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电影文本研究

    龚韶

    以电影短片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微电影自2011年出现起就发展迅猛,而随着网络和传媒等的迅速发展,它逐渐成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新媒体样式。作为电影的一种新兴类型,有人以“麻雀”类比它:与光彩夺目,成本令人咂舌的大电影“孔雀”不同,微电影虽“小”却“五脏俱全且生命力顽强”。[1]

    大学生群体视角敏锐、心思细腻,能够精准地抓住受众心理,因此大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比较关注社会现象、热点话题,通过具体事件探讨人性、成长、情感等内容。

    一、题材类型

    当下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微电影短小时长的特点都使得大学生在创作微电影时规避了宏大叙事,较少出现战争题材;不提倡英雄主义,较多关注小人物的内心和情感。

    在对BBS、天涯社区、人民网等站点采集的“大学生”“微电影”“题材”语料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后发现,居于前列的关键词中有“大学”“学生”“大学生”“社会”“活动”等5个词语。

    这个结果与大学生微电影题材的选择呈现出一致性。大学生微电影在题材上或者立足青葱校园,通过校园故事反映当今的社会现象,体现中国文化;或者立足社会热点话题、社会活动,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引发普通大众的共鸣;其他非现实类的题材仅偶有出现。

    (一)校园题材

    《毕业那年》讲述了应届毕业生洛晓雪在第一家公司辞职后,追求梦想,历尽艰辛,最终认识自己的过程。虽然影片讲述的是生活中大众熟知的事情,但却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通过友情的温暖、家人的关怀、老板的赞许、社会的复杂等在短短的22分钟向受众展现了一个22岁的女孩是怎样一步步认识自己,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梦想的历程。

    展现校园青春故事也是大学生微电影的题材之一,灵感来源于哆啦A梦的《撑红伞的女孩》讲的就是跟青春有关、跟爱情有关的故事。意在表达暗恋是青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自己暗恋的人也刚好在暗恋你。

    其他校園题材如《爱的呼唤》《牙膏》《我爱图书馆》等都是大学生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学习生活经验在作品中迸发的表现,他们在追逐电影梦想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用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出来。

    (二)社会题材

    微电影的“微”既体现在时间上大大缩短,展现出“微时长”;在投入成本上大大节约,体现出“微制作”,在题材上也选择微小事件来表现主题。但这一系列的“微”,不能概括为微不足道,反而更应在“微时长”“微制作”下将微小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第三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最佳编导奖”作品《一米阳光》是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影片,讲述大学生李晴如何帮助原本调皮捣蛋、荒废学业的留守儿童周小乐走出父母离家出走的心理阴影、重返活泼天性的故事。这部电影从细节入手,通过一个个人、、事物构成一扇让人们看到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状态的窗户。留守儿童作为故事情节的主体,他们内心的孤独通过不自信、调皮捣蛋等行为而被放大呈现给观众。

    留守儿童问题—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以他们为对象的微电影是大学生群体关注社会热点的体现,—方面能够引导年轻大学生们责任心、公德心的培养,呼吁年轻的一代用行动响应、参与公益事业,贡献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也会唤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让更多的人关心这个特殊的群体。

    社会题材还有关注脑瘫患者的《甜橙树下的天使》、拯救聋哑儿童的《爱在有声世界》、与时间抗争、感受生命美好的抗癌题材《最后的年》、与上访话题有关的《牛皮纸》、通过美好事物被破坏寓意人类恶意对待大自然的《墨颜》等。

    (三)其他类型

    大学生微电影在题材类型上除了选择与他们的身份背景相一致的校园题材、关注民生疾苦的社会题材外,还有部分题材则弱化写实的特点,带有魔幻和超时空的色彩,极富想象力。

    《魔鬼理论16号》是一部心理悬念微电影,在光影造型和音效的烘托下,深夜独处的主人公焦灼的内心世界被营造出来,童年被抛弃的阴影似午夜的幽灵萦绕在他身旁,真实和虚幻交错重叠。但这并非一部恐怖片,影片借助“魔鬼理论”发现主人公的心魔,把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用视听的手段呈现出来。

    《蓝丝绒》从霍金“平行空间”的理论出发,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构建两个平行的空间,男女主角生活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里,如同两面镜子,各自通过特定的梦境解读另一个他/她,并最终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作者探讨的是经典哲学问题“我是谁”,在相异时空的转换、梦境与现实的交叉下梳理故事,结构紧凑。

    另一部名为《恶意丛生》的影片则描绘了一个异化故事,远离现实生活,也无关情怀,其间有着惊悚的悬念,也有一些搞笑因素,整部影片模糊了时空的环境,台词颇具个性和哲理。

    二、主题体现

    微电影从其属性来看,既是文化商品也是消费品,它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才可能促成主观的消费。[2]从大学生微电影的文本来看,他们在主题的展现上为适应微电影的传播,可以概括为注重内心情感的倾诉,关注个体成长、探讨人性美丑三个类型。

    (一)倾诉情感

    与大学生微电影题材相匹配的主题之一是情感主题。这类主题在短时间里给人们呈现出温情的场景,带给,人们温情和感动,引发人们情感的共鸣。

    大学生微电影里的爱情不是梁祝似的缠绵悱恻,也不似《泰坦尼克号》中ROSE与IACK般的壮美,更多的是通过轻松诙谐、单纯凝练的情节来营造温馨的色彩。《迷糊的表情》就是关于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在简短的叙事时间里包含相识、相助、误会等多个情节,用微小的情节展示笑对人生的态度。《晚安,上海》的故事曲折而又苦涩,与爱情有关,却又刻意淡化了爱情。从主人公的共同经历里去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美丽、时尚。

