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申佳玉 刘彬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深化改革,文章对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求为其他国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经验与启示。分析后发现,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践行了“创新是灵魂,规范是前提,民主是保障,开放是关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的混改之道。

    【关键词】? 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产(股)权结构;中联重科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9-0042-03

    中联重科是一家从事机械制造的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于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从最初的注册资本只有50万元的国有企业,到如今总资产超过800亿元,股权结构中既包括国有资本,又有境外法人、战略投资者,还包括员工持股等多样化的机械制造行业领头羊。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中联重科得到了迅猛发展。中联重科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向我们证实了混合所有制为国有企业带来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改革的参考样本。本文将对中联重科的改革历程进行研究,力求能够为国有企业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提供借鉴。

    一、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一)第一阶段:股份制改革,A股上市

    长沙建机院起初是隶属于建设部的一家国有科研院所,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上下掀起的“下海”热潮中,长沙建机院也不例外,开办了十几家贸易公司,然而收效甚微。为了改善当时面临的经营困境,长沙建机院决定实行技术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策略。1992年在副院长詹纯新的带领下,连同建机院的另外7名员工,以50万元的注册资金成立了长沙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简称中联公司)。在建机院科研成果的支持下,中联公司迅速壮大,到1995年,中联公司的产值达到了上亿元。

    1999年,通过发起设立的方式,建机院连同另外五家公司:中标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标公司”)、广州市天河区新怡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广州黄埔中联建设机械产业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利四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及北京瑞新建技術开发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长沙中联重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中标公司是为解决1997年中联公司整体改制后,两家子公司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中联公司内部员工筹资组建而成,分别占有两家子公司41%的股份。此时中联重科是一家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2000年10月,中联重科在深交所上市,募集到了6.14亿元资金,中联重科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建机院的股份降到了49.83%,但仍然是中联重科的第一大股东。见表1。

    (二)第二阶段:大股东改制,引进外资,员工持股,实现整体上市

    为了更好地解放体制,解决企业存在的“一股独大”现象,建机院主动申请脱离建设部,归属于湖南省地方。2004年5月,湖南省掀起了国有企业改制的热潮,此次改制后,长沙建机院顺利引入一家财务投资者,并兑现了管理层30%股权激励的承诺。此时长沙建机院的股权结构为:湖南省国资委持股59.7%,管理层持股30%,弘毅投资持股8%,省土地经营公司持股2.3%。至此,长沙建机院已从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国有控股企业。

    2007年,长沙建机院将与中联重科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全部出售给中联重科,完成了中联重科的整体上市。2008年,长沙建机院在工商局完成了注销手续。长沙建机院持有的中联重科的股份全部承继给股东。至此,湖南省国资委持股24.99%股份,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持股12.56%,弘毅投资持股12.36%,其他股东持股50.09%。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中联重科从国有绝对控股转变为国有相对控股,股权进一步得到分散,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同时管理层也得到了激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见表2。

    (三)第三阶段:港交所上市,谋求国际化发展之路

    2010年12月,中联重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共发行10亿股H股,总募集资金达150亿港元。至此,中联重科的股权进一步被打散,截至2011年12月31日,湖南省国资委的股份降到16.19%,仍为第一大股东,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公司以18.53%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管理层和员工持股8.13%。通过此次H股上市,中联重科的股权结构更趋多元化,详见表3。

    二、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分析

    (一)国有资本杠杆作用的发挥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国有资本的投入,引入民间资本,为企业筹得资金,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从国有独资企业到国家相对控股,中联重科的国家股比重在持续下降,同时净资产额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至2016年,国有股的比重从41.86%下降到16.35%,下降了25.51%,净资产额从305 154万元增长到了2 345 270万元,增长了将近7倍。随着国有股东的减持以及其他不同类型投资主体的引进,中联重科的净资产不断增长,尤其是在2008年到2010年间,国有股的比重下降最多,同时企业净资产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效果分析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关键在于能否让国有资本流动起来,而流动性差是国有资本的通病,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优势就在于,通过增资扩股、流通转让、公开发行上市、员工持股等一系列途径,让国有资本流动起来,从而实现保值增值。2006年至2016年,国有资本总体上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从12.774亿元增长到38.345亿元,增长了两倍左右,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率基本维持在1以上,在2011年出现峰值,国有资本增值了68.1%,这说明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国有资本的稳步增长,而且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效果颇佳,说明中联重科的混改卓有成效。

