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军事节目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嬗变和重构

    杨琼

    【摘要】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媒体形态推陈出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外军事宣传应该把握好这一机遇,运用好新媒体手段,挖掘具有国际传播特点的线索,把握中国军事报道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其在国际舆论中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对外传播 社交媒体 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对外军事传播有着独特的内在运行规律和战略意义,较之于其他新闻传播行为,对外军事传播受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外军事传播的话语体系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传播方式、传播理念、话语体系等多个层次分析我国近年来对外军事传播话语体系的嬗变和重构。

    一、广播军事节目对外传播方式的嬗变

    (一)新闻生产方式的变化

    以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迅速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新闻传播模式和传统的话语体系。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线性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融媒体的生命力在于让受众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让内容适用于任何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及时、立体化地满足用户的需求。①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打破以往的新闻采编机制,重构策划、采访、撰写、发布等流程,适应媒体融合的需求。

    (二)对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媒体融合不仅对国内的媒体形态进行了重塑,其席卷全球的影响力也必然导致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国际传播手段、方式及渠道都发生极大地转变。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数量的一半,新媒体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从2016年英国脱欧到美国总统大选的系列报道中可以看出,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开始逐渐超越传统媒体。

    对外传播工作长期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局限,很难有大的作为,短波广播以及调频广播在国外难以达到有效的传播。在融媒体时代,技术手段的进步让传播超越了国界,大大丰富了我国媒体对外报道的渠道。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目前,国际电台境外社交账号粉丝总数达3100 万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重大宣传报道的第一落点。对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而言,新媒体使我们与国际同行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有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三)“微时代”的碎片化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对信息获取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倾向于短小而清晰的信息内容,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微电台等传播形式都采用了短小而直接的传播内容。这种精简迅速的信息,迎合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的趋势,这种需求和趋势对军事广播影响也颇大。国家电台军事广播推进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首先要顺应“微时代”条件下受众的心理特点、视听习惯,创新新闻传播形态,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逐渐被边缘化。②

    在碎片化的报道中,受众更容易对只言片语留下深刻印象,而非具有逻辑关系的长篇文章。这也间接导致了很多网站在转载时以标题哗众取宠,“标题党”形式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有效性。

    二、对外军事传播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

    (一)加强军事软实力传播

    军事实力属于硬实力范畴,但其本身也有软硬之分,像武器装备、军事人员、火力、机动力等属于硬实力;而观念意识、心理素质、军队文化、战斗精神等无形因素则属于软实力。在一些西方公众眼中,近些年来,中国军队的形象与“扩张”“威胁”等符号相连,这其中掺杂着很大的历史、文化误读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原因,而我们自身的宣传不到位也是个重要因素。

    我军的宣传从来都不缺少硬性新闻,也不缺少先进人物的软性题材,但在报道中二者都存在着简单、僵化的问题。首先,广播媒体应从军事话题中挖掘出具有震撼力的新闻点,讲求短、平、快,直接告诉受众最有效的信息和观点。其次,在军事报道中加入人的元素。在日常的报道中我们发现,西方国家的受众特别关注人的故事、人的命运。因此,我们要注意挖掘人的情感因素,通过人物的成长、感悟、心理变化,来阐述所要表达的观点,这既是中国国防政策在基层的体现,也可塑造中国军人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军人保家卫国和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以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树立我军的国际形象。

    (二)从解释性报道到主动引导舆论

    国际传播理论认为,对外传播中主动设置议题对于正确引导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对外军事传播工作,必须时刻关注舆情变化,抢占议题制高点,进行主动策划、主动传播、主动引导。近年来,我军的对外军事传播认识不断深入,力度不断加大,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完善,面向外国媒体的大门也逐步开放。2008年,我军的首个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亮相;2011年,国防部建立例行记者会制度;2013年,我军在七个大单位设立军事新闻发言人,健全、完善解放军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制度在传递我军声音、回应舆论关切、维护国家利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军事传播要发挥效能,所利用的就是人人都有的“先入为主”的心理。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可以在受众头脑中留下第一印象,信息发布越主动、越透明,越能抢占舆论的制高点。英国公关专家里杰斯特(M.Regester. Michael)提出现代危机处理的“三T”原则,即及时告知(Tell it fast)、全面告知(Tell all)、亲自告知(Tell your own tale)。因为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给人们的印象最深,当确立一种认知或者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后,哪怕这种定势是建立于错误的基础之上,要改变这种认知也很困难。因此,在军事行动的舆论信息传播上,主动比被动好,开放比保守好,相对透明比刻意遮掩好,借别人之口说自己的话比自说自话好。军事行動的目标要清晰明确,为之服务的军事舆论宣传的目标同样要清晰明确,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何时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传播者都要心中有数,从而达到掌控话语权、引导舆论的效果。

    (三)遵循国际传播规律

    军事报道的对外传播要在报道中突出针对性,遵循对外传播的规律,否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对外传播的受众群体和一般的大众传播相比,具有散漫性、混杂性、隐匿性、分散性、流动性等特点,③其群体特征更为特殊。做好对外传播,不仅要克服跨国界、跨文化的差异性,还要认识到国外对中国认识的不均等、对媒体使用的不均等、所在国际关系地位的差异等因素。因此,在制定对外军事传播策略的过程中,要了解并适应对外军事传播受众的文化和行为习惯,积极寻找共通性,把传播内容和受众的接收信息习惯相结合,加强对外军事传播的有效性。

    首先,应增强与受众的“对话”。我国传统的传播模式多将受众看作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即以传者为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者本位思想应该向受众本位思想转变。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可以根据自身和所处环境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理解、认识和记忆,受众通过对信息表达意见、观点,可以将信息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信息的传播区域。融媒体的到来为对外军事传播工作的“对话”增加了可能性,境内外的受众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增强与信息发布者之间的互动。

    其次,应加强军事报道的贴近性。传播学的观点认为,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感悟和解释媒体内容,受众也会从各取所需的角度去了解或只理解与自己有关的部分信息。④“共同经验”是加强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对外军事传播必须按照利益相关、兴趣相投的原则,精心选择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形成“文化共鸣”和“经验互通”,增进境外受众对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认识,减少误解。作为有着65种语言与方言的国家级媒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语言传播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对外传播工作中,面对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受众,即便围绕同样的题材,也会选择不同的传播角度和表达方式。

    (四)對外军事传播的泄密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军队透明度的提升,各军兵种都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推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群体。但是,有的报道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详细地描述了人物如何解决装备故障,从而帮助军队取得胜利等信息。这些报道在不经意间可能成为外军分析我军实力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围绕比如航空航母、隐形战机、战略导弹、航天器等先进武器装备的报道层出不穷,尽管报道与相关部门有过沟通,但依然有大量的秘密信息外泄。因此,军事报道要格外地谨慎和小心,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保障我国的军事安全是首要的任务。

    注释

    ①杨溟:《媒体融合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②殷方龙:《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 加快推进军队媒体融合发展》,《军事记者》,2014年第11期。

    ③侯迎忠、郭光华:《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④吕杰、张波、袁浩川:《传播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