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场效应:动物辅助干预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影响

    何吴明 邹思静 赖慧琪 姜桂芳

    〔摘要〕动物辅助干预包括动物辅助治疗和动物辅助活动。动物辅助干预效应的检验已积累了较多的实证研究报道,但它对特殊儿童的干预效应在国内还缺乏系统的回顾。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动物在场对在心理发展上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影响。当前应用动物辅助的特殊儿童研究主要集中在自闭症、情绪和行为障碍、阅读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方面。本文提出其心理学作用机制包括心理社会路径和神经科学路径,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方法学上的缺陷和挑战。

    〔关键词〕动物辅助干预;特殊教育;儿童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8-0039-06

    在过去五十年里,将动物引入心理干预或治疗流程的做法日渐增多。动物被用于帮助当事人缓解或解决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其中,动物辅助干预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是重要的一方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同伴动物影响特殊儿童生理心理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述评,并剖析其内在心理机制,讨论未来研究走向。

    一、辅助干预简史

    将人和动物的互动用于提升人类幸福既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治疗或教育手段,以及研究领域。早在1699年,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就提倡让儿童照看“狗、松鼠、鸟和其他动物”以发展他们的共情能力和责任心[1]。人类最早明确地将动物用作“治疗”工具始于1792年,但直到1969年,儿童心理治疗学者莱文森(Levinson)[2]才真正地用实证研究来检验动物在场的效应。这个研究始于1953年。他让自家的宠物狗“Jingles”陪伴一位患有严重社会退缩的孩子,最终在宠物狗的协助下解决了这个孩子的社会性问题。随后,Levinson[3]在1971年将家养宠物引入为违法青少年开设的培训学校,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80个寄宿学校中,39%的学校管理者认为这些宠物能够促进对青少年的教育,41%的管理者允许学生将宠物带到学校。到了2007年,美国心理学会(APA)第十七分会(咨询心理学会)成立了第十三个分支:动物和人的互动:研究和实践。此举是为了培训专业人士和学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中动物和人的互动。

    二、动物辅助干预概念

    动物辅助干预(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s, AAI)、动物辅助疗法(Animal-assisted therapy,AAT)和动物辅助活动(Animal-assisted activities,AAA)是三个类似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国内有学者认为动物辅助是后两者的统称,但有所不同[4]。国外学者关于动物辅助治疗的定义超过20种[5]。国内学者宋玲和王雁[6]也曾对动物辅助疗法概念进行过总结。在1999年,美国最大的动物辅助治疗民间促进机构Delta Society发布了动物辅助活动和疗法实操标准(The Standards of Practice for Animal-Assisted Activities and Therapy),其目的之一即为树立标准的定义。当前,动物辅助干预被认为是动物辅助活动和动物辅助疗法的伞概念,即统称[5]。根据对前人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动物辅助干预是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的研究者或从业者,以动物为辅助在特定场所指导干预对象以单人或团体的方式完成某种活动,从而改善或促进其身心功能和发展。动物辅助干预是更加宽泛的一个概念,有利于将现有实证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分析,也有利于将动物辅助拓展到普通的教育场景,而不仅局限于治疗场景。它具有如下特征。

    动物在场性。这里所指的动物包含两类,一类是宠物,一类是受过训练的动物。尚未有研究涉及野生的未受到驯化的动物。就动物治疗的定义而言,有些学者并未明确指出需要受过训练的动物来完成动物辅助干预,而是认为需要“符合特殊条件的”动物[7]。动物辅助疗法涉及的动物是受过训练的、专门参与治疗流程中的动物[8]。而动物辅助干预所涉动物还包括宠物或其他符合条件的动物。狗和马是常用的辅助动物。其中以马作为辅助工具的疗法也被称为马术疗法(hippotherapy)或马辅助治疗(equine-assisted therapy, EAT)。除此之外,海豚等也被利用来进行动物辅助研究。

    专业性。干预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可以是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或教师。他们的任务是进行直接指导或者在旁引导和监控。

