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高中语文写作路津

    梁秀娟 张玉萍

    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是熟能生巧。对高中生来说,善于积累,多读多写,方能写成有血有肉的好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运用课本教材提供的典型事例,没有充分的挖掘文本素材,更不善于总结归纳,进行一定量的素材积累而造成的。对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学生写作的。

    一、从所学教材中挖掘作文素材

    所谓文本素材就是从必修至选修教材中,将典型名人事例,名人名言等积累下来的作文写作素材。这些素材既典型又实用。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用好文本素材,授课之前老师心中应做到心中有数。譬如我在教《祭十二郎文》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叔侄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其中有一处感人至深的“三会三别”,作者韩愈哭诉侄儿生前没有与之好好相处,互相照应,感到愧疚和遗憾。这种手足之情,感人至深,动人心扉。

    学完文本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父亲》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等作文交上来,一篇篇至深至情至真的佳作,一一呈现。诠释了父爱如山,生动地讴歌了父子父女之间的真挚情怀。其中罗欣然的一篇《爱您—我的父亲》,把父女之间不理解到能理解,由隔膜到融洽,深深认识到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写得栩栩如生,文从字顺。

    不难发现,在学生平时的习作中,若学生对文本知识能够迁移、化用,做到言之有物,胸有成竹,不可能陷入提笔短板、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然而,平时在写作中,我们发现大多学生拿着习作材料,琢磨十几分钟,还迟迟下不了笔,有的学生刚开了头,就刹了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学生缺乏对文本写作素材的挖掘和积累,将阅读文本与写作训练相脱节,亦是不会写作的另一个原因。为此,多年来我在平时的授课中尝试着将阅读文本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教学一篇文章就让学生进行尝试写作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养之有素,学生写作必然有所提高。

    二、将阅读文本素材与当前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的是写文章要为现实服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歌颂了青年刘和珍为了反抗段执政府,在天安门前请愿,不惧流血牺牲,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这些热血青年拥有担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事例,结合勇赴火海的消防战士,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时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精神。这样,将文本素材与新时代热点紧密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有一定量的积累,写作火候已成熟,考场上才能一触即发。平时多让学生以素材积累的眼光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整合归纳零星素材,把文本素材统一在几个立意下,形成横向轴,再按年代、国别、题材类别等归纳总结,形成纵向轴,化零碎为一体,打破文本素材界限,将书本知识生成自己的言语,形成写作素材知识链,再进行归类。如生活中的审美趣味、家国情怀、学会担当和责任感意识等话题。这样归类既有条不紊,又有一定高度。这样,更有助于盘活素材,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三、培养学生养成善于积累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无论是必修抑或是选修或经典文化等,文本素材品類繁盛,丰富多彩,古今中外,俯拾即是。只要你善于积累总结归纳,就能信手拈来,并能灵活运用;只要你能做到熟练掌握文本素材,做到胸有成竹,钻得深刻,熟能生巧。无论遇到哪种场合的写作,都能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平时注意从学生阅读文本入手,就地取材。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方能抵达学生读写妙境的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