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评价任务设计原则

    【摘要】新一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提出,评价方式应注重形成性評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和激励功能。本文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给的评价活动建议的基础上,提出高中英语评价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阅读评价任务;设计原则;实施

    【作者简介】王歆羽(1995-),女,苗族,云南文山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新课标》)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教学目标服务,以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提供即时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课堂评价活动的本质是为改进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信息的形成性评价活动。然而,我国现行的课堂评价大多是与中高考相关的月考、期中考或日统练之类的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却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设计与《2017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课堂评价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二、 设计原则

    1.? 明确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评价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评”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而且还要思考“为什么教”的价值问题。因为如果方向出了问题,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是低效教学,或者是负效教学,甚至是有害教学。

    不同时期的人对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这导致他们的评价标准和收集评价的数据类型也各有不同。以桑代克为代表的“测量与测验时期”,其评价的价值取向是客观、科学和公正。因此,标准就是数字,而评价就是测量技术人员通过设计测量工具,组织测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过程。在以泰勒为代表的“描述时期”,其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标准就是评价者制定的目标。评价就是评价者通过学生实际达到的目标与评价者制定的目标进行比较的过程,这时评价者收集数据的方式仍然是量化的方式。之后进入“价值判断”时期,在这一时期,泰勒的观点也在向前发展,其价值取向从关注科学目标逐渐转移到关注学生需求,进一步扩展到关注多方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上。其评价方式也从终结性评价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转变。在“共同建构”时期,人们将评价看作一个具体化、可操作的过程,评价应有其特定的评价情境以及对应的具体的评价方法。因此,在设计课堂评价任务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评价的价值取向,然后再制订评价标准和为评价学生收集的数据类型。

    2. 扎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的目标归根结底是育人,因此,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具有什么素养的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如果说,核心素养是为新时代希冀的新人形象所勾勒的一幅“蓝图”,那么,各门不同学科聚焦的学科素养则是支撑这幅蓝图得以实现的“构件”。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有其特有的语言属性,在教材的选取上也有其特点。英语学科的教材大多是以语篇形式呈现的,语篇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教师在仔细研读和分析语篇的过程中,要抓住主题,梳理内容,关注文体,分析语言,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意味着,一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围绕“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设计”这一主线来进行设计。例如,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深入探究本课时目标与相似主题课时目标、本单元目标和课标之间的关联。关注局部,着眼整体,帮助学生将知识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有逻辑的学习体系,从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3. 明确每一单元英语学科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教学双向细目表的理论内涵源自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修正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形成了知识种类与认知过程二维表。“知识类型”维度用于规定教学中需要学习的知识,包含有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用于呈现不同知识类型所对应的学生认知发展维度,也就是由记忆——理解——应用的“低阶认知能力”发展到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认知能力”。明确每个单元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也就是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师备课前,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需求,建立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明确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斟酌不同知识内容应该选用的教学方式和测评方式。教师引导有了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及时反馈和调控,同时也使每节课要达到的程度有了可操作性的标准,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控性,使质量的检测具有可操作性。

    然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性,英语学科亦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主要是依托语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篇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深入研读语篇,发掘语篇的主题意义。《2017新课标》推荐教师在深入研读语篇时,可以从语篇内容所承载的“what”“why”“how”三方面入手,开展语篇研读。“what”指“写了什么”;“why”是“为什么写、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how”则是探讨“如何写的”。可以说,语篇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语篇信息、整合语篇内容、内化运用语篇知识、分析评价语篇内涵和迁移创新的过程。在分析英语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安德森的“知识种类与认知过程二维表”,可以形成适合英语教师使用的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以体现英语学科的特色。

    三、 建议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而需要探索的过程,仅仅通过分数,“一锤定音”地去判断一个学生,对学生而言是残酷的,对教师而言是遗憾的。如果教师的评价方式仅仅只是让学生考试,那么就只能区分出能考高分的学生和不能考高分的学生而已,而无法区分出“擅长做这些事”和“善于做哪些事”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存在很大差异的个体,教师应试着在评价任务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深入研读语篇,将主题意义与社会时事热点相结合,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搭建完成评价任务的“支架”,帮助学生在评价任务中明确自己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评价任务所具有的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帮助教师将终结性评价任务与形成性评价任务区分开。在终结性评价任务中,帮助学生对固定知识点查漏补缺;在形成性评价中,引导学生表达观点,梳理逻辑,明辨是非,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贯彻落实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Black, P.& Wiliam, D.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998,5(1):7-74.

    [3]王蔷.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9(5):115-120.

    [4]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4-25.

    [5]王蔷,钱小芳,周敏.英语教学中语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2):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