    目的导向性。动物辅助干预是以一定的目标为指引的,一般是为了促进特殊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6,9]。

    人—动物互动性。动物辅助治疗的关键是干预对象与动物的互动。互动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人与动物的直接互动产生或提升治疗效果。动物往往受到专业人士的控制。一种是動物作为人某种活动过程的陪伴者或润滑剂。动物的自由度较高。前者与动物辅助疗法有关,而后者则是关于动物辅助活动。两者皆可被看作动物辅助干预,因为动物对干预对象产生了影响。

    三、特殊儿童研究中的动物辅助

    研究发现,与动物的接触会影响不同儿童群体在认知、社会性和情绪方面的发展。动物辅助被应用于特殊儿童不同障碍类型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对心理功能上存在障碍的儿童研究进行回顾,包括自闭症、情绪和行为障碍及学习障碍(集中在阅读障碍)等。部分研究发现,仅仅是动物在场(出现在课堂中或治疗过程中)就能够有助于改善特殊儿童的不良症状,而另一些研究则利用动物参与一部分干预措施的实施。

    (一)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的特点是感知觉和情感唤起度低,而由于动物辅助的互动性能够刺激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反应,所以动物辅助在自闭症儿童研究中应用较多。较早的研究发现,在酒糟鼻海豚的陪伴下,自闭症儿童自发的对他人的回应行为增多[10]。治疗犬的住家陪伴还能降低自闭症儿童的压力水平。对十四个实证研究的系统分析显示,动物辅助干预能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行为和交流意愿,减少问题行为和应激反应[11]。另外一个不同角度的系统分析显示,在20个自闭症儿童实证研究中,动物辅助干预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有研究发现没有效果[12]。这可能跟自闭症的唤醒类型不同有关。

    中国大陆尚未见动物辅助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实证研究文献报道。台湾地区有少数几个将动物辅助应用于自闭症的实证研究,其中既有个案研究,也有团体式动物辅助实验研究。例如,海豚是一种善于与人互动的动物,因此国外有机构让自闭症儿童与海豚进行游戏,从而提升其专注力。效仿这种设计,台湾也有学者尝试用海豚游戏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互动意向和能力[13]。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

    情绪和行为障碍(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abilities, EBD)的典型症状包括对同伴或教师的攻击性、社会技能缺失和难以结交朋友。将狗置于课堂中会使一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共情能力和较少的攻击行为[14]。狗的在场也会让一般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减少攻击行为和多动行为,增強与同伴的交流[15]。有研究将狗放置于教室里,观察6个患有严重情绪障碍的儿童在连续8周内的变化[16]。结果发现,来自父母访谈资料和行为观察的数据显示,他们的情绪稳定性、对学校的态度和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心及共情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诊断为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小学生,动物辅助治疗可增强他们的控制感,减少习得性无助[17]。针对特殊教育课堂的研究显示,狗的在场也能使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更加专注于学习任务[18]。另一个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发现,治疗犬的加入使得临床治疗中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更好[19]。

