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阅读,领略经典魅力

    林玲

    [摘 要]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祖父的园子》一文,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抓住“鉴赏”这一核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重复”语言的品味、体会“大笑”的含义、通感艺术的体验等,引导学生感受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魅力;同时,在课始、课中、课末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拓展,从读一篇文章到读一本书,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样的阅读课堂,堪称经典的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鉴赏阅读;经典魅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69-03

    蕭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独特的散文化抒情小说。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是节选其中的内容。萧红一生坎坷,祖父是唯一爱她的人。《祖父的园子》是她对已逝去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文中看似絮絮叨叨的描写实则充满深情,也成了萧红创作语言的重要特点。面对这样的经典文本,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怎样带领学生领略经典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呢?我们从蒋老师的几个教学片段去寻找答案。

    一、抓住“鉴赏”这一核心设计教学

    教学经典文本,“鉴赏”才是教学的主要指向。朱自清先生曾在《经典常谈》中阐释:“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可见,朱老先生强调的是鉴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蒋老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鉴赏的——

    (一)着眼“重复”,品味语言

    师:这篇文章里有一段话很特别,特别得甚至让人感觉到啰唆,一句话反复写。如果你找到这段话,请你把它画下来。

    (学生浏览、勾画,基本都勾画第十七自然段)

    师:咱们一起来把它读一读。

    (出示第十七自然段“一切都活了……也没有人管。”)

    师:咱们要把这段特别的话记住。你自己想办法哦。你如果找到规律了,记起来很快的。

    (学生自由读、试背)

    师:大致能背下来吗?我帮一下大家。

    (老师读前一句,学生接背后一句,气氛很热烈)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能这么快把这一段话记住?它什么特点?

    生:重复。

    师:很好,重复。很多评论家说,萧红写作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作品里面有些句式是重复的(板书:重复)。她的《火烧云》里面重复的句子“大白狗变成金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后面都有“变成金的了”“变成金的了”。

    师:既然萧红愿意反复地写,那咱们就反复来读,你们跟着我读。

    (师生合作背,先匀速背,再快速背,最后慢速背)

    师: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你觉得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它们的生活怎么样?

    (学生有的说自由,有的说快活,有的说幸福,有的说无忧无虑……)

    师: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特别的情感,这就是重复的写法。其实这篇文章里重复的段落不只这一处,还有一段,找到把它画下来。

    【赏析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课堂上,蒋老师直指“重复”这一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浏览寻找—找规律背—合作背诵—体会情感—领悟表达”这一完整的感受过程,通过反复读背来品味重复的片段。一切以学生亲历体验为主,让学生在读背中体会到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的自由、快活、无忧无虑,巧妙地落实了“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整个过程书声朗朗毫不枯燥,在读背中学生不但积累了语言,更真切地感悟到“特别的写法蕴含着特别的情感”这一表达效果。经过这样的发现与品味,学生肯定能记住这一表达方法,甚至日后能运用上这种表达方法。这就是立足文本语言的特别处品味语言、鉴赏语言,巧妙地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结合起来,以达到让学生感受经典语言的魅力、获得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借助“大笑”,感受形象

    (教师读祖孙俩的对话,故意把祖父的话读得严厉,把萧红的话读得委屈,然后让学生评价)

    生1:孩子的话读起来应该骄傲才对。

    师:不应该读得这么委屈,应该理直气壮,对吧?感情用错地方了。

    生2:你读得太严肃了。

    师:凭什么说不能读得太严肃?

    生:因为祖父大笑起来。

    师:他关注了文中一个描写神态的词——笑。请大家数数,这个“笑”出现了几次?(学生说)“大笑”一次,“笑够了”两次,“祖父还在笑”三次,也就是他们在对话过程中,祖父从头到尾都在——

    生:笑。

    师:一直在——

    生:笑。

    师:他们的对话里充满了——

    生:笑声。

    师:关于这个笑啊,《呼兰河传》里还有个经典的片段,我读你听。待会你想笑就笑,不要硬憋着。(出示并读)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蒋老师读片段,学生听的过程中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读完后,老师总结)

    师:全家人都在——

    自始至终都在——

    园子里、整个屋子里都充满了——

    师: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祖父?