    (三)中联重科改革绩效分析

    本文比较了中联重科、徐工机械和三一重工2003年至201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排除经济危机等因素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中联重科在2003至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上是最高的,从2009年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净资产收益率在3家公司中处于中等水平,3家公司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总体上来看,中联重科的波动最小,盈利水平相对稳定,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见下图。

    三、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中联重科之所以能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板,与“创新是灵魂,规范是前提,民主是保障,开放是关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的混改之道是分不开的。

    (一)创新是灵魂

    混合所有制不简单地等同于股权多元化,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治理机制。中联重科坚决执行同股同权的原则,使得各个性质的股权持有者都能借助股东大会畅所欲言,提出对公司发展的见解。股权合理分散,股东相互制衡,有效避免了国有股份一股独大所带来的过多的行政干预。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很好地将公司利益与自身利益捆绑在一起,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一方面为企业带来资金以及更加广阔的视野,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战略投资者更看重是否能带来利益的特性,还能避免企业控制权的流失,更好地融入混合所有制企业。

    (二)规范是前提

    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外界最大的质疑声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中联重科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曾多次因涉嫌国有资产流失被举报,湖南省纪检委经过两次调查,调查的结果都是,企业的改革方案没有问题。这与改革过程的规范性是分不开的。中联重科改革方案的每一个步骤都经过监管部门层层审批,严格把控,坚决执行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在大股东长沙建机院的股权转让中,严格按照要求,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转让国有股份,改革的过程公开透明。把规范放在效率前面,这是中联重科改革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

    (三)民主是保障

    中联重科在改革的过程中努力引导员工的观念与改革的进程保持一致,将改革过程中所依据的国家政策、员工享有的权利等全部供员工参阅,使员工与企业在观念上保持一致,从而提升员工参与感,形成合力,促使企业改革顺利进行。此外,除了观念上的转变,员工内部会通过海选的方式,经过层层选拔,选出职代会,参与公司决策,改革的每项决策在落实之前,都需要经过职代会的审批通过,建立起员工与企业治理之间的桥梁,这也为改革进程的平稳推進提供了保障。

    (四)开放是关键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资监管要以管资本为主,2014年12月,湖南省国资委颁布文件称,不再将中联重科作为省属国有企业监管,只通过派出去的董事、监事参与公司的各项决策与监管,以开放的心态真正践行了混合所有制的理念。在人力资本的吸纳上,中联重科采用了职业经理人制度,薪酬市场化,这是传统国有企业所没有的,真正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资本运作方面,中联重科先后在深交所、港交所上市,拓宽了国内外资本市场,还通过大股东改制,实现了整体上市。经历了十多次并购,通过对双方资源的整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五)可持续是目的

    从体制上来看,混合所有制使得股份持有者的利益得到平衡,战略投资者和其他流通股的引入,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活力和盈利能力,国有股又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战略上来看,混合所有制使得企业的发展战略更为明晰,促使企业的视野从国内向全球转变,战略的制定从短期向长期可持续转变。从管理上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有助于帮助企业适应环境的不断更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文化上来看,企业在混改中树立的规范意识、责任感和民主意识,为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内生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剧锦文.国企混改任务、障碍的内生性及其出路[J].天津社会科学,2018,(05).

    [ 2 ] 卢江.论双重结构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微观资源配置到宏观制度稳定[J].经济学家,2018,(08).

    [ 3 ] 蒋楠.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国企混改有效性研究——以中联重科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06).

    [ 4 ] 吴宣恭.混合所有制的特点、作用及其改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1).

    [ 5 ] 张冰石,马忠,夏子航.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