    (三)阅读障碍

    在阅读障碍或阅读困难方面,狗一般作为辅助动物用于图书馆或课堂阅读。其作用主要在于提升干预对象的阅读动机、降低阅读焦虑、提升自信心和社会支持感。首个提倡让狗陪伴儿童阅读的项目于1999年由设立于美国犹他州的非营利组织“山间治疗动物”(Intermountain Therapy Animals, ITA)发起,称为“阅读教育辅助犬”项目(Reading Education Assistance Dogs, READ)[20]。之后,一系列相似的项目在世界各地建立,包括澳大利亚Delta Society的课堂辅助犬计划[21]。有治疗犬在场的情况下,具有阅读障碍的学习障碍儿童在阅读时比其他情况下多坚持四分钟[22]。一个研究将102个阅读困难的三年级的学生随机分配到四组,一组由辅助犬与干预对象一起阅读,一组由成年人陪伴,一组为泰迪熊玩具陪伴,还有一组为控制组。其干预方案遵循READ项目,结果发现,在十周的干预后,辅助犬组的学生在阅读准确率和阅读理解方面比其他组显著要好[23]。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学者Kirnan[24]先是通过访谈法收集资料分析了辅助犬的课堂干预效果,发现从幼儿园到小学所有年级学生的积极阅读态度和热情得到提升。后来又通过阅读测验对比二年级学生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阅读分数变化,发现在辅助犬在场的情况下,实验组学生的阅读分数比控制组的要高[25]。Kirnan[26]在另一个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个案研究发现,辅助犬在场能够使干预对象增加与同伴的交流,更长时间专注于学习任务,并且降低焦虑和攻击行为。阅读障碍的动物辅助干预研究既包括了控制相对严格的实验研究,也包括个案研究,其效果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核心症状是难以维持注意力集中、冲动性和多动。目前直接检验动物辅助对ADHD儿童影响的研究极少,但是其他障碍类型的动物辅助研究预示ADHD儿童也能从动物在场效应受益[27]。该领域最早的研究发现ADHD儿童在与狗接触后血压和心率会提升[28],这可能是由于两者不熟悉而引起,但这种现象也许对ADHD儿童的症状有好处,因为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以血压和心率为标记)可借由情绪唤起提升注意力的集中度[29]。新近一个对24个ADHD儿童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的随机对照实验发现,认知行为干预组相比控制组更能够减轻ADHD症状,而且如果在认知行为干预过程中加入动物辅助干预,效果比单纯的认知行为干预更好[29]。

    四、心理学理论基础

    动物辅助干预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影响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该领域的研究长期以来缺少共同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将动物辅助干预概念化的理论框架,将很难定义动物辅助的根本性质,以及对其进行因果推论。根据对已有实证研究的理论探讨,我们试图聚焦于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提出理论解释。

    (一)心理社会路径

    1.动物作为一种依恋对象

    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对象具有四个重要特征:亲近性(proximity)、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安全基地(secure base)和避风港(safe haven)。研究表明,狗的陪伴能给人提供亲近性、安全基地和避风港,也会造成分离焦虑。因此动物可成为人的依恋对象。有时候人们在遇到情绪困扰时更加愿意从宠物的身上获取安慰,而不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30]。这可能是因为动物不仅能够提供亲密感,而且它的“爱”是无条件的,这正是母亲等其他依恋对象所能提供的最完美的爱。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儿童与家养动物的亲疏程度与儿童的社会发展的诸方面存在联系[31]。阅读障碍与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32],而依恋作为儿童脑中的一种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33],在安全依恋图式被启动的情况下,左半球会更加活跃[34]。动物,尤其是宠物或已经建立依恋连结的动物在场,可能会激活当事人的安全型依恋图式,从而提升左半球的活跃度,以改善阅读表现。

    2.动物作为“人”

    建立了依恋关系的动物,比如猫或狗等宠物,对于人来说可能已经超越了动物的知觉,而类似于人,有独特的“人格”。国内外有学者采用特质评定法总结了动物主人眼中宠物的人格维度,包括忠诚度、亲和性和尽责性等[35]。因而,动物被拟人化了[36]。对于特殊人群来说,动物不仅是陪伴者,更是依赖者[37]。在动物辅助与特殊教育研究中,也有研究者和从业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动物的“人格”特点与特殊儿童的匹配问题[38]。因此,动物在场可以起到类似人的陪伴效果。

    3.自我概念

    社會心理学中有著名的他人在场效应。他人在场效应研究表明,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若是面对较低难度的任务,则表现超过平均水平,但若是面对较难的任务,则表现受到负面影响。这是由于他人在场时个体把他人当作假想观众,认为他们会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是对个体自我概念的一种威胁,所以导致紧张和焦虑。若是被知觉为一种无条件的社会支持,那么个体的表现就会更好。

    动物在场与人在场的区别在于,个体并不会认为动物对自己的表现有评价的能力。当在场的是动物时(vs.在场的是自己朋友时),实验被试在压力情境下的生理反应更加平缓一些[39]。人和动物都是社会互动的资源,但前者具有评判性,而后者是非评判的。因此,动物可以扮演一种无条件陪伴和关注的角色,对人个体的自我不会产生威胁。

