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居民幸福感 构建和谐幸福泰安

    张文华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是我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和最高价值追求。泰安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奋斗目标,强调指出,“幸福泰安是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展现泰安的美好未来”。为此,要把提高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构建和谐幸福泰安,关键在于切实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一、幸福的内涵及特征

    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感受和体验。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它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

    幸福有四个特征:一是主观性。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二是客观性。不管你体验到的幸福是哪种,都有引起幸福感觉的具体事物。并且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没有谁会拒绝幸福。从这一特征看,“让人们更幸福”的施政理念是对人的本性的尊崇,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注解。三是多样性。一般说来人们的幸福诉求有四类:生理幸福、稳定的幸福、社会身份的幸福、真善美的幸福。为此,让人们幸福不仅要让他们有物质充裕感,还要让其体会到安全感、成就感、尊严感。四是差异性。幸福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让人们幸福就要考虑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的幸福需求,幸福的考量也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定。

    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路径探析

    (一)富民优先,提升居民富足感

    1、强市为要,做大蛋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文化旅游融合为途径,打造绿色产业高地;以集约集聚发展为方向,培植壮大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2、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市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来抓”。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把工资收入和GDP挂钩,确保工薪收入稳步增长。二是要努力扩大就业,确保居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对扩大就业的作用。继续实施“全民创业”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三是要采取多种措施,促使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四是要增强城镇居民财产增值投资理财意识,鼓励和引导居民把闲钱拿出来进行合理投资,拓展财产性收入增收新渠道。五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性支出力度,注重提高离退休人员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定期调整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

    (二)改善民生福祉,构建平安和谐泰安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1、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尽可能纳入制度范围,保障其基本权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难点在农村,只有实现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全覆盖,才能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

    2,逐步提高基本保障整体水平。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提高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3、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资金支撑能力。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开辟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发展补充性保障,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三)共筑生态宜居家园,提升生活舒适感

    只有有了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绿,是增强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需要改善生态环境。我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生态泰安建设:打造人文生态泰城、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生态泰安建设。一是加强城区街道环境治理,保持街道整洁卫生,让居民出行放心舒心。二是在巩固泰城环境综合整治现有成果基础上,向泰城南部、背街小巷和社区延伸。三是加大环保宣传,倡导人人关心、维护泰城环境,让每个居民为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献计献策。

    (四)加强人文关怀和精神引导,提升居民归属感

    1、加强“心理服务”工作,培育健康心态。党的十八大强调 “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如何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我国一些地方在加强居民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泰安市一些基层组织通过开展“心理服务进社区”活动,加强对社区人员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强“心理服务”工作,一是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的“心理服务”队伍,为开展好“心理服务”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在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灵服务网,为居民提供倾诉空间;三是建立居民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四是创知名度高的“心理服务”品牌,发挥示范效应;五是形成一套“心理服务”体制机制,保障“心理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

    2、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我们泰安有基础也有必要参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尽早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化、规划布局科学化、载体品牌化、供给多样化、服务均等化和共享社会化,以更好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一是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文化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培养力度。二是设施提升工程。重点推进设施服务覆盖不到的社区、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形成设施网点化并提高设施达标率。三是社区数字化工程。创建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四是流动文化服务工程。在本市主要街区、城区社区部署流动文化服务车、24小时自助图书,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五是服务达标工程。启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标、服务达标、活动达标、经费达标和管理达标五项评审。

    (五)拓展参与渠道,提升居民尊严感

    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提供政治参与机会,这是“让居民过上体面的生活”的重要表征。一是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二是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继续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深化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三是拓展多层次、全方位政治参与渠道。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旁听政府常务会议制度等。四是建立参与的程序性制度。为了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与公正性,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程序、方法,提供法律上的程序制度。