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视角下的素质教育

    内容摘要:在技能学习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对国家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内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课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多视角的评价模式可以具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并锻炼其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引入中西双重文化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索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生命和“人”的意义,是提升其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创新精神 跨文化思索 人文素质

    教育部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曾对2010-2017年共8届19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中,认为最差的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为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无论原因如何,凸显的是中国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忽视以及在中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素质的欠缺。2014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达成的共识之一,即是“英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指出,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之一是“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的目标。对此,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固然会有各自的切入点和对策,而英语教师,以其穿梭于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工作特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传播者”的身份,注定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更多优势来实现上述目标。

    一.教学形式多元化

    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语言技能的运用。美国大学的基础课中有一门颇具分量的课程-演讲课,它不仅能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公众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自信、乐观的心理素质(这一点尤为中国学生所普遍缺乏)。遗憾的是,至今在我国大学外语教学中,演讲或类似的训练仍普遍匮乏,但教师自主开发出适用于课堂的训练方式却是完全可行的。笔者把每次课的前几分钟做为学生oral presentation的专用时间,形式和内容都可由他们灵活选择,笔者为此评分并做为平时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对同学们介绍背景知识,或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有的就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有的向大家介绍常用的英语谚语、俚语等;有的以两人或三人一组表演英语小品或幽默;有的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制做PPT,与同学们分享美文、美图,甚至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在被赋予了充分施展空间的情况下,学生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参与的热情,常常带给老师和同学以惊喜。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将所学知识以活跃互动的形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其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并增强了外语价值感。在这个动态语境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沟通与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学法有许多种,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广为人知的方法,也有教师在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或许名称各异,各有侧重点,但从本质上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都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group discussion, class debate, situational dialogue,project work, mini-speech, interview等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信心和自我评价。

    二.实践环节多元化

    英语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活动,它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学习外语的平台,这些平台又被称为除课堂和网络学习之外的第三课堂,如文化节,英语角,英语社团,校园广播,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演出等等。对这些活动的积极参与,无一例外地从自信心,抗挫折能力,个人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磨练;而在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上,团队成员之间由于相互倾听,理解,关注而建立的积极有益的关系,对学生完善自身的社交能力,培养良性的竞争力以及适应将来的社会竞争有着重要意义。反观某些虽有一技之长,却难以融入社会,学而难以致用的毕业生,无不是曾经“读死书,死读书,”而忽视了综合实力的培养。国与国的竞争靠的是综合实力,人才竞争何尝不是同样道理。现在企业文化都提倡“先做人,后做事,”“做人”若做不好,必定会影响以后的“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使学生实现从“知识的堆砌”到“知识的运用”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为参与者提供了求学期间难得的实践机会,使其在真实环境下发现自身弱点,从而完善其个性,发展其综合实力。

    三.评价模式多元化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強调了语言习得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当学习者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时,其认知能力就会减弱。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满足学生的安全和归属需求,降低其学习焦虑,因为一个人的潜力只有在舒展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中国的家庭教育相似,很多教师在教学意识上存在“重视错误,忽视优点”的问题,不少中国学生是在批评中长大的,而西方教育恰恰擅长于赏识教育。反映在试卷点评和作文批改中,中国教师较多关注语法结构、遣词造句等技能有无失误,较少关注逻辑推理和标新立异的思维能力的拓展,更少有对学生客观进步的肯定,以至于学生以作文本上红笔部分的多少来定位自己,造成不必要的自卑。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智慧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学评价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另外,评价应尽量以学生的个人纵向发展为参照,大可不必坚持整齐划一的标准,以还原其自信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以形成性评估取代终结性评估,个性化评价和标准化评价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发展的潜能。

    四.思维方式多元化

    李培根院士曾总结出中国大学生在技术方面与国外学生并无差距,明显的差距体现在选题方面。他说,国外学生的选题大多数都表现出非凡的创意,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这折射出我们教育的缺陷。长期以来,中国教育注重于谋生之长而主张技能训练,单纯的专业培养,过弱的文化陶冶,限制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国内的英语教育被等同于语言技能训练而走入一个历史误区。今天我们听到越来越强烈的呼声,要求大学教育回归人文精神的本位,这种要求对英语教学更甚,因为语言不仅是表意符号系统,更是生命存在的表现方式,是人类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做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英语,课文中从来就不乏对生命的探索和对“人”的意义的追问。“A Good Heart to Lean On”教会我们如何以勇气、宽容和智慧来帮助他人,同时也让自己体验到人生的终极快乐和满足;“The Battle Against AIDS”和”Face to Face with Guns”引发我们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疾病和武力威胁的思考,;“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反映了黑人在历史进程中为了争取平等而付出的努力,以及西方主流文化仍然专制的社会现状;“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通过华兹华斯“对自然的虔诚的爱”,让我们开始关注人类精神与大自然的交流。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内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观点时,才能成为指导其言行的主观依据。同样,对人类(包括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感,对自然的敬畏等宝贵的人文素养,也绝非空洞的说教可以实现。教材中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与社会与人相关的主题,教师可以把话题进行扩展,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通过主题讨论或小组课题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内容,促使学生以“社会人”的身份去思索、判断和总结观点,这样的课堂将会呈现出一种人文关注,成为思想交锋的地方。学生通过推己及人的情感感知,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完善对自身的认识,“在理性和情感上皆有所长,得到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提升”。此外,文化价值取向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呈现是多元化的,涉及到情感、宗教、法律、伦理等诸多角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态度和评价标准的异同,使学生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也大有裨益。

    五.结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要达成目标,基本和首要的途径还是教学过程,这是由教学的本质和地位决定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做出教学决策的过程,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以影响其所有的教学行为。”我辈教育者共有的使命,是向社会奉献具有自信心与创新素质,具有融汇中西的思辨能力与充实的人文素养的“人”,而非思维与视野狭隘,无法融入社会,更难以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技能“工具”。每一位教师都应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从我做起,从每一门学科做起,纵使成果些微,又恐路途遥远,也要坚持智者的信念和方向,因为推动教育的手,也必定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井卫华,李文萍.英语公共演讲课与外语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32-35.

    [2]徐岚,卢乃桂.从教学与研究之关系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9(6):66-73.

    (作者介绍:聂珂,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