    此外,动物辅助能够提升人的自尊和自信[37]。拥有宠物的儿童自立和自尊水平更高,自我概念更加积极[40]。更关键的一点是,无论该动物是否为宠物,其在场都能提升儿童的自尊或自我概念[9]。

    (二)神经科学路径

    1.动物陪伴的生理镇静效果

    在有狗陪伴的情况(vs.没有狗陪伴)下, 3到6岁的健康儿童在体格检查过程中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均显著地降低[41]。人与动物互动接触的时候会增加某种化学物质的分泌,心跳呼吸平缓,血压降低,三酸甘油脂值平稳,从而达到放松、减缓焦虑的目的,比如轻抚小狗可以降低人的血压,同时也降低小狗的血压。在治疗犬的住家陪伴下,35个自闭症儿童的皮质醇水平得以下降,但是当治疗犬离开家后,皮质醇水平又返回到原来的水平[42]。总的来说,动物在场对人产生神经系统和神经激素方面的镇静、放松效果。

    2.催产素的社会互动机制

    催产素(oxytocin)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并分泌的一种激素,催产素可以影响人的很多社会行为。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催产素在腹侧被盖区的释放对于人的社会性行为的奖赏有重要作用,即促进社会性行为。催产素—腹侧被盖区这一神经机制存在于包括人类和狗在内的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中,它的激活能够降低人对社交的恐惧,从中获得更多满足感。有研究发现,狗与主人的眼睛对视能够使主人分泌更多催产素,两者间建立起了由催产素为中介的正反馈机制[43]。

    3.神经元激活模式

    人脑右半球的成熟度与情绪调节关系密切。如果右半球的活跃度不足,靠左半球来加工情绪信息,那么过程会变得线性、逻辑化和出现基于理性的语言,不利于情绪的调节[44]。不同的关系模式可以激活不同的神经元群体,这些神经元与不同的经验表征相联系。治疗犬与犬主的关系也许有助于修复人脑的表征过程,进而促进情绪调节能力[45]。

    五、未来研究展望

    引入动物作为特殊人群心理的治疗辅助手段拥有诱人的前景,但是动物辅助干预要形成能普遍推广的培训方案仍然任重道远,因为当前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具有薄弱之处,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研究方法的挑战

    理论支撑和机制研究的缺乏。只有在一定理论框架下进行概念的操作化和实证数据的收集,才能科学和严谨地检验动物辅助对特殊教育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推动动物辅助疗法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研究依赖于依恋理论。未来可以探索和构建更多样化的理论来引导动物辅助的研究和实践。

    严谨实验设计的缺乏。大多数动物辅助实验研究采用A-B-A设计。这种设计能够检测动物辅助干预对基线水平的指标有无作用,但是难以显示出动物辅助相比于传统疗法的优势,以及在成本上的效益。增加控制组或传统疗法组的实验对比更能检验动物辅助的效果。

    动物辅助方案的标准化。动物辅助疗效的比较必须基于形式相同或性质相同的方案设计。如果方案内容不一致,那么很难积累有效的实证证据。研究中的方法细节介绍要全面,否则难以进行复制研究。

    大样本研究缺乏。这源于特殊儿童本身样本较少,因此除了尽可能采用更大样本进行研究外,在实验设计上要更加严谨以弥补样本的不足。当采用单样本时,应严格遵循单被试实验设计的方法学。

    量化研究在验证理论和推广方面具有优势。不过,量化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在动物辅助治疗方面的应用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样本数量的要求、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等方面。由于该研究领域的特殊性,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往往具有更高可行性。而且用质性方法在深度描述和理论生成方面具有优势,是进行探索性研究的适宜手段。

    (二)研究内容的展望

    成本研究。动物辅助干预方案真正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包括动物的食、住、卫生和医疗等支出。当前动物辅助干预的费用补贴并没有制度保障,一般来自捐款和志愿者。与传统的干预方法相比,动物辅助是替代性还是补充性的角色,它们的成本效益如何,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

