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选择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深度思维

    王志红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很多学生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课堂无法实现全员参与。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在数学课堂中使用“选择器”,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个性和想法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和思维深度发展。

    “选择器”是一个通过网络与教师电脑直接关联的小工具,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将几个不同答案的选项提供给学生,由学生按动选择器上面相应答案的选项进行作答,既促使了学生的参与,也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的答题情况也会被实时传送到教师电脑上,为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提供了可能。

    一、全员参与,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意义

    1.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往往导致“一言堂”或“一对一”课堂的产生,从而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选择器的应用可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可以没有约束地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知识的传播,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2.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维深度都有所不同。通过选择器,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二、利用选择器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方法

    1.在选择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1)在操作中进行选择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合理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这一特点,借助选择器,帮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思考。例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时,教师根据教材情境列出算式35+32,并请学生做下面的选择——哪种摆小棒的方法更合理?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小棒发现,还是成捆与成捆的放在一起,单根与单根的放在一起结果更清楚。于是学生用选择器选出了“方法一”的小棒摆放方法,这也为他们理解数位相同打下了基础。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急于把最合适的摆小棒方法直接告诉学生,也没有点名个别学生起身回答,而是要求人人参与操作、人人进行思考,最后学生精确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空间。

    (2)在探究中进行选择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全员参与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将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深度思考的习惯,为以后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连加”教学时,有关竖式书写的格式,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更好,还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提出设问后进行理解研究更好?显然,后者是更好的方法。学生读题后,列出了算式28+34+22。因为有一年级连加的知识基础以及本学期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学习,学生很快书写出了下面两种竖式:

    有的学生在书写后发现,还可以将上面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于是就出现了右边的竖式。教师则请学生就是否可以这样写进行选择。

    学生经过与前面两个竖式的对比发现,这一书写方法不仅可行,还更加简便。教师于是进一步设问:还可以怎样简便?经过小组讨论、动笔书写,还发现更简便的凑十计算:

    2.在选择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数学较之其他课程,内容略显枯燥,并且问题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被固化。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选择的内容,把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有“跳一跳够得到”的机会,从而在选择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张开口的大小有关”,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选择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出示下面的选择题:

    (? )号角大?? ? ?①1号角大? ②2号角大

    同时,教师拿出课前发的与上面图形一样的角,请学生思考研究:到底几号角大?为什么?学生在使用多种方法探究后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张开口的大小有关,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通过使用选择器,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渐渐喜欢上数学。

    三、利用選择器的注意事项

    选择器的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但如果使用的随意性太强,或者没有注意到使用的一些注意事项,容易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1.不能流于形式

    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借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其积极思考、深度思维。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流于形式、为使用而使用。例如在“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可以直接出示人民币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里找到相关信息,确认面值的大小,从而培养数感。而此时若为了使用现代化技术,刻意将人民币图片做成选择题,让学生选择面值,只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意义。

    2.不能频繁使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科技水平而频繁使用选择器,这样既耽误教学时间,还可能导致学生对这一技术的脱敏性,从而降低兴趣。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可以展示动画,先出示原有的5只小鸡,接着动画出示又来的2只小鸡,最后动画移除了离开的3只小鸡。根据图意,学生选择正确列出的算式,在观察、思考、操作中培养数感。而个别课堂,把三个不同画面都设计成选择题,看似利用选择器突出了其中“原来”“又来”“离开”的内容,其实并不是教学的重难点,此时利用选择器选择就会浪费时间,降低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