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杨娜

    摘 要:“双性同体”文学创作理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女性主义理论的先驱,同时也是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9年提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虽然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但是她却并不承认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不愿意受困于性别的牢笼,这一理论对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观念进行了更为精准的解构,对后世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以弗吉尼亚·伍尔夫成长过程中的不幸遭遇为切入点,分析探讨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的成因,仅供参考。

    关键词:双性同体; 男性气质; 女性气质; 双性和谐; 《一间自己的房间》

    中图分类号:I106.4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152-002

    1929年出版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存在中是相互互补、辩证融合的关系,男性崇尚事实、富有想象力、坚持理性和逻辑,女性富有情感和自觉,同时男女双方都存在性格上的缺陷,所以只有在不断的融合中,克服各自的片面偏执以及自满,才能从根本上将两种素质、两种性格完全融合。“双性同体”理论精神经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批判父权制到追求两性的对话和融合的女权主义思想,正好体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思想。

    一、“双性同体”的深层次剖析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双性同体”是指体型构造和生理特征的两性混合,而在心理学上“双性同体”是指同一个既有男性人格特征,又有女性人格特征,根据情况需要做不同的表现[1-2]。弗吉尼亚·伍尔夫所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摒弃了生物学的涵义而大力挖掘了心理学的寓意,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双性同体”展开了积极的分析和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两种力量在支配日常的活动,一种是男性的力量,一种是女性的力量,男性内柔外刚,女性外柔内刚,没有单纯的男性和女性之分,“双性同体”是最理想的人格形象,如果单纯依靠纯粹的男性思维或者女性思维,是不能进行更好的创作的,最理想的创作意境是双性和谐[3-4]。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的提出,是对历史上以男性价值为仲裁者的单一标准的反叛,弗吉尼亚·伍尔夫看到了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也看到了两性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所以基于这种认识,她提出了有辩证精神的两性融合思想,这种思想比当时的女权主义更为深刻,体现的是一种多元化、开放的思维模式,追求两元互补,是一种更为先进、科学的理论,更是一种有深度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二、父权制家庭中的性别角色

    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女性是居家、孝顺、无私,在经济上是不独立的,在道德上高于男性的虔诚的教徒。这种理想意识下的女性界定无情的剥夺了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合法权益,让男女两性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当时多数的妇女接受并且实践了父权制家庭中为其设定的女性气质,妇女努力让自己成为男性心中的“高尚淑女”和“房中天使”,在女性短暂的一生中,要扮演女儿、妻子、母亲等角色,女性是一切,但唯独不是自己,女性没有过多的话语权,更多的是男性的附属品和牺牲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母亲不幸是她们当中的一员,并且是“高尚淑女”和“房中天使”的典型代表。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亚·伍尔夫降生,这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父权制家庭,母亲比父亲几乎年轻15岁,母亲美丽、优雅、温柔、顺从以及无私,对于家庭中每个人的要求她都尽力满足,每个人都可以从她这里获得慰藉,在大多数情况下,她都可以营造一个幸福家园,家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她,但是她的丈夫最需要她,因为她为丈夫而活。丈夫的生活起居需要她来负责,健康和幸福需要她来保障,同时必须分担丈夫在金钱、工作、名誉和家庭管理中的忧虑,在17年的婚姻中,丈夫的需求让她尽管美丽依旧,但是却筋疲力尽,最终在过度内耗中悲惨的死去。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13岁的时候,正处于青春期的初始阶段,恰逢母亲早逝,父亲在整个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父亲易怒、敏感,母亲去世后,将原本的幸福家园变成了恐怖、阴暗的地狱,家中的男性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姐姐们只得苟延残喘,成年后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回忆起那段日子时,所用颜色都是以黑色为基调的,黑色的屋子、黑色的房间以及黑色的墙壁等,这些黑色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弗吉尼亚·伍尔夫失去母亲,内心悲痛无法适从,生活在父亲的易怒、敏感下,有深深的恐惧之心,另一方面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未来的生活显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三、父权制家庭中的性侵犯