    动物类机器人研究。机器动物能否代替真实动物参与到动物辅助干预中?在人类社会其他领域,已经有不少类型机器人的参与。对于动物辅助干预而言,动物饲养和照料需要较大人力和物力,若机器动物能代替真实动物,将大大降低成本,而且在管理和操作上也会更加便捷。曾有学者比较过儿童与真实动物和玩具动物的互动,结果发现真实的动物(狗)效果更好[46]。不过,也有研究发现真实的狗在场和填充的玩具狗在场都比人在场更容易让学前儿童更好地完成认知任务[47]。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仍需要人与机器互动的心理学研究支撑,以及人与真实动物互动的实证研究数据的积累。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学习障碍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干预研究[18YJC880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Serpell J A. 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G]//Fine A H. ?Handbook on Animal-Assisted Therapy Found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s. 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 2015:60-72.

    [2]Levinson B M. The pet and mental hygiene[G]//Pet Oriented Child Psychotherapy. 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 1969:41-45.

    [3]Levinosn B M. Household Pets in Training Schools Serving Delinquent Children[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71, 28(2):475-481.

    [4]王媛. 论动物辅助在特殊教育课程中的介入[J]. 绥化学院学报, 2014(7):157-160.

    [5]Kruger K A, Serpell J A. 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s in mental health[G]//Fine A H.. Handbook on animal-assisted therapy: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practice. 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 2010:33-48.

    [6]宋玲, 王雁. 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2):89-93.

    [7]李涛, 何菊玲. 动物辅助疗法的发展应用(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8):531-533.

    [8]Connor K, Miller J. Help from our animal friends[J]. Nursing Management, 2000, 31(7):42-46.

    [9]Taylor A F, Kuo F E, Spencer C,et al. Is contact with nature important for healthy child development? State of the evidence[J]. Children and their environments:Learning, using and designing spaces, 2006, 124.

    [10]Smith B A. Project Inreach:A program to explore the ability of Atlantic Bottle-nose Dolphins to elicit communication responses from autistic children[G]//Katcher A. H., Beck A. M.. New Perspectives on our lives with companionanimals.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4:460-466.

    [11]OHaire M. E. 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3, 43(7):1606-1622.

    [12]Davis T N, Scalzo R, Butler E, et al. Animal Assisted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 Systematic Review[J]. Education & Training in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tes, 2015, 50(3):316-329.

    [13]黃毓涵. 动物辅助治疗在自闭症儿童疗育之应用[J]. 桃竹区特殊教育, 2013(19):1-8.

    [14]Hergovich A, Monshi B, Semmler G, et al. The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a dog in the classroom[J]. Anthrozoos, 2002, 15(1):37-50.

    [15]Kotrschal K, Ortbauer B. Behavioral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a dog in a classroom[J]. Anthrozoos, 2003, 16(2):147-159.

    [16]Anderson K L, Olson M R. The value of a dog in a classroom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emotional disorders[J]. Anthrozoos, 2006, 19(1):35-49.

    [17]Kogan L R, Granger B P, Fitchett J A, et al. The Human-Animal Team Approach for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sorders:Two Case Studies[J].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1999, 28(2):105-121.

    [18]Bassette L A, Taber-Doughty T. The Effects of a Dog Reading Visitation Program on Academic Engagement Behavior in Thre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abilities:A Single Case Design[J].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013, 42(3):239-256.

    [19]Stefanini M C, Martino A, Bacci B, et al. The effect of animal-assisted therapy on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mental disord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6,8(2):81-88.

    [20]丁文祎. Read to Your Pet:美国图书馆的“宠物辅助阅读”[J]. 图书馆杂志, 2014(4):109-112.

    [21]Hall S S, Gee N R, Mills D S. Children Reading to Dog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Pavlova M. A. Plos One, 2016, 11(2):e0149759.

    [22]Griess J O. A canine audience:The effect of animal-assisted therapy on reading progress among students identified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M].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2010.

