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苗蕊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法,近年来受到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被许多一线教师广泛运用到阅读教学中。但是纵观教学实际,文本细读并未有效的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本文将针对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出相应策略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细读 教学策略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而文本细读是促成有效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本文将针对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出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现状

    其一是阅读教学形式化。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打破了“填鸭式教学”的局限性,“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但是随着这种教学形式的应用,有些课堂只关注表面的“热闹”,教学形式变成教师满堂提问和学生点到即止的讨论,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为了把握课堂节奏,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文本进行探讨、深思,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是空洞的、局限于表层的理解,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导致语文课堂渐渐失去了“语文味”。

    其二是教师自身解读能力不够。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解读文本、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1]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具备扎实的文本细读能力,能够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思维碰撞,而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对文本的主题内容缺乏深刻思考,在分析文本时抓住一些无关紧要的词语便轻下结论,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还有些教师对文本结构安排、艺术手法的分析不到位,只能给学生列出一些如“构思巧妙”、“描写生动”等修饰词语,至于如何巧妙与生动,并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体会。这种浅尝辄止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有效的解读文本,更加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

    二.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感悟文本语言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的文字较浅显,思想情感容易把握,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进行阅读。如果教师能够仔细挖掘文本,就会发现在文章中存在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不是给学生笼统地讲故事,而是要经过反复的细读挖掘文本中的关键字词,作为课堂的切入点。比如教师对朱自清的《背影》教学时,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文中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从“探”“攀”“缩”“倾”这几个动词感受父亲行动的艰难,带领学生想象一位年迈、肥胖而蹣跚的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情状,并且父亲的穿着在当时可以说是男士的正装,这也更加显示出攀爬月台时的尴尬与狼狈,但是父亲完全没有在意,为了买橘子拼尽自己的全力,这恰恰体现出一种父爱的深沉。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作者用普通的动词刻画出来的“背影”所表现出的父爱深情。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引导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入手,通过细读来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

    (二)把握文本语境

    在阅读教学中,感悟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还不能准确把握文本,同时还要结合文本内容的语境来理解。语境包括语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其中对“社会文化语境”的关注在文本细读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往往要借助对社会文化语境的分析。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文本中作者所生活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例如在对杨绛的《老王》教学中,由于文本所涉及的特殊社会环境与如今初中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学生对文本中描写“文革”时期的许多社会现象很难理解。学生可能无法领悟作者所说的“幸运者”与“不幸者”的内含是什么,难以想象老王与作者一家别无选择的活命状态,也更加无法领悟作者所具有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所以教师在分析文本前对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就变得尤为必要。同时,教师对社会背景的点拨也会令平铺直叙的文本内容变得更加丰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创建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引导学生联系文本的语境对内容进行分析,探究文本的深刻意义,从而避免对文本的肢解、断章取义等现象的发生。

    (三)品味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对文章的主题的揭示有很多是以人物形象的描绘为线索的,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细品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才能够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父爱时,可以从父亲形象的角度进行细读。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从中分析父亲衣着的特点来把握人物形象。“黑色”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凝重的,而“棉袍”也能够说明衣服的质地很差,从这一细节中引导学生品味在家中遭遇变故、祖母去世的环境下,父亲即便是心情悲痛、穷困潦倒,却依然没有忘记像往常一样关爱儿子。通过师生对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细细品味,可以更好的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文本细读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细读,学生才能够同作者的心理达到共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合理的运用细读策略,来感悟文本中关键性的语言,在文本中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着手点,把握文本内容所隐含的语境,品味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孟轲.文本细读:切入言语的心灵世界[J].中学语文教学,2006,34-35.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