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放养”理念融入班级活动建设

    

    [摘? ?要]传统的班级活動建设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合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需要直面更复杂的班级活动建设问题,“放养”理念为班级活动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放养意味着“解放”“自主”和“保障”。放养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力促客体转成果;加速释放共同体力量,使合理分工见成效;要建立规则进行约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

    [关键词]放养;班级活动建设;自主;解放;保障

    班级活动建设有利于凝聚班级精神、帮助学生成长。但是班级活动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班主任事务缠身,各种活动应接不暇,严重挤占了教学工作时间;学生能力缺位,“保姆式”管理导致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受限,抑制了学生资质能力的发展[1]。将“放养”理念融入班级活动建设,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一、放养的内涵

    “放养”本是指将一些圈养的动物放到野外,使它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以原来的方式生活。“放养”一词后来被运用到教育领域,其背景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父母在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压抑以后,选择给予孩子一种宽松自由的家庭教养方式,它强调“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2]。

    类似理念的家庭教养方式(Child-rearing style或Parenting pattern)研究可以追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认为儿童需要自由成长[3]。其思想源头是现代教育中的规训和控制,以及把学生潜在地当成流水线上待加工产品的做法,导致人的异化,社会迫切需要一种与现实形成对照的自然的教育[4]。20世纪中叶以后,拉鲁(Lareau. A)发展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研究总结出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模式,其特点在于更民主、尊重孩子的意见、减少惩罚措施,同时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遵守群体规范、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这种不同于强权控制型的模式,取得了更多的成功。以上观点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放养理念。

    由此可见,放养理念不等同于“放羊”或“散漫成长”,不等同于放任不管。相反,它主张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成长的环境,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思想自由,意见被尊重,行为不被支配。在这背后,是教育指导者更细心的引导和更耐心的栽培。把家庭教养方式对放养的诠释延伸至班级活动建设,便有了以下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放养象征解放。放养就是把学生置入动态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师生、生生间的探讨交流是学生活动开展的常态;每个生命个体都彼此尊重,彼此关怀。在这样的互动中,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生命潜能得到激发。

    二是放养追求自主。按照字面意思,“放”指“解脱约束,得到自由”,“养”指“抚育,供给生活品”。“放养”的目的是让学生练就在这个世界独立生存的本领,让学生拥有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优秀品质。

    三是放养需要保障。放养不等于放纵,而应该有边界、有规矩,通过给学生确立明确的管理指标,教会学生把握分寸感和边界感,培养敬畏之心;放养也不等于放任,对学生不能任之由之,而是要提供各种保障来落实学生高质量地成长。

    二、放养理念融入班级活动建设

    解决班级活动建设中的问题可以借助活动理论框架。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由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分工六要素组成的系统[5]。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借助多种工具,实现客体向结果的转化,如举办文艺汇演等,一起合力完成任务的群体被称之为共同体。共同体里包括不同的职务以及不同的任务分配,规则则是指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而约定的规范及标准[6]。基于活动理论视角,优化班级活动建设的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1.用放养发挥主体能动性,力促客体转成果

    “学会做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四大支柱”之一。为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发掘自身潜力、促进自我成长的自主体验殿堂,在班级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有“放”的理念,把学生看作自主的、有足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让每位学生发挥能动性。

    (1)活动目标,自主设定

    放养理念下的活动目标由学生制定。学生将“老师的要求”与“自己对能力的判断”交互调适进而生成符合实际的活动目标。例如,广东省东莞市东城中学从2018年始,经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与德国黑森州部分学校互相交流,每年会有一批德国师生到东城中学参观走访。交流过程中,共有十几个班级被选中为活动班级,每个班级通常有三名德国学生。被告知活动背景以后,学生确立活动的目标:“弘扬中国文化”并“不卑不亢地接待外国朋友”。活动目标自定,促使活动由教师主导走向学生自发尝试最终通达自觉发展,其教育效果比教师说教更有力量。

    (2)活动内容,自主取舍

    学生作为活动实践的主体,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参与活动内容的选取。一是内容繁多时“有舍才有得”。起初学生设计的接待课环节过多,后通过确立取舍标准,包括符合主题、整体协同、关照时空(时长与空间场地),最终选取了“中国美食分享”“中国武术表演”和“中国古风曲目合唱”等可凸显中国特色的环节。二是内容杂乱时“有破才有立”。如在“中国美食分享”环节,每个小组设想的特色美食带有随意性,随后组织者提出了修改方案“要么选取各省的特色美食,要么选取东莞市各镇区的特色美食”,提高了活动的规划性。

    (3)活动方式,自主选择

    教师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自主确定活动方式。比如在“中国美食分享”环节,学生采用了“体验”和“竞赛”的活动方式进行。全班学生(包括德国学生)每人有三颗小星星,需要在品尝各小组美食后进行投票。各小组成员在现场的解说都尽量从品尝者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培养了学生“用户至上”的思维。

    (4)活动评估,自主决定

    当学生被给予自我评估的机会时,他们会更自信地呈现有关自己进步的更为精准的信息[7]。因此,学生不仅是评估的对象,也应该是评估的主人[8]。例如有学生这样反思:“当中德双方校领导巡视到我们班级的时候,我们能主动分享美食,但是却没能给他们解说中国美食之特色;在给双方校长品尝糖糍粑粑的时候,不应该只用牙签串着,而应该用一次性杯子盛好端过去,不然嘉宾可能会感觉不雅。”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的自我评估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对这次活动的反馈会变成下个活动的经验,让评估反思环节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正如厄尔所说: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评估者,就能更好地支持终身学习[9]。

    2.放养加速释放共同体力量,合理分工见成效

    放养目的之一是解放教师,在教师通达“无为而治”的高级境界之前,仍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解放这一目标需要共同体的支持,通过成员之间言语互动和情感互动,可以使共同体功能发挥最大值。

