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谣言还是关心?

    施霄霞 郁俏静

    

    

    

    〔关键词〕疫情;隔离;心理课设计;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8-0028-04

    【活动理念】

    人人都有可能接收到亲友的转发信息。2019年末至今,武汉新冠病毒肺炎的各类消息陆续通过各种媒体进入民众视野,各类消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青少年学生尤其关注网络信息,但缺少现实体验,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不实信息的传播者。

    对高中生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的理性解读。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出信息对人的说服存在两种途径:“外周途径”面向很少进行信息分析的听众,“中心途径”面向愿意深入分析的听众。听众的加工和分析程度越高,越能看破信息中不合理的部分,并进行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学生也需体会信息背后的“人心”,思考人们的转发动机,我们会发现多数信息传播并非出于恶意,更多时候,是出于对亲友的爱和关怀。出于此点考虑,本课引导学生将善意的动机剥离失真的信息,接纳他人慌张的爱,但不继续发酵谣言。

    【活动对象】

    高中学生

    【活动目标】

    1.认识谣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学机制,了解谣言的负面影响;

    2.掌握分辨信息的方法,面对信息能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

    3.感受转发谣言背后传递的关心关爱,阻断谣言不阻断爱。

    【活动准备】

    1.学生分组就坐,6~8人一组,便于讨论和作业。

    2.每个小组准备一张白纸,一份疫情情报,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拷贝不走样

    1.随机抽选八位同学体验活动。

    2.第一个同学默读信息(见图1)后,将该信息轻轻告诉下一位同学,只说一遍。这个过程中,其他成员要保持沉默。然后依次传递。

    3.最后一位同学将自己接收的信息说给大家。

    教师提问:最后同学讲述的信息和第一位同学获取的信息一样吗?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学生(游戏参与者):完全不一样!我把我听到的传下去,没想到往后面传越来越不靠谱了。

    教师:你接收的这个信息可信吗?

    学生(游戏参与者):我没想过,只想着把信息传下去。

    学生(旁观者):我看到好几位同学在传递信息的时候都出了问题,像滚雪球一样,到后面越来越离谱了。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未经证实的、广为流传的失真信息统称为谣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疫情信息霸屏,其中包含一波又一波的谣言。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解读疫情中的信息,揭开谣言的真面目。

    二、团体转换阶段:谣言产生

    教师导入:谣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社会心理学家希布塔尼曾提出一个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 ×(事件的)模糊性

    也因此,谣言在信息来源模糊、让人感到危险或者存在潜在威胁的情境中,更容易出现。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疫情下的“心理剧片段”,共同思考为什么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容易被热传。

    心理剧片段1:

    陈小琪:又来了!文文,诗雨,我要疯了!我家微信群里发的什么跟什么呀!

    文文:各位亲友请注意,据省公安厅通报,监测发现“冠状电脑病毒”,请大家注意防范,不可随便打开“冠状病毒”等有关的可执行文件。

    诗雨:淡定淡定。一看就是假消息。你无视就好啦。

    陈小琪:臣妾做不到啊,天天都是这些消息,太辣眼睛了。

    文文:小琪,这也不能怪你的亲戚啊。有备无患嘛,他们也是为了你好。疫情这么大的事情,说不定真有人想要搞电脑病毒呢。我们家群也一直在发各种消息。

    陈小琪:我阿姨不知道从哪里转发来的,是要我们多夸她啊!

    诗雨:我也讨厌这种虚假消息。不过阿姨转发这个我还能理解。

    陈小琪:哼,总有一天我要跟他们严肃说明!

    提问1:为什么疫情开始爆发的时候,这类信息容易被热传?

    学生可能的回答:因为大家听说这个疫情像SARS一样,染上病毒的人会丧命,所以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但是相对应的医疗信息、疫情的传播信息都不清楚,也就是模糊性强,所以大家疯狂转发起来。

    提问2:虚假信息被疯狂转发,猜想一下,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可能的回答:看着这些信息,大家会越来越慌张,甚至会做一些傻事。这些信息让我觉得事态严重,会更关注这次疫情。

    教师总结:疫情中,一方面,谣言会引发大众的恐惧、焦虑等情绪,误导人们的行为,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们生活中存在风险,有时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三、团体工作阶段:情报专家

    (一)信息接收

    教师:面对信息,有些人会被轻易说服,有些人却要思考再三。瞧,剧中的几个小伙伴又收到一个新消息,在教室里聊了起来。

    心理劇片段2:

    (周末,班级微信群)

    曹晶晶:最新消息,最新消息!我妈说,受疫情影响,公交要停运全面消毒了。

    陈小琪:啊,那怎么办?

    文文:不会吧?曹晶晶你快转我们看一下。

    陈小琪:文文,晶晶妈妈是在公交公司上班的,她发的还会有假啊。之前我们这边连地铁都停运了,停运公交有什么稀奇的。

    诗雨:晶晶,你问清楚些。

    陈小琪:哎呀,问什么问啊。你看着好了,等下就出通知了。

    文文:我看不一定,这条消息没头没尾的。之前地铁停运是官方公众号通知的,还写明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停运。这次有吗?

