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谢繁卉

    

    摘 ?要: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切身地体验和动手做的行动,使得身体充当着调动体力、智力,协调感观、触觉以达到全身心投入的境地功用,形成“知识是行动的结果,身体是行动的主体”的定向循环,以“具身认知”学习方式对育人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以东方绿舟的学农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研究案例,以课程设计思路、学生课后调查问卷反馈为分析对象,试图分析出具身认知与劳动教育、劳动育人与学农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具身认知;东方绿舟;学农实践活动课程

    一、劳动教育: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功能,表明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培育均具有功用。2019年,“五育并举培养人”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也使劳动育人成为加速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每一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育人中的特定功能作用。在教育教學实践中,笔者发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可以实现融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诸多方面,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二、具身认知:窥探劳动教育的新视角

    具身认知也被称为“具体化”认知、“身体”认知,是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领域中的新兴论题。有学者认为,认知起源于复杂的环境中,也在复杂的环境中发展,认知是一个涉及脑、身体和环境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事件。随着近几年心理学、认知科学研究的进展,身体被认为是认知的主体因素,身体的动作、知觉和经验对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具身认知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核心思想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所指向的劳动,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运用体力、智力、知识和工具等进行的服务与创造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需要学生“投身真实的劳动世界、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身体力行地在劳动中自主创新,提高劳动技能,并在反思和总结中更上一层楼,这是实践性、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认知过程,是具身认知的学习方式。总言之,具身认知成为窥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视角。

    三、学农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的载体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化实施劳动教育,做到目标明确,内容科学,实施到位,评价有力,更能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换言之,劳动教育需要形成具象的活动课程,才能更好地落实并发挥作用。此外,劳动教育的范围极为广泛,不能泛泛地开展,而是应该划分专门的领域或类别,例如学农实践是劳动教育中的重要领域,那么可以形成学农实践活动课程,使劳动教育遵循一定的载体、途径和方式加以实施。

    在进行学农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时,要厘清课程设计的脉络,理出课程线索,教学内容要以实践性为导向,教育目标要融汇在活动中,以此做到教育目标的层层递进和最大化实现。

    (一)东方绿舟的学农实践活动课程

    东方绿舟是一家集国防教育、公共安全、国际修学、拓展培训、环保科普于一体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开营多年,结合硬件与软件上的优势,东方绿舟形成了一套通用的、套餐式的学农实践活动课程。每次接待学校的集体活动,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需求,学农实践活动课程会进行重新“搭配”与设计,力争通过统筹规划、综合性设置,做到“一校一课程方案”。

    不久前,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的学生到东方绿舟参加了学农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尽相同,通用版的学农实践活动课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重构,内容涵盖“田园劳作、生活管理、学习探究和文化展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拥有系列内容,共由十四个模块组成。如表1所示,在田园劳作单元里,包括农耕翻地、湿地养护、果树、花卉种植、蔬果采摘、水稻收割等模块;在生活管理单元内,包括内务整理和学做农家饭;在学习探究单元里,包括现代农业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探究、《大国根基》纪录片赏析、张马村美丽乡村农业调查和田园定向;在文化展示单元里,包括农闲文体活动(学唱田山歌)、农闲文体活动(庆丰收主题活动)和农村文体生活(文艺联欢晚会)。

    (二)评价反馈: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为了评价此次学农实践活动课程的效果,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所有参与该课程的学生,共发出问卷410份,收回336份,问卷回收率82%。分析工具采用SPSS软件,主要进行频率和交叉分析,结果如下:

    1.课程满意度高

    对该课程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的学生占到95.9%,对课程内容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的学生占到95.6%,对教学方式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的学生占到95.5%。满意度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本次学农实践活动课程持认可和欢迎的态度。

    2.学生收获大

    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劳动,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劳动技能,在互动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些都是学生的收获。通过此次学农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普遍感到开心、有收获。

    同时,在学农实践活动课程后,超过7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农家生活、劳动技术的获得”方面有了提高,6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农业知识的掌握”方面有了提高,59.5%的学生认为自己提高了“对新农村的认识”,还有8.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得到了提高。

    3.对劳动强度的感受不同

    此次学农实践活动课程为期4天,学生住在东方绿舟的地球村,上课地点基本是在东方绿舟园区。4天内,每天都有田园劳作课程。并且,学生每天都是徒步抵达活动区域,再步行返回宿舍。

    针对劳动强度的问题,46.1%的学生认为劳动强度有点大,18.5%的学生认为劳动强度大,9.2%的学生认为劳动强度非常大。根据百分比和教师日常对学生的观察,此次学农实践活动课程,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劳动强度有一定负荷。

    然而,针对此次学农实践活动课程,认为劳动强度不大的学生占比是21.4%,认为没有任何强度的百分比是4.8%。为研究劳动强度的影响因素,设置“性别、独生子女、是否为上海生源、是否干过家务”等作为分类标准,了解不同学生群体对“劳动强度”感受的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劳动强度的反馈不同,认为“没有任何强度、强度不大”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认为“强度有点大、强度大”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认为“强度非常大”的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差不多,认为“劳动强度大”的女生居多,男生少。

    将学生按照“是否为独生子女”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学生对“劳动强度”也有不同的感受。非独生子女认为“没有任何强度、强度不大”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认为“强度有点大、强度大、强度非常大”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劳动强度上,学生普遍认为此次学农实践活动课程强度较大。其中,女生认为强度较大占比高于男生,独生子女认为强度较大占比高于非独生子女。

    四、结论与讨论:具身认知是分析劳动教育的实践视角

    安德森指出,具身认知需要结合社会文化情境性维度,不能仅仅通过认知主体自身来认识认知活动,而要考虑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那么,具身认知意味着思维和知识是从身体与物理世界的动态交互中生成的,并在与环境不断地互动中将思维和知识进行调适。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设置不同的情景性维度,让学生的身体频繁地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作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的发展。

    此次学农实践活动课程,印证了以上观点。

    首先,在所有的课程单元里,喜欢“田园劳作”的学生占比最高。田园劳作的课程,正是需要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知课程,用身体去体验课程、完成任务,在这不断的“环境接触”中,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喜欢上了田园劳作。

    其次,从具体的内容再来印证,在十四个模块中,学生认为“学做农家饭”最有意义,占比高达84.2%,其次占比高的是水稻收割课程。那么,为什么“学做农家饭”和“水稻收割”课程这么有意义呢?这要同时探讨学者关于具身认知的提问:为什么要强调学习的切身体验?为什么动手“做”会学的更好?身体在学习过程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笔者该创设怎样的条件?这些问题,是笔者在进行情景性指向教育时应该思考的问题和考虑的方面,也是劳动教育的灵魂所在。

    最后,很多学生表示之前对农业是不了解的。访谈中,笔者也发现有的同学甚至都没见过水稻,也没见过做大锅饭的锅和灶。

    简言之,在学农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通过切身地体验和动手做的行动,使得身体充当着调动体力、智力,协调感观、触觉以达到全身心投入的境地功用,形成“知识是行动的结果,身体是行动的主体”的定向循环,以“具身化”的认知体验对学习产生重要作用,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05.

    [2]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時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

    [3]王莹菊.课程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范式”[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八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19:36.

    [4]Michael L.Anderson. Embodied Cognition: A field guide[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149(1).

    [5]刘仪辉.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