    (1)言语解放,群策群力

    言语解放的主体至少有三个。一是学生。要让学生在对话中各抒己见,多声对话,通过沟通达成理解,建构多元化活动知识。二是共同体中其他成员。比如“班级布置小团队”中,其中一位学生就把自己的家长邀请进来,给会场布置带来了新的设想和资源,这种做法也加强了家校合作。三是共同体外成员。如学生还向成功布置了运动会大本营的团队请教经验;与同样有接待任务的其他班级交流想法,扩展思路。教师的工作就是指引学生构建、扩建共同体,寻找其他共同体,实现思想多元融合。

    (2)情感解放,互促互助

    情感的交互依托于真实活动。通过完成各项任务,共同体成员的联系加强,促进了彼此情感良性互动。一是情感参与。在本例中,共同体成员一起体验喜怒哀乐,情感的参与让他们更珍惜活动成果。教师引导共同体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增强团队凝聚力。二是情感共鸣。本例中一位学生总结道“活动中我负责中国武术表演,虽然只有三位同学,但每次排练都不能准时开始。以前我参加活动也不紧不慢,以后我会准时到场。”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共同体成员在共同体中横向的任务分配和纵向的职务安排来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产生共鸣,培养同理心。

    3.放养需要建立规则以约束,运用工具助成功

    放养是为了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环境下自然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它需要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保障。共同体给予的是“人的因素”的帮助,规则和工具给予的则是“术的因素”[10]的支持。

    (1)合理设界,安全保障

    落实放养需要规则来保障。一是制定机制。规则由共同体成员共同制定,而不是由教师制定,学生越是感受到“自主”,对规则接受度越高。二是执行机制。可以通过“增加选项”和“改变情境”等技巧引导成员乐于接受规则[11]。比如学生要排练中国古风歌曲《青花瓷》的中英文版。由于英文版有难度,部分学生不想排练了。组织者这样调整:“大家可以只节选一小段来演唱,或者是中英文分不同同学演唱,大家选。”以此让学生们主动改变。三是惩罚机制。惩罚机制做到两注意:一要注意“因果相关”。例如“如果不认真排练,就延长排练时间,减少排练以后自由活动时间”是“相关”规定,“如果不认真排练,就告诉班主任扣德育分”是“不相关”规定;二要注意“惩罚合理”,过于严苛的惩罚措施不仅无法落实,还会让学生出现抵抗心理。

    (2)辅以工具,能力保障

    学生完成活动离不开“工具”的使用。教师要由活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转变为中介工具的提供者[12]。“当中介工具被内化时,它会影响人的智力发展”[13]。一是提供心理工具。本例中,教师提供了关于活动策划的“个人经验”;帮助学生思考举办此類型活动需要考虑的维度;并形成活动策划步骤“概念图”。二是提供物质工具,共同体成员分享了多媒体等先进工具,如利用Au软件为歌曲《青花瓷》制作消音版伴奏音乐。新工具的使用对学生思维和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三、放养的策略与建议

    一是始终把握育人内核。所谓放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养”,“放”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充分地成长,即育人。在班级活动建设中,要始终把握住培养内核与育人精髓,才能全面践行新时代教育使命。

    二是始终把握关键少数。班级需要培养领军人物,并通过他们来引领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关键少数并不是固定群体,每位学生都可能是某个方面的关键少数,激发每个人的潜在可能,才符合教育的意义。

    三是始终把握类的思想。类的思想是指把具有相同属性和相同操作的对象归为一类,通过归类培养总结能力。每次活动中,学生积攒的经验都以文字的形式把记录,提取共性并深化之,实现“知识创造”,这样不仅使内容可传承,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四、结语

    以上采用“班级活动建设”而非“班级活动管理”的表述方式,其内涵与放养理念相吻合。两者都是要抛弃“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14],“特别是抛弃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否定与压抑”[15]。放养理念融入班级活动建设,正是希望班级具有内在教育力量的一面被关注,而且通过对应的创造性教育实践得到开发[16]。通过放养,学生成为班级活动主体,进而才能更自觉、更主动地成为自主生命的发展主体。这才是放养理念最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甄亚萌.以人为本,完善班级管理[J].教育管理研究,2016(S2):3-4,12.

    [2]范晓军.放养,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1-3.

    [3]刘程,廖桂村.家庭教养方式到阶层分化及其后果:国外研究进展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11):92-104.

    [4]孔令新.论卢梭的自然教育与现代规训式教育的隐秘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9):7-10.

    [5]毛刚,刘清堂,吴林静.基于活动理论的小组协作学习分析模型与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3):93-103.

    [6]吕巾娇,刘美凤,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8-14.

    [7]毕鹏晖.形成性自我评估融入移动听力学习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2):82-87.

    [8]Andrade L H,Cized J G. Handbook of Formative Assessment[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90-102.

    [9]Earl, L M. Assessment as Learning: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2nd ed.)[M].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2013:112.

    [10]王兴宇.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4):118-124.

    [11]龙宝新.助推式课堂:课堂管理方式变革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18):37-44.

    [12]刘霞.活动理论视角下课堂学习活动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62-54.

    [13]Jonassen,D H,Rohrer-Murphy L. 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9,47(1):61-79.

    [14]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J].教育研究,2000(6):54-59.

    [15]李伟胜.让班级敞现生命活力——我国当代中小学班级建设的专业使命[J].教育科学研究,2016,(12):38-43.

    [16]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94-295.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作者简介:甘靖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179811382@qq.com(广东广州,510631)

    基金项目:广东省青年文化人才创新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案例创编和文化宣传”(项目编号:粤财科教〔2019〕154号)、广东省高校省级重大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开发原理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6WZDXM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