    [23]Le Roux M C, Swartz L, Swart E. The Effect of an Animal-Assisted Reading Program on the Reading Rate, Accuracy and Comprehension of Grade 3 Students:A Randomized Control Study[J].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014, 43(6):655-673.

    [24]Kirnan J, Siminerio S, Wong Z. The Impact of a Therapy Dog Program on Childrens Reading Skills and Attitudes toward Reading[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15(44):1-15.

    [25]Kirnan J, Ventresco N E, Gardner T. The Impact of a Therapy Dog Program on Childrens Reading:Follow-up and Extension to ELL Student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018, 46(1):103-116.

    [26]Kirnan J, Shah S, Lauletti C. A dog-assisted reading programmes unanticipated impact in a special education classroom[J]. Educational Review, 2018:1-24.

    [27]Busch C, Tucha L, Talarovicova A, et al. 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 Theoretical Review and Consider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16, 118(1):292-331.

    [28]Somervill J W, Swanson A M, Robertson R L, et al. Handling a dog by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Calming or exciting?[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9, 11(1):111.

    [29]Schuck S E, Emmerson N A, Fine A H, et al. Canine-assisted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ADHD: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the positive assertive cooperative kids study[J].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2015, 19(2):125-137.

    [30]Kurdek L A. Pet dogs as attachment figures for adult owner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9, 23(4):439-446.

    [31]周霞, 鄭日昌, 傅纳. 宠物与儿童社会情绪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1(2):804-808.

    [32]Levine D N, Hier D B, Calvanio . R. Acquired learning disability for reading after left temporal lobe damage in childhood[J]. Neurology, 1981, 31(3):257-264.

    [33]何吴明. 留守儿童的冒险性:不确定性认知的视角[J]. 江汉学术, 2019, 38(1):34-39.

    [34]Tang Q, Chen X, Hu J, et al. Priming the Secure Attachment Schema Affects the Emotional Face Processing Bias in Attachment Anxiety:An FMRI Research[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7(8):624.

    [35]苏彦捷, 郭振宇, 李潜, 王登峰. 人格结构的维度与主人对宠物个体差异描述维度之间的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2(3):12-20.

    [36]许丽颖, 喻丰, 邬家骅, 等. 拟人化:从“它”到“他”[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11):1942-1954.

    [37]张茂杨, 彭小凡, 胡朝兵, 等.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心理学视角的探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1):142-149.

    [38]Hart L A, Yamamoto. Recruiting Psychosocial Health Effects of Animals for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Transition to Practice[G]//Fine A H. Handbook on Animal-Assisted Therapy Found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s. 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 2015:60-72.

    [39]Allen K M, Blascovich J, Tomaka J, et al. Presence of human friends and pet dogs as moderators of autonomic responses to stress in wome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1(4):582-590.

    [40]Houtte B A V, Jarvis P A. The role of pets in preadolescen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 16(3):463-479.

    [41]Nagengast S L, Baunm M, Megel M, et al. The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a companion animal on physiological arousal and behavioral distress in children during a phys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1997, 12(6):323-330.

    [42]Viau R, Arsenault-Lapierre G, Fecteau S, et al. Effect of service dogs on salivary cortisol secretion in autistic children[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0, 35(8):1187-1193.

    [43]Nagasaw A M, Mitsui S, en S, et al.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J]. Science, 2015, 348(2):333-336.

    [44]Siegel D J. The developing mind:How relationships and the brain interact to shape who we are[M]. New York, NY:The Guilford Press, 1999.

    [45]Geist T S.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imal Assisted Therapy[J].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11, 28(3):243-256.

    [46]Nielsen J A, Delude L A.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Kinds of Animals[J]. Anthrozoos, 2015, 3(2):119-129.

    [47]Gee N R, Crist E N, Carr D N. Preschool children require fewer instructional prompts to perform a memory task in the presence of a dog[J]. Anthrozoos, 2010, 23(2):173-184.

    (作者單位:1. 岭南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湛江,524048;2.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3.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湛江,524048)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