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陈璟

    摘 要:我国部分地区档案馆已经尝试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多数档案馆尚未开展此项活动。主要问题在于,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缺失,社会对档案馆存在认知偏差,档案馆开发文化产品动力不足。建议档案馆增加与其他文化部门交流,借鉴有益经验;加强档企合作,挖掘档案深层价值;注重档案文化产品品质,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关键词:档案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开发;档案资源开发

    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可以理解为档案馆以满足公众对文化的渴望和体验为目的,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挖掘和创造,将远离大众生活的档案元素转化为人们认可并愿意了解获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档案文化产品的外延大于档案编研成果,其形式、内涵、服务范围及产品实际效益都是对档案编研成果的拓展。

    1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现状

    搜索我国部分档案馆网页与期刊内容,选取部分代表性地区开发的档案文化产品加以筛选汇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我国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代表地区及其产品示例

    如表1所示,我國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具有以出版编研的图书图集成果为主,开办线上线下主题展览及讲座、制作档案类影视作品、档案与报刊相结合等特点。

    一是以出版档案编研的图书图集为主。图书图集等出版物一直是我国档案馆文化产品开发最传统、最基础、最普遍的形式。馆藏档案现在仍以纸质档案、照片档案为主,档案馆的编研成果主要包括专著、图集、汇编等。例如,据统计,北京市档案馆1982—2014年共出版了编研成果67项,包括以“发掘史料、公布档案、提供利用、推进研究”为宗旨,以公布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地区的重要档案、资料,登载反映北京地区历史面貌的史学研究论文和介绍性文章为基本内容的《北京档案史料》;介绍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到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学生运动有关档案史料的《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等。

    二是开办线上线下主题展览及讲座。档案中包含了民族记忆和历史文化,通过展览文字和图片让参观者直观地了解档案信息,通过举办讲座让大众了解文字图片后的故事,起到文化宣传、社会教育的作用。例如,郑州市档案馆举办的《郑州记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举办的《皇史窚档案展》《清宫秘档珍品展》等。北京市档案馆的《京城讲坛》,经常举办关于北京的不同主题讲座,社会反响良好。

    三是制作档案类影视作品。当今社会,电视、电脑、手机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档案馆制作档案类的影视作品,通过不同媒介传播,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让纸质档案上的文字图片鲜活起来。例如,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首播的《上海记忆·金融的变迁》《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四川省档案馆与成都电视台合作的《解密档案》,内蒙古包头市档案局制作的电视纪实片《绥远曲折和平之路》,云南省档案馆与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联合制作的20集专题电视片《典藏档案》等影视作品,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是档案与报刊相结合。档案馆通过在报纸上开辟专栏,起到宣传档案文化的作用。例如,四川省档案馆与《成都商报》合作,开办《档案时空》专栏,湖北省档案馆与《湖北日报》合作开办《档案解密》专栏等等。

    2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政策法规缺失。作为国家非营利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博物馆和档案馆都是永久性的收藏机构,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国务院发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可以在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的管理之下从事商业经营活动,而档案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对档案的复制利用作出收费规定[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规定了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作为非营利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主要的经费来源是政府拨款,如果上级单位在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单凭档案馆自身去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的难度很大[2]。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加之学界对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主体的争论,都成为阻碍档案馆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的因素。

    2.2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偏差。我国档案馆虽说已从传统的以保存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提供利用服务为主,但对社会公众来说仍然相当神秘。档案馆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开展的教育活动如展览、讲座互动性不强,与公众的联系不够密切。例如,国家各级档案馆网站提供的大多是政务信息,缺乏档案信息展示和检索窗口,这些都会影响到公众利用档案意识的提升。在社会大众的潜意识里,档案馆不是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场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保守色彩……种种原因造成了社会对档案馆产生认知偏差。

    2.3档案馆开发文化产品动力不足。我国档案馆工作者的思想仍较为保守,在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方面大多局限于对于馆藏档案的信息挖掘和编研、讲座展览、影视产品制作等,实体档案衍生品仍处于匮乏状态,已有的档案文化产品受众也大多是业内人士,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如今的档案馆正在从传统档案馆转型为数字档案馆,将来则会升级为智慧档案馆,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档案工作者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对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档案衍生品的开发少有顾及。由于社会大众对档案的关注度不高,档案馆自然会担心社会需求度较低,就算开发出了档案文化产品也会出现滞销的局面。社会大众较低的利用需求、不高的利用热情以及薄弱的档案意识使得档案馆缺乏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的动力。

    3加快我国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建议

    3.1增加与其他文化部门交流,借鉴有益经验。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程度较高,其中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产品种类多样,数量大,贴近社会大众的生活,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获得热烈的社会反响。

    作为同属于文化事业单位的档案馆,应当主动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部门交流,借鉴有益经验,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品牌。可资借鉴的博物馆开发的代表性文化产品,如表2所示。

    表2:代表性博物馆开发的文化产品示例

    3.2档企合作,挖掘档案深层价值。档案馆可以与文化创意公司、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等商业机构,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等文化产业机构合作,开发文化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档案馆可以将档案文化资源与电视媒体相结合,开发电视类档案文化产品。例如,北京电视台《档案》、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了档案文化信息的传播。

    档案馆也可以与第三方签订协议,界定权责,外包部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工作。档案馆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档企合作基地,联合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例如,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与相关丝绸生产企业、科研单位设立“苏州传统丝绸档案传承与恢复基地”,联合开发丝绸档案,生产纱罗宫扇、宫灯等文化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3.3注重档案文化产品品质,打造档案文化精品。要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就要立足馆藏资源,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档案文化产品是对原有档案内容的提炼,肩负着传播档案文化的责任。在开发过程中以馆藏档案为主,力求真实、清晰、精准地再现档案的原貌、魅力、风格,尽可能地把档案所记录的历史和文化的最初形态还原给公众[4]。档案馆在开发文化产品的同时,要把代表馆藏和地域特色的元素与大众需求相融合,力求打造出既包含档案底蕴又对社会有用的档案文化精品。

    参考文献:

    [1]杨帆.“互联网+档案”运用:档案馆在线商店建设研究[J].浙江档案,2016(05):12-15.

    [2]蒋卫荣,赵之咏,董庆凤等.关于档案文化资源商业化的思考——基于苏州数家档案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6(06):70-73.

    [3]赵之咏,张照余,黄青.档案文化资源商业化开发路径探索[J].档案学研究,2017(01):47-50.

    [4]于寒星.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来稿日期: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