    (学生有的说慈祥,有的说和蔼、风趣,有的说老顽童……)

    【赏析 《祖父的园子》属于小說,教学中肯定得抓住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要素,而品人物形象又是小说教学的核心。教学中,蒋老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笑”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接着由文中的“笑”拓展到《呼兰河传》的“笑”,借助这两个“笑”的片段来让学生体会、感悟祖父这一人物形象,使得老顽童式的、慈祥和蔼的祖父形象呼之欲出。可见,根据文体特点这一本质来确定教学目标是非常关键的。更重要的是,在以“笑”来感受祖父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肯定能领悟到:人物形象不是靠贴标签式的词句来叙述的,而是靠具体的、典型的描写来体现的,这就是经典塑造人物形象的魅力。当领悟到这一表达秘妙后,学生自然就会悄悄地记下了这一表达技巧。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日后在写人物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自觉地用上具体的、典型的描述来体现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是不着痕迹的读写结合。同时,本环节还让学生明白:阅读时只有抓住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描写来揣摩、体会,才能提升阅读品位。一个品味祖父大笑的环节,体现了文体目标的本质化、读写结合的无痕化、阅读方法的渗透化。这足见蒋老师强烈的文体意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三)联系通感,体验情感

    师:蒋老师有个疑问,作者自己的心情她当然理解,但是园子里瓜果的心情她怎么知道呢?难道她去问过它们?比如:“倭瓜,你自由吗?”倭瓜说:“我自由!”“玉米,你快乐吗?”玉米说:“我快乐!”(学生笑)你能理解这两段话的意思吗?

    (连续五个学生回答后)

    师:这里面有一个创作上的词叫“通感”。咱们开心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小鸟在唱歌,花儿对我笑;不开心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个愁眉苦脸,看那个垂头丧气。这个就叫作通感。通感,在文学创作中也可以说是借景抒情。

    【赏析 “园子里瓜果的心情她怎么知道呢?”这一问题的潜台词是:究竟是写谁的自由和快乐?旨在感悟“通感”这一创作手法及作者写瓜果快乐实际就是写自己快乐这一写作意图。蒋老师引出“通感”的写法后再联系生活举例说明,让学生获得表达上的新知识,同时还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这是在认识通感过程中的鉴赏,在鉴赏过程中领略经典文本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种体悟源于文体特征,突显了散文化抒情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可见,本环节延续了对本单元“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

    二、体现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的。蒋老师在课始、课中、课末三次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课始导读

    (开课时,学生读课题后,蒋老师板书“萧红”“《呼兰河传》”,让学生说人物与课文、课文与整本书之间的关系)

    师:讲得非常准确。《祖父的园子》只是《呼兰河传》里的一个小小的片段。你真要读懂这篇文章啊,其实你可以去看看这一本书。

    (二)课中导读

    师:关于这个笑,《呼兰河传》里还有个经典的片段。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我读你听。待会你想笑就不要硬憋着。(老师读片段)

    (三)课末导读

    师:文章学得差不多了,蒋老师最后请你做一个猜测,长大后的萧红生活会是怎样的?

    (学生多数猜她快乐自由,也有学生猜她不快乐)

    师:蒋老师这样问的用意是,我们在读一篇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其实,萧红长大后的生活跟大部分同学的猜测刚好相反。

    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那样坎坷、困顿。刚才说了,她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已经60多岁了,她的父亲又早逝,18岁的时候她的祖父也离开这个世界了。后来,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她离家出走了,从此就走上一条为衣食担忧的、十分困顿的道路,生活很艰苦。更重要的是,她一次一次被她喜欢的人抛弃。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那时候的香港可不比现在,她的生活十分孤独、寂寞、无助。就在1940年,在孤独、寂寞当中,她开始写《呼兰河传》。1941年,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贫病交加,加上日本庸医的误诊,这一年年仅31岁她就离开这个世界了。所以蒋老师常在想,她写《呼兰河传》是笑着写的还是哭着写的。

    当你了解她的生平背景之后再来读《祖父的园子》,感觉会不一样;再去读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感觉会不一样。请看到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片段(出示片段):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

    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些人、事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就记在这里了。

    师:这些景物、人又出现了,但上感觉会有一些不同,所以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

    【赏析 课始、课中、课末蒋老师三次导读《呼兰河传》,这样的导读层层推进。尤其是课末,再次拓展《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片段。此刻,学生会突然觉得鼻子酸酸的,心里痛痛的,因为此人已非彼人,此物已非彼物。正如人们总结的那样,优秀的作品总能够让人产生五味杂陈的感觉。这不但体现了设计上的前后照应,而且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读文学作品时,要借助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理解作品;读节选式的文学作品后,更应该再去阅读整本书。这其中,蒋老师挖掘和整合了课后的“阅读链接”,使课文教学与“阅读链接”巧妙融合,由一篇课文过渡到一本书,自然顺畅,很好地进行了整本书阅读的渗透与推荐,巧妙地搭建了课外阅读的支架。我想,蒋老师此节课,不仅能让学生由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的阅读,而且让不少的学生能踏上阅读优秀文学之路。】

    总之,蒋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既让学生领略了经典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位,又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素养,是经典的阅读教学课堂;同时,教给了阅读方法,搭建起了阅读《呼兰河传》的桥梁,是一节成功的课外阅读导读课。在课堂教学中,蒋老师还渗透了表达方法的指导。如,“反复的表达方式能帮助我们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典型的人物形象描写、借景抒情式的表达也能帮助我们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这样,使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得以悄无声息、水到渠成地落实。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这样的课也是得以堪称经典的原因。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