20-22.

    [12]韩宝华.再论档案定义与档案的本质属性——兼与王荣声等同志商榷[J].档案与建设,1996,(08):18-21.

    [13][14]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0、32.

    [15]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16]蔡学美.档案工作中使用“电子档案”概念的基础和作用[J].档案学研究,2011(1):4-6.

    [17]王萍.理解电子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0(2):47-49.

    [18]景红.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探析[J].档案与建设,2000(10):9-11.

    (作者单位:开封市档案局? 来稿日期: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