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口疮病的防治

    黄成权

    摘要: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山羊养殖业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山羊口疮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易发性、快速传播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山羊养殖业的发展。对山羊口疮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山羊口疮病;病因;症状;病理变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7-0036-02

    山羊口疮病是由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可接触传播,又称羊传染性脓疱病,该病在羊群中发病范围广,传染速度快,危害群体包括幼年羔羊和成年羊[1]。其发病症状是以口唇、鼻、舌、上颚黏膜等部位发生丘疹、脓疱、水泡等,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局部溃烂形成疣状厚痂,阻碍羊的正常进食,甚至导致死亡[2]。该病的发生严重的阻碍了羊养殖业的良性发展,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山羊口疮病的发生和对染病羊进行科学治疗,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对山羊口疮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1 山羊口疮病的发病特点、病原及病理变化

    1.1 发病特点

    山羊口疮病多发生于几个月大的幼龄羔羊身上,带有群发性特点,接触传染。春、秋两季为该病的高发期,该病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羊群一旦感染就很容易大范围扩散,造成全群羊发病的现象,且形成循环的常年发病。如果羊群中携带感染病毒,新生幼羊的感染率极高,可达100%,幼羊感染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成年羊死亡率相对较低。

    1.2 病原

    山羊口疮病病原属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羊口疮病毒,该病毒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隐藏在羊圈周围的病毒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依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羊口疮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喜潮湿环境,当温度达到60 ℃时,该病毒可在半小时内被杀死。将该病毒置于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温度保持在4 ℃时,该病毒的毒力可保持在1年左右。实际生产中通常使用2%的NaOH溶液、10%石灰乳、1%醋酸、20%热草木灰溶液进行消毒[2]。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山羊口疮病毒进行消毒,可在5 min之内将病毒杀死。

    1.3 病理组织学变化

    山羊口疮病病变初始阶段表现为细胞肿胀、变性、充血及水肿等现象,随后变性、充血,渗血现象加重。表皮细胞相互融合形成水泡,真皮内血管附近被多数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随着中性粒细胞向表皮移行并聚集在表皮的水泡内,水泡逐渐转变为脓疮,由此可得出,山羊口疮病变的主要位置在棘细胞层上皮。山羊口疮表皮细胞水泡含有大量的感染细胞及病变炎症细胞,当水泡破裂以后,坏死细胞浆表现出强嗜酸性造成脓疮的形成,同时引发局部感染形成病变。

    2 山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

    山羊口疮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羊以及受过污染的饲料草料,还有平时羊能接触到的各种设施的污染。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 d,染病羊临床表现有三种,分别为唇型口疮、蹄型口疮、外阴型口疮。有的情况十分特殊,会出现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感染,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以前两种为主发症状,幼羊和羊羔死亡率较高,成羊的致死率相对较低。

    2.1 唇型口疮的临床症状

    唇型口疮在发病初期轻型症状表现为山羊精神沉郁,采食状况不良,体温变化不大,上下唇周围或鼻镜上长出散在的小红斑,进而演变为丘疹和小结节,最后形成水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皮,7~15 d痂皮干燥脱落。严重型通常都是患部继续感染产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且相互交融在一起,范围涉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痂垢[3]。该病症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山羊身上,特别是新生幼羊。该重型口疮发生以后常伴随肺部感染并发症,从而引起坏死性肺炎,重症口疮的死亡率可高达90%。

    2.2 蹄型口疮的临床症状

    蹄型口疮多发于蹄叉之间、蹄冠、系部以及在腿部内侧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形成由脓液覆盖的溃疡[4]。如长期发展则可产生化脓性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和关节,病羊跛行或长期卧地,偶尔并发坏血症衰竭而死。

    2.3 外阴型口疮的临床症状

    外阴型口疮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母羊表现为黏性和脓性阴道分泌物过多,阴唇和阴部周围出现肿胀或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的皮肤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表现为阴经或阴鞘肿胀并出现脓疱和溃疡。

    3 山羊口疮病的临床诊断

    在羊群中一旦发生羊口疮病传播的现象,根据羊群发病率及临床症状,特别是患病羊的状态和口角周围的变化,充分考虑病症发生的季节,一般都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等症状的区分,要想确诊羊口疮病还需要采集病羊标本送实验部门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诊断,最终确定是否发病。

    4 处理及防治措施

    4.1 加强养殖区的防范工作,阻断病毒传染

    由于羊口疮病毒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一旦在养殖区传染就很难阻断,病毒会长期存在。所以一定要加强病毒的防范工作。要加强养殖区的管理,尽量避免从发病疫区购买羊羔或饲料等产品。如需从外面购买羊羔或成羊时必须做好严格的检疫和检查工作,同时对引进的羊只进行隔离观察,时间以15~20 d为宜,观察没有症状发生时,再在养殖区内进行安置。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可通过将患病羊只口唇部痂皮取下,剪碎、研制成粉末配合50%甘油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浓度,涂于股内皮肤划痕处或刺种于耳部,增强其抗病能力。由于各地养殖区的病毒情况不尽相同,在预防接种时应采用本地区临床效果较好的疫苗,保证其效力。在养殖的过程中如发现羊有疑似症状应及时进行隔离,对养殖区及时进行专门消毒。此外,还要对饲料等产品进行相关检查,减少病毒传染源进入养殖区的几率。

    4.2 加强养殖区卫生管理及饲养管理,提升抗病能力

    加强养殖区的卫生管理,使养殖区保持清洁干燥,减少滋生病毒、细菌的环境,从硬件设施上杜绝山羊口疮病的发生。夏、秋季是山羊口疮病的高发期,蚊虫、蝇的泛滥也加快了病毒的传播速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蚊虫、蝇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也是防治该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另外,对羊群所需的饲料进行科学搭配,保证食物的营养均衡,增强羊的体质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还要对饲料进行严格检查,避免有其他坚硬物质掺杂对羊造成伤害,引起皮肤的破损发炎。在饲养的过程中要定期适量喂食食盐,以避免羊啃土啃墙的现象发生造成嘴部伤害。

    4.3 科学进行药物处理,增强治疗效果

    对每只进入养殖场饲养的新羊都要进行药物防治处理,注射病毒唑50 mg及100万U的青霉素来进行防治。饲养过程中如果发现患有口疮的病羊,首先要及时进行隔离处理,对其溃疡处使用10%的生理盐水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不断反复清洗,然后在患处涂抹碘甘油或醋酸,同时注射抗菌素或病毒灵等药物,控制病情的恶化。对于感染严重出现脓疱及溃烂的患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钠和病毒唑或甲硝唑注射液,同时口服维生素B2,3 d为一疗程,需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也可辅以中药治疗,可用冰片20 g、硼砂180 g、芒硝15 g研末敷于患处,3~5 d见效。

    5 小结

    山羊口疮病是羊的主要急性传染病,其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对幼羊和羊羔的致死率非常高。同时还可以传染给其他动物甚至人类,山羊口疮病的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健康威胁。为了控制该病的发生、扩散及治疗,采取加强养殖区的防范工作、阻断病毒传染,加强养殖区卫生管理及饲养管理、提升抗病能力,科学进行药物处理、增强治疗效果等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赖玉兰.羊口疮病的防治技术[J].当代畜牧,2015(2):54-55.

    [2] 徐永照.羊口疮病的防治体会[J].中国畜禽种业,2014(7):106.

    [3] 蒋 建.羊口疮临床病理与防治[J].当代畜牧,2014(20):46-47.

    [4] 胡泽毅,罗 琴,王 海,等.山羊口疮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 (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