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对其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妨碍儿童身心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幼儿自身的生理特征、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方面的影响。因此,针对幼儿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幼儿教师和家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关于幼儿问题行为合理可行的引导方式,加强家园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重视程度的层级也逐渐下移,随着《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的颁布和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使大众对于学前教育越来越关注。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当今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导致幼儿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因此,分析幼儿问题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引导家长和教师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

    问题行为也称为行为问题、偏差行为或者异常行为。幼儿问题行为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咱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礙和社会造应不良的先兆[1]。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1)在心理学中,问题行为泛指郡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行为,一般包括那些使他人不可理解的行为及那些反社会的、破坏性的,分裂性的或明显顺应不良的行为。(2)指不符合社会规范井引发某种社会控制的行为。(3)指所有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4)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5)问题行为是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6)问题行为是指给家庭、学校带来麻烦,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品德不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不正确行为。(7)在精神病学或病理学领域,问题行为被认为是"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或由焦忠抑郁、孤僻退缩等引起的的轻度心理创伤”[2]。(8)从行为的程度和时间出发对其进行界定,儿童行为问题是一种异常行为,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了相应年龄阶段所允许的正常范围。在对学前儿童一日常规的长期观察中,本文将儿童的问题行为界定为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异于正常幼儿行为的举动和情绪反应。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引起幼儿问题行为的内部因素

    1.幼儿方面

    (1)身体发育状况:如果新生儿缺氧、中毒、营养不良或者幼儿的发育迟缓甚至关键器官受过外伤,该幼儿群体常常伴随着问题行为的出现。如有些幼儿出现听视觉迟缓或者表达、身体思维反应等方面的障碍。

    (2)幼儿气质类型:幼儿在出生后就已经具有了不同的气质特点,主要分为难养型、易养型、缓慢型、混合型四种,其中具有缓慢型和难养型气质特点的幼儿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尤其是难养型幼儿。

    (3)幼儿心理特点:部分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意志不坚定,过度依赖家庭成员等,在适应新环境时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有的幼儿会采取哭闹,攻击他人、等行为吸引他人的注意。

    (二)引起幼儿问题行为的外部因素

    1.家庭方面

    (1)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由父母陪伴,因此父母在平常生活中的言语行为习惯对于幼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不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打骂人等行为都会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有的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依百顺,生活中过度关爱甚至溺爱孩子将会导致幼儿自私,任性,易冲动等情绪或行为的出现;同时,有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又过度专制,对孩子的行为干预过多,采取强硬的方式让孩子听命于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幼儿产生过度依赖、顺从、说谎等问题行为。

    (2)家庭氛园

    不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容易使儿童产生过度的焦虑和矛盾,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期生活,幼儿自身有没有选择的权利,容易导致幼儿冷漠、自卑、孤僻甚至于攻击性问题行为的出现。

    (3)家庭结构类型

    相较于正常家庭结构(父母以及祖父母等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中幼儿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其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极易冲动、自卑感强、说谎、孤僻冷漠、逆反心理行为等。

    (4)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期望

    当今社会竞争极具激烈,许多家长们又坚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导致各种幼儿的兴趣班、培训班如火如荼的开展,这也与父母对孩子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期望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导致孩子产生厌学,逆反等问题行为。

    2.社会方面

    (1)幼儿园

    环境被称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因而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极其重要,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方法和个性特征、融洽的师幼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否。如不当的环创设计会使得幼儿内心恐慌、焦躁不安;不和谐的师幼关系也可能会造成幼儿退缩性问题行为的发生。

    (2)同伴关系

    游戏作为幼儿学习最主要的方式,在幼儿园一日常规中不当的同伴交流方式也会造成幼儿沟通障碍或孤独、不合群行为的发生。

    (3)大众媒介

    幼儿生活中各种媒体的存在,幼儿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当的言语行为都会导致幼儿的模仿,从而养成不好的习惯,产生言语低沉,行为退缩等问题行为。

    除了上述原因外,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内的亲子互动、隔代抚养等也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结合案例提出策略

    案例1.

    大班区域活动(益智区)中,四名幼儿在两两玩着象棋和跳棋,一名幼儿在摆弄桌上的半圆形材料,一名穿蓝色衣服的幼儿将塑料盒子倒放之后靠着墙环顾四周,顿了顿,伴随着喊叫声他跺着脚用手抓墙上的贴纸,接着将两个装其他材料的盒子用力的扔在桌子上,引起了玩象棋幼儿的注意,然后他看着区域外,(有两名男孩进入该区域,一名搬着凳子出去又回来,另一名在看玩象棋的幼儿)又拿了一个塑料盒子使劲的扔在桌子上的另外一个盒子里,又走向该区域的另外一个方向再次拿起一个装满材料的盒子用力的扔在桌子上,并看了看之前在玩跳棋的小朋友(这时一共有三名女幼儿在往透明袋子里面装小物件),他又拿了一个盒子扔在之前的盒子上面,瞥了一眼盯着他的男孩,该幼儿拍着手说:扔得好,并发出大笑的声音。当穿蓝色衣服的幼儿再次把另外一个盒子摞在之前的盒子上面的时候,右边的三名幼儿看了看桌子上高高的盒子,这时传来老师的声音。xxx,你快一点。其他幼儿开始收拾材料,他又拿了一个盒子放在之前的三个盒子上面,并拍了拍盖子,老师又说“同学们,区域活动已经结束了。”他又拿另外一个盒子去了......

    存在问题:在区域活动中穿蓝色衣服的幼儿明显表现出和其他幼儿不同的行为特征,他大喊大叫,故意乱扔东西,并且引起了其他幼儿的注意,但并没有停下来。

    (一)策略建议

    幼儿存在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其矫正策略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

    1.在幼儿方面,正确认知幼儿特质

    幼儿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幼儿自身的气质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交往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幼儿的问题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幼儿的问题行为是幼儿个体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存在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的障碍性行为只占很少一部分。这种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会因其接受教育和生活环境的熏陶而逐渐减弱。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同时教师应该学习更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有一个专业的认识,了解其心理层次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2.在幼儿园方面,合理进行引导

    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交往困难、爱撒谎、不遵守规则、攻击同伴等。针对这些现象,幼儿教师应适合采取“惩罚教育”的方法,这是一种建立在一定感情基础之上的有科学方法作为指导有效的教育手段。因此老师在面对幼儿的多动、攻击性行为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采取活动惩罚的方式,如取消幼儿的活动权利,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参加游戏,是由于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导致的,恢复活动资格的权利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增强幼儿减弱问题行为的内在动力,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识别能力,以减少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

    3.在家庭方面,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向驱动,要两者同步调、同方向共努力。首先,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榜样意识。让家长知道自身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做到以身作则,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行为参照标准。其次,优化家园合作方式。双方要共同开发一些便利高效的合作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参与,以便更好的了解问题,进行矫正。要做到及时沟通,这样更能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更便于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

    儿童问题行为在全社会普遍存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儿童问题行为导致儿童学业失败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及成年的精神障碍,不仅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要切實解决儿童的早期问题行为,必须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莲.教师对行为偏异幼儿的指导策略[J].文教资料,2010,164-166.

    [2]吕琴,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1):130-132.

    (作者介绍:苗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2017级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