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给古诗文教学添点“语文味”

    黄芳

    

    

    

    “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吟”是指拖长腔、歌唱式地读,“诵”是指抑扬顿挫、有节奏地读。“吟诵”恢复了古诗文原有的声音形式,运用到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一、借助“吟诵谱”,感受音韵之美

    “吟诵谱”是根据古诗词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等吟诵规律而画的。它分为上下两行。上面一行表示高音,下面一行表示低音。每个字后面点的数量表示读音的长短。入声字没有点。有了这些标记,学生吟诵起来自然就有了旋律。

    刚开始学习古诗词时,可由教师负责画吟诵谱。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可以自己试着创作吟诵谱,而且在吟诵的过程中,还可用手比画每个字的声调。以《示儿》为例,吟诵谱如下。

    借助吟诵谱,学生发现“死去”和“万事”读高音,强调死了一切都是空的。“北定、日、家祭、告”等读高音,也有强调之意,可以看出诗人坚信一定有“王师北定”的那一天。另外,這首诗押的是“onɡ”韵,韵字要拖长,体现一种悲壮之感。教师可相机告诉学生,古诗词中不同的韵给人不同的感觉。如《武侯庙》中的“空山草木长”与“不复卧南阳”押的是“anɡ”韵,韵字拖长,给人以开阔之感。《出塞》中“万里长征人未还”与“不教胡马度阴山”押的是“an”韵,韵字拖长,体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将士们的豪情。学生通过吟诵,能真正领悟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感情。

    二、利用“文气谱”,把握情感基调

    文言文的吟诵可以借助“文气谱”。所谓文气谱,即用各种符号标示文本,形成谱子,使语音语调有高低长短之分,以此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教学文言文《司马光》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画文气谱(如下图)。对于波浪线起伏急促的部分,要快读;对于波浪线起伏平缓的部分,要慢读;标示了“!”的字为入声字,要读得短促些。这样一来,文中每个字的诵读要求一目了然。

    根据标记,“群儿戏于庭”吟得慢,表示孩子们在庭院中玩耍得很开心。“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吟得快,其中“足、跌、没”一连三个入声字,表示掉入水瓮中的孩子遇到了危险,其中的紧迫感跃然纸上。最后“儿得活”读得慢,表示孩子得救了,终于舒了一口气。

    可见,学生借助文气谱,自然而然就能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通过一遍一遍吟诵,体会蕴含在文字之中的节奏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运用吟诵规则,促进思维发展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吟诵”,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时,有学生提出质疑:有的书中《石灰吟》的最后两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为什么教材中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近体诗吟诵规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判断一下到底哪个版本才是对的。

    1.出示学习单,合作学习。

    吟一吟:吟诵两个版本的《石灰吟》。

    写一写:写出两个版本《石灰吟》的平仄。

    想一想:哪个版本更符合古人的创作思维?

    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理由。

    2.汇报学习成果。

    师:从诗词格律来判断,这是什么诗?

    生:七言绝句。

    师:近体诗七言的平仄规律是什么?

    生: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联相对(相反),邻联相粘(相同)。

    师:对比两个版本的平仄,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教材中的版本更好。因为“粉身碎骨”调换为“粉骨碎身”后,第二个字位的“骨”与“留”一仄一平就相对了,第四个字位的“身”与“白”也是如此。而且这样还可以跟上联中的对句构成上下相粘的关系,这就完全符合刚才说的格律要求了。

    学生说的同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发现学生判断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古诗文课上,学生不仅嘴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脑也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综上,“吟诵”是古诗文意趣表达的突破口,是学生学习收获的展示台,也是提高学生文化鉴赏能力的金钥匙。吟诵能让课堂更灵动,更充实。

    参考文献:

    [1]徐建顺.普通话吟诵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赵敏俐,徐建顺.中华经典吟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20.

    (浙江省衢州市新华小学?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