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石华






摘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每一个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意愿成长成才。文章结合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探讨了如何在现有培养方案基础上,依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搭建专业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引导平台,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个性化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1-0046-05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批新建本科院校经历了从联合办学到体制转设到独立办学。根据2015年全国“两会”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聚焦到了“转型发展”,并出现了创业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基层大学等各具特色的办学追求。其中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确立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何,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教育对象的个人发展目标仍然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状态,除了基本的本科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在专业教育和素质训练上,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给予多样化的教育平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学生主要来自高考扩招后,从高中选拔来的基础教育阶段成绩相对落后的一部分群体。在经历高等教育阶段之后,大部分学生走向了应用型技术岗位。也有部分学生走向科学研究岗位,而这部分学生的科研特征也指向了以实验和实践为依托的科研岗位。因此,从未来的职业发展出口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特征依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基础[1]。
以笔者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学院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紧紧围绕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核心,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开始就确定了以应用型人才为基础的方向拓展,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面向以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特征而展开的各项针对性训练,逐渐在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之上梳理出了人才出口及对应的人才特征和培养策略,图1为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图。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知识体系平台构建
在构建具备普遍意义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出口进行分类构建。在个性化的目标引导之下,归类整理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作为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框架基础。多元化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教
学上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和多样的训练平台。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人才培养是在“3+1”的平台和模块体系下执行,人才培养体系兼顾了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四大方面。在基础平台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开设A/B班训练,在专业方向平台开设各类平台选修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应对学生的职业走向。在个性发展平台通过对不同出口的学生采取分方向引导及不同的训练方式来达到实现个人发展的最终目的。 图2为学院“平台+模块”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方案。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与改革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面向各专业的职业群指向推进专业特色优势。以笔者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多个专业均以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打特色,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各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将各专业实践能力划分为单项基础能力、复合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各层次能力逐步推进整合,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对实践能力训练框架形成清晰认识。在实践教学的执行上,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设计了多类型多目标的实践任务,实践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也进行了多元化的区分。
三、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系列学业成果及对应实施方案
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各专业学生除了获得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之外,学业上也获取了相应的成果和证书。通过对各专业毕业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能获取的系列学业成果梳理分析,并在培养方案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课程和教学实施手段,为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整理出了完备的专业人才培养成果,使学生能够提前明确大学各阶段课程所应对的职业技能及学业成果,并根据培养方案所拟定的成果目标完成学业,提高职业竞争力。
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整理了学生阶段所能获取的学业成果,以及与培养方案对应的教学成果获取的实施过程,如表1。
四、与个性化人才培养配套的学生管理工作
个性化人才培养是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最高阶段。高等教育在已经稳定和规范化的培养方案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建立个人发展规划,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学业引导,并通过学生教育部门对学生个性化档案管理,采用动态调整机制逐步使个性化人才培养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
(一)专业教学团队对个性化学业引导贯穿整个大学四年
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是落实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它以学期划分,分为阶段性目标、具体指导措施及阶段成果评价,先由学生本人填写,再由专业教师与导师联合引导学生科学拟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最后在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估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据此进行动态调整。
(二)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
完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项指标性信息,如高考及入学考试成绩、特长、就业意向、通识课成绩、素质训练学分、健康教育成绩、学籍变化情况、每学期的分数情况及排名,等等,一人一档,由导师负责填写完善,管理相应班级的辅导教师在每学期末检查并在下一学期初进行分析。
(三)搭建各类课外素质训练平台
在课外为学生开拓更多素质训练机会,不断设立并优化“个性化拓展平台”,从素质教育入手给学生更多扩展个人能力的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具体培养体系框架如图4。
五、保持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性的培养体系更新制度
为了保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先进性,必须建立常规的培养方案更新体系和更新制度建设。通过对行业人才需求及专业特点的分析研讨,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纳入到教学更新体系中,逐步形成了规范的教学更新制度建设,如图5,以此来保持培养方案的先进性。
回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发展改革之路,我们不难发现,要使学生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一是要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定位;二是要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不同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框架,注重多元化引导;三是要通过引进行业高级人才和外聘教师的方式,扩展教学资源,增加选修课和方向课的比重,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课程[2];四是要对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做好配套保障,专业教师要对学生制定的个人发展规划的客观性进行把关;五是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实时更新,保证培养计划的先进性。
高等教育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个人发展意愿成才。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既是高等教育中培养计划的执行者又是改革者,教师必须明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建设思路,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及建设目标,并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贯彻到底,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结合个人的发展意愿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仲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办学模式是中轴[N].中国教育报,2015-03-5(4).
[2] 柳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8.
(编辑 梁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