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作品在中小学的欣赏价值

    姚雪冬

    【摘 要】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向往和神奇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更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对音乐的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其内心的情感世界。音乐对人有很强的陶冶作用,既可以帮助人们表达情感,也可以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自己的悲伤和痛苦。在欣赏音乐中我们以聆听为主,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来触动我们的内心世界。“看”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透过视觉的结合来感受音乐美。

    【关键词】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184-01

    一、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首新的音乐作品,能够表现作曲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想要深刻领会作品的中心内容,就必须去了解这个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特点。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樱花》,创作于日本江户时代,这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樱花》这首传统的民谣歌曲历史悠久,广为流传,也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在學习这首歌的时候,我们要学生们欣赏日本的樱花,结合听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一首流传许久的歌曲《乡间的小路》又被称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乡间的小路上》,是台湾地区著名音乐人叶佳修的代表词曲作品之一,由著名女歌唱家朱逢博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引入大陆并唱响,《乡间的小路上》还被选入了苏教版五年级音乐教材中,原唱是齐豫。后来被叶佳修、刘文正、苏小明、张明敏、王洁实、潘安邦、蔡琴、卓依婷等人翻唱。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张明敏演唱了这首歌曲,勾起了许多人的情怀。

    二、民族特征

    俄国一位著名的作曲家曾经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一切的音乐作品,归根结底都是民族民间的音乐。

    每个民族都有它的特征,有一些作品体现了民族音乐语言的特点,而还有一些作品同样具有时代特征,创作个性不同,作品风格也不同。所以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民族特征与风格,给学生以启迪,在课前准备时,一定要融入民族风情,才能让学生认识民族音乐,也为民间音乐的传承打下基础。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大树,更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从我们欣赏的民歌、器乐、曲艺、戏曲的数量来看,更是使人惊叹。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三十万首左右;民族民间乐器约有二百余种,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难以数计;中国的曲艺约有二百多个曲种;戏曲约有三百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种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至于这众多的剧(曲)种中丰富多样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等,更是难以数计。我国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民族音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第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三,博大的文化背景;第四,众多民族和人口。

    民族与歌舞、民歌与歌舞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材中也是将它们放在第一章一起介绍。民歌和歌舞都来自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中,这是它们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民歌的体裁大体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个大类。号子直接为劳动服务,是在人民的劳动中编唱的,其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联系十分密切,音乐节奏和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山歌则产生于山野劳作中,其声调高亢、嘹亮。小调是产生于群众日常休息及娱乐、集庆等场合的民间歌曲。中国的歌舞音乐也很丰富,其音乐特点与小调很接近,只是因为要配合舞蹈动作,常加上更多的衬词、衬腔和重复腔等。歌舞音乐大体分为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类。此外,还有旱船、莲湘、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民族乐器有吹奏、弹拨、拉弦、打击乐器等,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基础,段落性很强。

    三、结语

    音乐感受能力是各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歌唱、乐器演奏和创造等音乐学习,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发展。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展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雪玉.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15):68-68.

    [3]杨波.让学生欣赏最美好的音乐—浅谈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几点策略[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6):31-32.

    [4]张玲玲.如何提高小学的音乐欣赏水品[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14):46-47.

    [5]王国安.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