    诸多的艺术形式中会不可避免地表现亲情,微电影也不例外。父母长辈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对长辈亲人的反哺、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都是大学生微电影表达的主题方向。《天堂的来信》中母亲不惜牺牲性命救治自己的孩子,无疑是父母对子女深重爱意的反映。《熟悉的陌生人》中弟弟因交通意外去世后,姐姐不能接受这个事实选择继续拨打弟弟的手机号,但这张SIM卡却被债台高筑的男主人公高非捡到了,因此这张卡将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人联系了起来。这也是关乎亲情的故事,这种情感甚至能让人浪子回头,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大学生微电影在情感主题的表现上注重对人们内心的作用,在温情、幽默中触动人们的情感迸发和共鸣。

    (二)关注个体成长

    大学生作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群体,他们正处于飞速成长期,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成长体验不可避免地也成为了微电影的主题。《魔鬼理论16号》就是关于男性心灵成长的微电影,故事的主人公童年遭遇父亲背叛,成年后也做过许多不负责任的事情,经过寻找心结,他终于走出父亲的阴影,体验到美好的家庭生活。《“黑道”的自我修养》用黑帮的题材包装了一个演员的成长故事,从“愣头青”到依靠执着努力以及些许运气而获得成功的故事寓意了“龙套”到“主角”的艰辛成长。《夜食》中个性叛逆的都市年轻人张远在父亲的期待和梦想的追逐中难以抉择,通过剧情的延伸,张远的成长也带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三)探讨人性

    大学生微电影选择普通人的平常生活表现主题,或是温情脉脉地倾诉情感,或者描写成长过程的曲折,也有一些是通过故事和情节来探讨人性,传达人生的哲理。

    《药·非药》记录的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两位男性主角面对私欲和生命的考量、私欲和情谊如何取舍的故事。药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医生同样如此,“药”“非药”代表的是对立的两个层面,在两者的选择中,人陛的探寻主题也跃然而出。

    三、视听语言

    微电影虽然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电影,但其电影的本质决定了它在视听语言上遵循电影视听语言的规律和要求,大学生微电影在视听语言运用的特点有:蒙太奇组接镜头、电影画面色彩强烈、信息符号化、无缝植入广告。

    (一)蒙太奇手段

    大學生微电影因其“微”的特点,注重故事叙事的衔接,因此较多运用了近景、特写和有寓意的镜头等表现方式,在表现过程中蒙太奇的运用非常突出。

    近景镜头能够清楚呈现人物的活动细节,便于近距离观察。特写镜头能够跨越事物表象直达人物内心,在描写的同时还能够给予受众明确的心理指向。有寓意的镜头则有助于彰显电影主题。这三类镜头在电影中反复转换,而大学生微电影为了达到叙事紧凑的目的,蒙太奇成了其最为基本的思维形式。

    如人物特写和物件特写十分突出的《魔鬼理论16号》中,“妻子”隆起的大肚子、男子焦虑的表情;三次闹钟特写的镜头;医疗工具、人物恐惧的眼神;婴儿玩具和父亲眷恋的面容等等近景、特写和寓意镜头在蒙太奇的组装下串联成为完整的叙事,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充满艺术感的完整叙事就因蒙太奇组接出来的镜头而完美结合。

    (二)电影画面色彩强烈

    鲜明的色彩,以及色彩的反差对观影者的视觉刺激效果明显。大学生微电影在表述矛盾冲突激烈、内心波动幅度大时,常通过强烈的色彩构造画面。

    《墨颜》中用黑白反差强烈的两种颜色对比,在纯色上进一步进行人物、花卉等因素的描写,浓淡、轻重不同的水墨效果彰显得酣畅淋漓。

    《天堂的来信》从出场就以一身红衣示人的母亲,“红”是她内心强大的母爱和美好心灵的外在颜色,“红衣”贯彻整个影片与周围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得故事的基调始终温情满满。

    (三)信息符号化

    微电影的时长决定了它在内容选择上必须淡化背景介绍,因此为使情节不突兀有连贯性,就较多地运用了符号化的信息来增强观众对内容的解读,熟悉的视觉符号介入能够让观众快速理解影片含义。

    玉米地、压水井、地排车、乡间小路、熟悉的乡音等是《一米阳光》中留守儿童生活场景的符号,它们的出现是对主,^、公周小乐农村生活背景的明确,也是众多留守儿童们生活场景的共同写照。

    (四)无缝植入广告

    微电影时长短小和传播途径的特点促成了大众对它的高接受度,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商家的注意。大学生在创作微电影时也有部分广告的植入,同时还营造出与微电影内容无缝对接的效果。

    《人有三急》开场以广告视镜开始,有“x牌尿片给你同样感受”“干爽保证”“x牌尿片,给baby最贴身的呵护”等语言,跟《人有三急》的内容保持了一致性,但广告的直接进入,反而迅速将观众带人电影情节。

    四、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方向

    目前大学生微电影的创作题材和主题表达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微电影更应致力于提高品质,用经典和精品来吸引观众,获得关注。

    首先,内容要有创意,好的故事是成就好电影的前提。循规蹈矩的情节安排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充满创意而且有趣内容的基础上,紧凑的节奏、出奇出新的悬念设置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

    其次,动感的镜头要与内容合拍。大学生微电影制作中为解决单个人物表演的单调较多使用镜头来回旋转的方式,这种动感一旦与影片人物的内心情绪、戏剧冲突合拍,则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再次,纯自然原生态的微电影表现方式,能鲜明反映大学生群体的年轻和激情,这种不受条条框框等规则的无拘无束,也是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可能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9).

    [2]刘启武.微电影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