    曹晶晶:我妈说了,这是她听隔壁办公室人说的,应该没错。

    文文:我还是不信。公交公司要消毒,可以来一辆车消毒一辆,再说了,什么是全面停运,开到一半的车怎么办?原地停马路啊。

    诗雨:有道理啊,那也不排除是内部消息。

    陈小琪:行行行,你有你的道理,我让我妈明天下课来接我。

    问题1:面对疫情信息,陈小琪和文文的解读方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的回答:陈小琪很少进行分析,她觉得曹晶晶妈妈是公交公司上班的,信息一定准确。文文对信息保持怀疑,并且找到了一些怀疑的理由。

    问题2:说一说,对信息的不同解读方式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可能的回答:我觉得陈小琪已经认定了这个信息是真的,所以有可能告诉其他人,文文会通过各种方式再核实,了解消息的细节。

    知识拓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信息对人的说服存在两种途径,见图2。“外周途径”面向很少进行信息分析的听众。这些人不会花太多时间仔细推敲信息内容,因此容易盲从。“中心途径”面向愿意深入进行信息分析的听众,这些人会关注论据,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才有可能被说服。所以面对信息,大家的加工分析程度越高越能看破信息中不合理的部分,增强对谣言的免疫力。

    (二)信息分类

    教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心途径下的听众对谣言更具有分辨力。请同学们参考中心途径下听众的做法,分辨以下四组疫情情报(见图3)是“确定真实的信息”“确定虚假的信息”还是“真假难辨的信息”,并把你们的判断结果写下来。

    问题1:在分类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彼此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回答:比如朋友圈里发布的小区疫情消息,有些人认为真假难辨,但我亲眼见过或者了解过,我认为这是真相;有些被认定的谣言,也有可能是真实信息。这次新冠肺炎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信息被认定为“谣言”,但后来发现他们说的基本是真相。

    问题2:不同类别的消息是否会互相转化?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的。有些真相被曲解后也会变成谣言。比如双黄连口服液事件,大家认为双黄连口服液能够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就疯狂购买;还有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继续发酵,也很有可能变成谣言;谣言中也有可能存在真实的部分。虽然一开始爆出来“武汉有SARS”有些危言耸听,但后来发现,疫情确实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关注和警惕。

    教师总结:疫情当前,真相与谣言间会有一个容易混淆的灰色地带。信息的传播又是动态发展的,信息不断被加工、被论证、被传播,原先被认为虚假的信息可能被证实;原先真切的信息,也可能被发酵成谣言。因此,想在迷雾中见真相,就需要我们时刻警惕,养成理性思考和独立分析的习惯,然后等待时间去检验。

    (三)信息应对

    教师:陈小琪和她的小伙伴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对信息有不同的判断后,每个人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心理剧片段3:

    文文:小琪,你买了84消毒液?

    陈小琪:是啊,怎么啦?现在病毒这么严重,我妈说学校厕所也要消毒。

    文文:你妈妈想得真周到,但我跟你提个醒。

    诗雨、陈小琪:提醒什么?

    文文:我们寝室的洁厕灵不要和84消毒液一起用。

    陈小琪:这不会是你自己化学课想出来的吧?

    文文:你们看这张图。

    诗雨、陈小琪:84消毒液不能和洁厕灵一起使用!!!

    陈小琪:哎,一张图嘛。不要太当一回事。

    文文:小琪,小心点好。这两个东西味道都挺重的,要是一起用那不是难闻死了。

    诗雨:等等,你们看这张图有“丁香医生”几个字。

    陈小琪:丁香医生是什么?

    诗雨:丁香医生是医学知识分享平台,里面的文章挺靠谱的。

    陈小琪:哦,不会是那种卖假药的吧?

    诗雨:你想多了。微博打开给你看,新浪官方认证大V,还被人民日报转载!

    文文:好啦,小琪,别钻牛角尖。

    陈小琪:文文,我这不是怕了吗。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消息,总得确认过吧。文文你给我看的是图啊,现在PS这么牛叉,会不会是被P过的?哼哼,有理由怀疑!

    文文:那是哦,微博找找原文。

    诗雨:找到了!含氯消毒剂不能和洁厕灵同时使用,容易产生有毒气体。

    文文:这回没错了吧?

    诗雨:这里写的是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是含氯的消毒剂吗?

    文文:那我还是去问化学老师吧。

    陈小琪:哈哈,文文你也不知道了吧。我知道!回寝室看下说明书。

    文文:有道理!

    讨论:当疫情下的信息浪潮席卷而来,我们对这些信息有了自己的判断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应对呢?

    学生可能分享的内容,见表1。

    教师总结: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应对各类信息的办法。对信息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接近真相。谣言是我们大众内心的“疫情”,慌张的是我们的内心,我们需用智慧和理性识别它、隔离它。

    四、团体结束阶段:背后的爱

    教师:当我们理性看待疫情下的诸多信息的时候,有可能过于关注信息的内容,而忽略了转发信息者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也许传播谣言的人并没有恶意,只是因为焦虑而没有认真区分信息内容,也许是为了让我们远离病毒,并表达关心。传播谣言的背后,并不全是盅惑人心、居心叵测。相反,更多时候是爱我们的人借这种方式传递他们的爱和关心。我们是否可以只阻止谣言,不阻止爱的传递呢?

    课后作业:请每一位同学回家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回复一条信息,表达自己最近安好,并关心一下对方近况如何,让善意在家庭和班级内流动起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動极大程度还原了疫情中不同个体、大众集体对信息的解读。对高中生而言,对信息的认知是更高层次的活动——在信息流中找到关键信息、分析辨别。活动以疫情中的同伴交流情景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谣言的形成机制;利用社会心理学所讲信息对人的说服的两种途径辨析,使学生学习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增强对谣言的免疫力;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分类并提炼应对措施,从而对信息有全面辩证的思考。本次活动并没有重点强调和分析恶意的谣言,因为我们发现,在疫情期间有许许多多人转发谣言的初衷并非恶意,而是爱和关心的传递。因此对高中学生而言,一方面需要理性区分和应对谣言,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善意的理解和感激。制止真正的谣言传播的同时,让爱继续传递。

    (作者单位:1.浙江省宁波市五乡中学,宁波, 315111;2.浙江省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宁波,31512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