    性是女性一生各个阶段自我界定的重要内容,涉及的内容太过广泛和深刻,主要包含女性的生理性别、性倾向、性欲望以及感情等,女性的性反应和女性所处的文化氛围有极大的关系,这一切,都会影响女性的长远自我发展。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朵艰难生长的小花蕾,没有完全绽放就被异父兄长给毁掉了,在人的正常思维认知中,爱或者被爱都应该是迷人的、美丽的,也可以是害羞的、乏味的,但绝不是恶心的,本应是纯洁无瑕的爱,却被乱伦性欲所充斥,难免让人作呕。1895年母亲逝世后不久,27岁的异父兄长就对13岁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开始了长期的挑逗,在家人的眼中,异父兄长和蔼可亲,也很懂事,但是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面前,就变成了怪獸。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海德公园门22号》中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处境:“当他的情欲不断增长,欲望更加猛烈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不幸的小鱼和骚动的鲸鱼关在同一水槽里”,根据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回忆记录可以看出,异父兄长对她的乱伦行为一直持续到父亲去世,此时的维多利亚是“性是禁忌”的时代,追求“高尚淑女”和“房中天使”,在母亲的影响下,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有关性的事情都感到羞耻和害羞,同时受到异父兄长的威胁和恐吓,让弗吉尼亚·伍尔夫形成了一种终身的自卫、消极的心态,对性逐渐变得冷淡。

    从心理角度分析,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单纯依靠生理区别进行解释是不合理科学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心理的范畴,男性对女性所有的活动都是心理的,而不单纯是政治的、经济的[5]。异父兄长在整个家庭中始终享有特权,自身的天性很容易被激发,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母亲去世后,异父兄长的欲望更加的肆无忌惮,在和弗吉尼亚·伍尔夫表达爱意时,异父兄长显得不负责任,但是在对妹妹的抚摸和拥抱中,却逐渐的由亲情转变为强烈的淫欲,在这一过程中,弗吉尼亚·伍尔夫不能判断出应该在哪一点上做出界限,如果运用语言进行拒绝,这必然会引发一场尴尬且痛苦的丑闻,就连一个能够倾诉的亲人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找不到,所以在面临异父兄长长期的乱伦行为时,弗吉尼亚·伍尔夫难以反抗,长期保持沉默,这让她的遭遇更加的令人同情和愤恨,究其弗吉尼亚·伍尔夫长期保持沉默的原因,主要就是她所接受的教育决定的,她所受的教育是要保持一种无知的纯洁,这种教育下她形成了极度害羞的性格,慢慢的成为了“高尚淑女”和“房中天使”的典型代表。异父兄长用他的男性身份和特权玷污了一多圣洁的小花蕾,亵渎了花季少女的人生梦想,在父亲去世后,弗吉尼亚·伍尔夫几近崩溃,初次尝试自杀来解决这一梦魇的时期。

    心理学角度认为,自杀行为是一种疯狂的表现形式,是在极度压抑的状态下所必然采取的一种生存方式、姿态和语言[6]。在年幼时期,弗吉尼亚·伍尔夫长期接受母亲的教育,也期望自己成为如同母亲一般的“高尚淑女”和“房中天使”,母亲早逝,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心灵还未得到完全的愈合,异父兄长却伸出了人性的魔爪,在母亲早逝、父亲暴戾、乱伦兄长、无处倾诉的巨大压力下,所有的狂风暴雨都向弗吉尼亚·伍尔夫袭来,此时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濒近崩溃的边缘,自杀是她所能想到的唯一出路,自杀是她自我表达的女性话语,是获得自由的极端方式,弗吉尼亚·伍尔夫想以生命为代价,摆脱来自父权统治下的种种压迫和不公平[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开拓者,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精神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所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对传统男女二元对立观念的解构,最大程度地彰顯了女性对以男性为中心的单一标准的抗议,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对时代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因为来自家庭中的男性霸权重重地唤醒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内心的女性意识,唤醒了她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双性同体”理论的提出正是她对男女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和社会理想,这对后世女性主义文学的批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题项目: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双性同体创作观,项目编号:HYSQ201904

    参考文献:

    [1]殷缘,张弛.亚历山德拉——伍尔夫“双性同体”视角下的理想人格[J]海外英语,2019(11):201-202

    [2]郑飞,杨悦.田纳西·威廉斯的完整人格诉求——《欲望号街车》中双性同体理想探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2):127-131

    [3]王露.打破时空的束缚,追寻真我——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在《奥兰多》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8(06):109-110.

    [4]曹顺庆,吕雪瑞.比较文学变异剖析——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在中国的变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4):5-12

    [5]郑飞,杨悦.田纳西·威廉斯的完整人格诉求——《欲望号街车》中双性同体理想探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2):127-131

    [6]兰方.迷失·追寻·超越——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一间自己的房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5):164-194.

    [7]徐威.论伍尔夫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之异同——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和《第二性》为例[J]法国研究,2016(02):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